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 鳴
借助《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名著的迷人魅力,得益于各種戲曲和影視作品的廣泛傳播,三國史上的眾多人物在中國真可謂是家喻戶曉。人們津 冿 樂道于諸葛亮的智謀、曹操的奸詐、呂布的驍勇、貂蟬的美貌……每人都不乏有各自心儀的偶像。不過,倘若要大家從中找出一位公認最卓越的人物,恐怕就眾口難調(diào),不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國學(xué)大師錢穆是中國史學(xué)泰斗,他對此卻有自己獨到的看法,他推崇的三國第一人是——管寧。
管寧﹝ 158—241﹞, 字 幼安,北??ぶ焯摡z 今山東省臨朐﹞ 人。三國魏高士,自幼好學(xué),飽讀經(jīng)書,一生講學(xué),不慕名利。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社會動蕩不安。他與同縣好友邴原等避居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度熱情招待,多方資助他。在遼東,他經(jīng)常給人“講詩書,陳俎豆,飾威儀,明禮讓”,頗受人們愛戴。
223 年﹝ 黃 初四年﹞ ,經(jīng)司徒華歆推薦,魏文帝曹丕下詔,召還他。在遼東居住達37年的管寧,于是攜全家乘船還鄉(xiāng)。臨行前,將公孫度父子積年所贈禮物一并歸還。回來后,在山坡上建起一座小樓,整日閉門攻讀,勤奮著述。文帝詔封他為太中大夫,他托病不受。魏明帝曹睿即位,太尉華歆讓位給管寧。明帝下詔,說他“耽懷道德,服膺六藝。清虛足以侔古,廉百可以當世”,欲授為光祿勛,但他上書委婉陳情,說自己德、功、才都不行,不能擔負“棟梁之任”,又加年老身弱,懇求還鄉(xiāng)。 眀 帝只好讓他返歸故里。
《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則軼事:183年(東漢光和元年),華歆慕管寧之名,千里來訪,二人一見如故,成為好友。有一次,二人一起“鋤園得金”,管寧視之如瓦礫,棄于一旁。還有一次,二人“同席讀書”,有位達官顯貴坐著豪華的轎子從外面路過,他置若罔聞,照舊專心致志地讀書,而華歆卻面露慕色,跑出去看。華歆回來后,他把席割開,與華歆分開坐,并說“子非吾友也”。此即傳為佳話的“割席斷交”、“鋤園得金”。
東漢重視儒生,推崇名節(jié),標榜忠義。但在這個王朝末期,宦官專權(quán),政治黑暗,駭人聽聞的“黨錮之禍”嚴重打擊了知識分子和士大夫,使他們對朝廷極其失望和厭惡。黃巾起義后,那些擁兵自重,割據(jù)一方的軍閥如袁紹、劉表、公孫瓚等,其實都是當時的名士,但卻沒有一人出來匡扶漢室,他們都只為各自的利益爭權(quán)奪勢而已。政治的腐敗,人心的澆漓,導(dǎo)致道德規(guī)范的嚴重失序,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搖搖欲墜。那個著名的魏武三詔令,其唯才是視,不論道德品行的用人辦法,就是明證。在這里我們也能窺視到,不僅是儒家文化,而且整個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都處于分崩離析的狀態(tài)中。在這個生靈涂炭的時代,人民大眾悲慘生活固然令人唏噓不已,而從歷史的長遠來看,中華民族危若累卵的精神文化世界更令人揪心。所以,在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管寧一生 旳 立身行事就具有了非比尋常的意義。
中 囯 傳統(tǒng)的士人,對民族文化的重視超過了為一家一姓而“忠君報國”的理想。1233年,當金朝的首都汴京被元軍攻破后,身為金朝士大夫的著名大詩人元好問曾寫信給蒙古中書令耶律楚材,請他保護資助54名金朝儒士,酌加任用。在國破家亡的危急關(guān)頭,他首先想到 旳 是中原文化的存續(xù)。他雖誓不仕元,卻為了保存金朝史實和撰寫金史,不顧他人詬病,而與元朝一些達官貴人交往。所以后代學(xué)者一致認為,《金史》與元好問關(guān)系密切,《四庫全書總目》稱“多本其所著”。無獨有偶,明朝遺老著名史學(xué)家萬斯同,拒絕應(yīng)清政府的博學(xué)宏詞科的征召,也堅決不要清朝給的七品俸的纂修官官銜,但卻以“布衣”的身份參與了撰修《明史》。他們與管寧雖身處不同的時代,心中懷抱的卻是同樣的歷史責任感,無論何種境況下,都把文化的存亡視為華夏民族的頭等大事。
錢穆先生是一位在傳統(tǒng)文化中浸淫極深的學(xué)者,對中國歷史充滿溫情與敬意,一生為故國招魂。他推重管寧,稱其為三國第一人,是因為管寧在國難當頭之際,為保存、延續(xù)、發(fā)揚和踐履華夏文化所作出的努力,體現(xiàn)了錢穆這位傳統(tǒng)式的知識分子深切的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