郭嘉明 孫越
摘 要:國家一直重點打擊毒品犯罪,但隨著新時代的發(fā)展毒品犯罪也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點,要準確把握毒品犯罪地域、群體、市場化、組織化等特點,并且重視社會措施的作用,刑法輕重與其對犯罪的作用相結合,持續(xù)全面打贏毒品犯罪攻堅戰(zhàn)。
關鍵詞:毒品犯罪;現狀;困境;對策
因為毒品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大,且和中國近代慘痛的歷史息息相關,一直被國家作為重點的打擊對象。雖然我國對毒品犯罪一直采取從嚴懲治的刑事政策,將一系列推動毒品犯罪的行為大多都單獨定罪,并且在立法上對其規(guī)定了較高的法定刑,但是我國毒品犯罪形勢仍然嚴峻復雜,并且近年來呈現出新的發(fā)展態(tài)勢。筆者試圖分析毒品犯罪的新情況的特點,并基于此給未來的對策一些建議。
一、毒品犯罪的現狀
自20世紀80年代起,毒品犯罪開始復蘇。與此同時,國家也采取措施加大對毒品犯罪的打擊力度,但是隨著新時代的發(fā)展,毒品犯罪呈現出了新的特點,需要國家適時調整對策。
(一)毒品犯罪危害的地域擴張,向全國發(fā)散
以往的毒品原植物的種植與加工多在境外進行,其中讓人最為熟知的是“金三角”,云南作為與“金三角”直接相連的地區(qū),其邊境線又長,成了中國毒品犯罪最為猖獗的地區(qū)。然而,從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數據看來,云南毒品犯罪量下降至第七,而福建、浙江,湖南等地區(qū)毒品犯罪數量明顯增加。這代表新型毒品的制造與加工已經在境內蔓延開來。
(二)吸毒群體呈現出高層化和低齡化的特點
吸毒人員正從無業(yè)人員、社會閑散人員等社會底層人員延伸至演藝人員,正式職工,個體老板等中高層人員。另外,從國家禁毒委公布的《2016年中國禁毒報告》的數據顯示出,吸毒人員趨向低齡化。2016年在全國現有234.5萬名吸毒人員中,不滿18周歲的有4.3萬人,占1.8%;18~35周歲的有142.2萬人,占60.6%;36~59周歲的有87萬人,占37.1%;60歲以上的僅有1.1萬人,只占0.5%。
(三)毒品犯罪呈現出組織化和系統化
相對比與普通的犯罪而言,毒品犯罪通常是一個“犯罪鏈條”,從生產到最終消費要經過繁多的環(huán)節(jié),這一其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其在發(fā)展過程中需要分工,需要組織化和系統化運行。
(四)對毒品犯罪的打擊難度較以往更大
隨著公安機關對毒品犯罪打擊力度的增強,毒品犯罪也日益組織化,體系化。組織中的上層人員反偵察意識更強,他們往往和下層的人員采取一種單向的聯系,而被抓捕的多是低層人員,公安機關難以順藤摸瓜。另外,新時代的高科技也被他們運用到犯罪中以對抗公安機關。
二、打擊毒品犯罪的困境
從前文所述的特點分析其背后對打擊毒品犯罪的影響對于調整打擊對策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一)組織化、系統化導致偵查難
毒品犯罪的組織化、系統化運行,導致了偵查工作的困難。毒品犯罪通常表現為一種“外松內緊”的組織形式,其外圍,主要是毒品市場的中下層人員。從縱向看,上層人員與他們保持著單向的聯系,他們只能被動地聽從上層人員的指揮安排。從橫向看,他們與同階層的其他毒品犯罪人員也聯系甚少。他們十分松散,看上去更像是單個犯罪。毒品犯罪中的上層人員主要起著組織、領導的作用,是毒品市場中的核心角色。毒品市場的上層人物很少直接接觸毒品,這樣有助于他們避開偵查的視線;同時,這一核心結構相對而言非常穩(wěn)定,以防比過高的流動性引發(fā)信息的泄露及隨之而來的安全隱患。由于毒品市場的核心結構很少直接接觸毒品,同時毒品市場的上層結構和底層任務之間存在隔離措施,當前的偵查手段其實很難對他們造成影響,因而他們受到懲罰的概率很低。毒品非法市場的系統化運行導致承擔同一角色的犯罪分子具有極高的可替代性,這代表即使低層人員被抓獲,也很快地就會有可替代的人員代替他們繼續(xù)犯罪工作,而這些人員的“犧牲”只是增加了毒品犯罪的成本,通過提高售價由吸毒者買單,而高層人員卻可以逍遙法外,繼續(xù)組織、領導犯罪。
(二)毒品犯罪無法僅依刑法治理
毒品犯罪以市場化的方式運行,市場運行的根本動力在于利益,而在切斷毒品犯罪的利益根源這一問題上,刑法是無能為力的。吸毒群體龐大,刑法對于吸毒者并不予以處罰,吸毒者生理上心理上的因素是無法真正把控的,而吸毒者心理上生理上的毒癮致使他們會用盡一切辦法購買毒品,巨大的利益推動了毒品市場的持續(xù)發(fā)展。僅靠刑法無法對毒品犯罪進行根治,而是需要社會的配套措施一同治理。
三、毒品犯罪綜合對策
(一)重視社會綜合治理的作用
在打擊毒品犯罪上,要充分認識到,法只是許多社會調整方法中的一種。要重視社會綜合治理的作用,吸毒者作為毒品犯罪中的受害者,刑法用道義的譴責代替了刑事處罰。但在整個毒品犯罪中,由于生理上、心理上的需要,吸毒者其實也扮演了推動其得以穩(wěn)定發(fā)展的角色。而吸毒者多是社會底層人員,他們需要更多的資金以供他們解決對毒品的需要,毒癮往往會使他們“以販養(yǎng)吸”,或者進行其他的違法犯罪活動。要重視對吸毒者的戒毒工作,加快研究替代藥物,還要加強對吸毒者的教育。同時提供更多的社會工作崗位,以減少社會底層人員淪為“犯罪工具”的可能性。同時,強化教育宣傳工作職能,爭取社會、單位組織等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禁毒工作。
(二)從形式公正轉向實質公正
公正理念,是刑法領域尤其被強調的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就這一理念在刑法領域中的體現。這一原則實際上既包含了公正的一面,也包括了功利的一面,因為“罪責刑”中的“責”,就包含了預防的必要性。從現階段的實踐表明,追捕到的多是低層人員,相較于高層人員他們所獲利益小,且對整個犯罪而言的作用較低,他們對上層的信息所知少而又少,很少人能適用“立功”等寬緩處理措施,讓他們背負整個犯罪體系的責任是不公平的。給予低層人員更為輕緩的刑罰,重點打擊高層人員才利于達到實質的公正。
參考文獻:
[1]中國國家禁毒委員會:《2016年中國毒品形勢報告》,2017年3月.
[2]莫洪憲.毒品犯罪的挑戰(zhàn)與刑法的回應[J].政治與法律,2012 (10):82.
[3]齊文遠,魏漢濤.毒品犯罪治理的困境與出路[J].河南大學學報,2018(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