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霞,劉 花,闞麗英
(1.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yī)院 神經外一科,吉林 長春130033;2.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yī)院 質量管理部,吉林 長春130033)
1.1研究對象選取自2016年1月-2016年12月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yī)院神經外一科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術后病人97 例,男24例,女73例。按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將病人分為DVT組和非DVT組,將兩組病人基本資料進行對比(詳見表1),兩組病人性別、年齡比較無差異(P>0.05)。
1.2方法回顧性調查病人的基本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術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hunt-hess分級、入院距血栓形成時間,并進行對比分析。
表1 DVT組病人與非DVT組病人基本資料對比
1.3統計方法將所得病例臨床資料,檢測結果全部輸入計算機,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1本調查97例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術后病人中,并發(fā)深靜脈血栓病人15人,發(fā)生率為15.46%,男女性別比例為4∶11。
2.2DVT組15例病人中,年齡24-74歲,各年齡段所占構成比(詳見表2),深靜脈血栓多好發(fā)于50-69歲年齡段。入院距血栓形成時間為0-16天。
表2 DVT組各年齡段血栓例數及所占構成比
2.3DVT組病人住院時間25.13±14.64 天,非DVT組病人住院時間12.91±6.66天,P=0.016(P<0.05)有統計學意義,提示DVT組病人住院時間較非DVT組長。 DVT組病人手術時間318.67±86.10 min,非DVT組病人手術時間218.80±79.09 min,P=0.0000(P<0.01)有統計學意義,提示DVT組病人手術時間較非DVT組長(詳見表3)。
表3 DVT組與非DVT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2.4hunt-hess分級Ⅱ級以上病人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更高(詳見表4)。
本調查通過對97例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術后病人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出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術后并發(fā)深靜脈血栓危險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表4 hunt-hess分級與DVT發(fā)生例數相比較
3.1本調查得出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為15.46%。國外相關文獻道[9],未采取預防措施的神經外科手術后病人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為15%-40%,與本調查結果較一致。
3.2本調查發(fā)現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術后深靜脈血栓好發(fā)年齡段為50-69歲。有文獻[10]報道,隨年齡增大,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病率越高,80歲人群的發(fā)病率是30歲人群的30多倍,年齡越大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越高,小腿肌肉的泵作用減弱導致血液在比目魚肌靜脈叢和靜脈瓣袋內瘀滯較重,因此DVT發(fā)病率較年輕人高。本調查中50-69歲病人深靜脈血栓所占構成比為73.4%。高氏[11]等經過研究表明,顱內動脈瘤的發(fā)病率最高在30-60歲之間。袁氏[12]等從流行病學角度研究顱內動脈瘤發(fā)現,本病發(fā)生的高峰年齡為40-60歲,在收集的262例顱內動脈瘤患者中31歲以上的數目占總人數的87.4%。本次調查97例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中,66例病人的年齡處于50-69歲(66/97=68.04%),8例病人的年齡處于70-79歲(8/98=8.25%)。雖與上述高氏及袁氏經研究得出的結果有一定出入,但本次調查中處于30-60歲患者的人數也占有較大的比例(54人),筆者認為由于此年齡段患顱內動脈瘤的人數較多,所以并發(fā)深靜脈血栓的人數也隨之增多。另外,本次調查中,所采集病例的數量上的不足也可能是導致與其他各學者研究結果不同的原因。對于50歲以上的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護士更應給予高度重視,及時對病人進行危險因素的評估。清醒病人,應囑其盡早進行下肢功能鍛煉?;杳曰蛑w活動障礙的病人,經超聲檢查證實無DVT,給予定期腓腸肌按摩。已發(fā)生下肢DVT的病人,一旦經超聲檢查證實,應嚴格制動患肢,同時抬高患肢20-30度,以改善靜脈回流,同時避免按摩以防栓子脫落。
3.3本調查表明hunt-hess分級Ⅱ級以上病人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更高。由于hunt-hess級別越高,患者的意識障礙程度和腦損傷會越嚴重。Hunt-Hess 高分級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因出血量大,對腦血管刺激且持續(xù)時間較長,可出現嚴重的腦血管痙攣[13],常常會出現受累動脈供應遠端區(qū)域的灌注量降低,導致血液呈現高凝狀態(tài),增加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本調查中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Ⅱ級- Ⅲ級病人中,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為12.16%,Ⅳ級-Ⅴ級病人中,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病率為54.55%。由此可見,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級Ⅱ級以上病人,其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隨級別的增高而增加。對于hunt-hess分級Ⅱ級以上病人醫(yī)護人員應盡早進行危險因素的評估,給予預防干預。黎氏[14]等從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及預防策略中指出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應注意保暖,保持室溫在 22-25 ℃;多飲水,以避免血液粘稠度的增高,造成血液淤滯;同時保持大便的通暢,避免因腹壓增高而影響下肢靜脈回流;防止癱瘓側肢體長期受壓,定時翻身,最好1-2 h 翻身一次,睡眠時將腫脹肢體抬高,以利于血液回流;盡早進行被動活動,尤其要經常對患肢肌肉進行按摩。
3.4DVT組病人住院時間25.13±14.64天,非DVT組病人住院時間12.91±6.66天。P=0.016(P<0.05)有統計學意義,提示DVT組病人住院時間較非DVT組長。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術后病人是DVT發(fā)生的高危人群,主要原因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需絕對臥床4-6周,長期臥床的病人更易并發(fā)DVT,臥床2-12周者,DVT的發(fā)病率達到79%-94%;下肢麻痹者,DVT發(fā)病率為53%,無下肢麻痹者,DVT發(fā)病率只有7%,病人因缺乏肌肉對下肢靜脈的擠壓作用使血液回流緩滯易導致下肢 DVT 形成[10]。 DVT組病人的手術時間為318.67±86.10 min,非DVT組病人的手術時間為 218.80±79.09 min。P=0.0000(P<0.01)有統計學意義。提示DVT組病人手術時間明顯較非DVT組長。手術時間超過4 h者,DVT的發(fā)生率顯著增加[15]。手術持續(xù)時間與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有關,手術持續(xù)1-2 h,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為20%,持續(xù)時間2-3 h,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為46.7%,持續(xù)時間3 h以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為62.5%[16]。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手術均需要全麻,全身麻醉會導致周圍靜脈擴張,以及麻醉作用會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小腿肌肉的泵作用,均可以使靜脈流速減慢,導致血液淤滯發(fā)生血栓。
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又稱血栓性靜脈炎,是指血液在靜脈腔內不正常的凝結,阻塞靜脈腔,導致靜脈回流阻礙[1]。深靜脈血栓是腦血管疾病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有文獻[2]報道神經外科病人手術后DVT的發(fā)病率為19%- 50%,另有[3-8]研究指出:蛛網膜下腔出血后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波動在1.5%-25% 。為降低病人術后風險,分析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術后并發(fā)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本調查通過對我院神經外一科2016年1月-2016年12月97例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術后病人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具體內容報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