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哈福德
1973年,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提出了“弱連接理論”——緊密的社會關系,反倒沒有相對薄弱的社會關系更能夠發(fā)揮作用。
這源于他的一項調查:那些擁有好工作的人,都是怎么找到這些工作的?
經過大量的樣本研究,格蘭諾維特驚奇地發(fā)現(xiàn),社交關系中最不可替代的,往往是聯(lián)系不頻繁的、比較疏遠的社會關系,比如大學同學、前同事,甚至偶然結識的人。
這一理論看似荒謬可笑,但仔細思考一下則不然。在一個親密的小圈子里,每個人彼此熟悉,提供給彼此的信息也都大同小異。圈子外的人,才更可能分享一些你不知道的消息。
匈牙利著名數(shù)學家保羅·厄多斯便是“弱連接效應”最大化的典型。他是數(shù)學界和其他學者合作發(fā)表論文最多的人,巔峰時期,74歲高齡的他平均10天一次,這一紀錄至今仍未被超越。
厄多斯居無定所,從未在一所大學長期工作,一直在各個高校兼課,和一位數(shù)學家合作完了,便馬上與另一位展開合作。行程安排經常是“布達佩斯—莫斯科—北京—香港—新加坡......”這樣滿世界飛。
他這么做的道理是:對于困在復雜定理里、找不到攻克頭緒的二流數(shù)學家來說,將自己封閉得越久,思維只會越發(fā)陳腐、老舊。數(shù)學家需要的是靈感,是在休息室喝咖啡的神來之筆。
團隊多樣性比個人能力更重要
針對團隊合作模式,一位擅長數(shù)據(jù)庫分析的學者曾進行長達30年的跟蹤研究,涉及12422款計算機游戲和139727位從業(yè)人員。
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那些最具創(chuàng)意、擁有大量玩家、取得巨大商業(yè)成功的經典游戲,開發(fā)團隊通常是由數(shù)個更小的松散的團隊組成的,這些小團隊之間合作氣氛相當緊張。因為每一個團隊的從業(yè)經歷不同,創(chuàng)作理念也不同,產生不同意見時誰也不愿意輕易妥協(xié)。
美國心理學家歐文·賈尼斯曾提出一個概念叫“團體迷思”,意思是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為了維持團體的和諧,成員會傾向于和團體觀點保持一致,于是不愿意提出一些爭議觀點,因此很可能導致團體做出不合理甚至很糟糕的決定。
每個人都覺得團隊里聰明的人多得是,于是每個人都懶得進行批判性思考,反正天塌下來就高個子頂著。
實際上,多樣性才是提升創(chuàng)造力的秘方,它比個體能力更重要。
面對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聰明絕頂?shù)娜艘部赡苁譄o策,而新鮮血液的注入則可能幫助我們打破僵局。不管那個點子靠不靠譜,新的就是新的。
打個比方,如果一個團隊已經有四個出色的統(tǒng)計學家在研究一項政策,那么哪怕一位水平一般的社會學家或經濟學家的加入,都比再來一位統(tǒng)計學家有幫助。
好比你想提高自己的網球技巧,最好請一位教練、一位營養(yǎng)師和一位健身教練,而不是一下子找三位網球教練。
“小圈子”正在扼殺你的努力
認知的多樣性可以增加團隊的成功率,接受這一結論并不難,但是如果要將結論投入實踐,人們便打起退堂鼓來。
這是因為多樣化團隊的成員會彼此懷疑、爭論不休,把討論變成辯論。
這是低效嗎?絕對不是。
社會學家布魯克·哈林頓觀察了20世紀90年代位于美國加州的投資俱樂部,那個年代的股市一片繁榮,很多股民開始抱團分析股票,一起投資賺錢。經過細致的跟蹤研究,哈林頓發(fā)現(xiàn),由朋友組成的俱樂部做出的投資選擇往往很糟糕。
原因是,為了維護成員之間的友誼,社交型俱樂部對分歧和爭議避而不談,以免傷害任何人;相反,成員關系更疏遠的俱樂部能及時否決糟糕的投資方案。
大多數(shù)團隊在進行團隊建設的時候,受到本能的驅使,偏愛有條不紊、井然有序的合作方式,這樣真的正確嗎?在同質化和多樣化之間,我們每次都選擇前者,因為它能帶來安全感。我們不喜歡被打擾,錯誤地以為多樣性會阻礙合作。
現(xiàn)實社會充滿了結識新朋友的機會,而我們卻不善于利用。
美國兩位心理學研究者在紐約舉辦了一場社交聚會,邀請一大批有影響力的高級顧問、企業(yè)家、銀行家和生意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yè),有男有女,總數(shù)約100人,目標是擴大交際圈。
然而,他們的言行卻自相矛盾。結果顯示,參會者見到熟人便徑直上前敘舊,盡管偶然也和陌生人交流,但都是老朋友引薦的,是朋友的朋友,是一個圈子的人。這些所謂的陌生人,往往也來自同一個行業(yè)。
走出社交舒適區(qū)
人際網絡如此巨大,我們卻偏安一隅,把自己禁錮在舒適區(qū)。
在社交場合,即便我們想結識新朋友,到頭來還是在跟老熟人敘舊;當我們不得不和陌生人一起合作時,我們深感不安,內心很是排斥,完全無法認識到和陌生人合作的好處。
怎樣才能走出自己的舒適區(qū),勇于結交另一個世界的朋友,有效擴大社交圈呢?
第一步:必須意識到只選擇“和我是一個世界的人”的交友心態(tài)十分消極。
我們可以另辟蹊徑,創(chuàng)造一些環(huán)境讓自己不得不走出舒適區(qū),不得不結識陌生人。或者嘗試融入新的圈子,學習一種新的技能或者和陌生人一起進行娛樂活動。再或者去一個陌生的、遙遠的城市旅游,在那里參加一場誰也不認識的聚會,勇敢主動地去結識另一個圈子里的人。
第二步:必須重視那些將不同小團隊團結在一起的人。
他們游走于小團隊之間,被所有團隊稱為“自己人”。這些人的作用是增強團隊凝聚力、建立彼此的信任。
第三步:隨時隨地提醒自己社交壓力的好處,尤其是你怕麻煩的時候。
正是那些不同的聲音,才讓一個團隊的合作更加富有成效;從另一個世界的人身上,你不僅可以獲取新的視角、新的知識去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還可以展開新的合作,這樣參差不齊的齒輪之間才會產生火花。
第四步:必須堅信強迫自己走出舒適區(qū)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是值得一試的,是能帶來積極結果的。
人們過于看重“團隊和諧”,其實想要的是“目標和諧”,每個成員勁往一處使。這樣做的弊端很明顯,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投資俱樂部。
如果你覺得友誼第一,賺錢第二,那么就等著虧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