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德錄 文
無論是美食,還是美食背后的故事都是一出難得的好戲。就如同人與人的相逢,有時候錯過,就是一輩子。美食也是一樣,那些快失傳在世間的美食,可能是永遠追不回來的遺憾。
江孔殷(太史公)創(chuàng)造了“太史菜”,開創(chuàng)幾十年繁華食事。歷盡劫數(shù)流傳下來的太史菜只剩這幾款:太史蛇羹、太史豆腐、太史田雞、蝦子燜柚皮、玻璃大蝦球、冬瓜蟹鉗、炒肚尖及生炒牛肉飯。其中正版的“太史田雞”,有冬瓜、田雞腿、干毛尾筍、干蘑菇、金華火腿、姜汁酒、上湯、姜、蔥等;冬瓜切塊非常講究,去皮后要裁成一只只直徑3厘米、厚2厘米的小圓塊,像一只只象棋的模樣,很考刀功;蘑菇水發(fā)洗凈,與冬瓜分別用沸水燙過,為了去除冬瓜的青味,燙的時候放一小塊陳皮,燙完過一下冷河;筍尖要用冷水泡浸30分鐘,用清水灼過;田雞只取大腿部分,用姜汁撈過,入油鑊稍爆;然后各料匯入燉盅,上籠燉40分鐘便成了。
在很多老人看來,曾經(jīng)的年貨無非就是稱幾斤豬肉,買幾瓶白酒,再要幾斤瓜子和糖果。在夏津,除了這些,以前很多人還會買上幾掛宋樓火燒,老人用熱水一泡,擱點香油,軟綿易食;小孩餓了,直接捧起一個就吃,伴隨著“嘎嘣”之聲,面香四溢。宋樓火燒的工藝之復雜——完全靠人工制作,無法實現(xiàn)機械化。由于年輕人對宋樓火燒“不感冒”,這個老手藝只存在于極少的民間老廚師中,面臨失傳的危險。
青魚禿肺曾經(jīng)是上海老正興菜館的獨創(chuàng)菜,“禿肺”指的是青魚的肝臟,加入筍片、蔥、姜、黃酒、醬油、糖一起烹制,以前菜館的師傅取的都是十斤以上的青魚,現(xiàn)在達到標準的原料已經(jīng)變成稀有之物。
紙包炸雞
這道菜曾經(jīng)是新中國成立前的一道名菜。菜本身不難做,紙包炸雞,顧名思義,就是將整雞用紙包住,入油炸。然而問題出在了紙上?!凹埌u”的點睛之筆在于紙?!澳羌埍仨氁么汗S作為原料,采用最原始的蔡倫造紙法制造。”廚師這么說道,但很早以前,這種紙便已經(jīng)失傳了,這道菜也就逐漸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