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摘 要 學習性投入指向的是一種完滿的和持續(xù)的學習狀態(tài),對于學生個體來說,這種狀態(tài)的維持可以給學生帶來較高的學業(yè)成就達成度。教育質量圍繞著學生的發(fā)展,學生質量首先是作為學校評估的一項重要標準,為學校在學校等級排名組織中取得較高的合法性地位,從而達到吸引生源、籌措經(jīng)費等目的,從而贏得自身的發(fā)展。教育質量是一個復雜的概念,特別是高等教育質量,復雜、能動、具有多面向。高等教育處于人才培養(yǎng)的最高環(huán)節(jié),分析影響學生性投入的因素以及學習投入對教育質量的作用來反思如何進行教育教學實踐改革,從而提高教育質量。
關鍵詞 學習性投入 高等教育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1教育質量中的學生角色定位
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學生是教育質量的核心,分析學生在教育質量中的角色定位有利于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務工作者加大對學生的關注力度,切實把學生發(fā)展與教學活動的各種因素進行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學生角色定位主要可以從三方面來分析,一是學生自我學習的主體性,二是學生主體與教師的互動,三是學生主體與校園環(huán)境的互動。
1.1學生自我學習主體性
學習的主體性有復雜的內在心理結構、功能系統(tǒng),它主要由學習的主體意識、元認知、認知機制、非理性因素等構成。伯頓·克拉克認為大眾化教育不僅意味著學生人群的增加,而且還意味著不同類型的學生的出現(xiàn)。學生群體在社會階層、年齡層、興趣、職業(yè)發(fā)展取向等方面呈現(xiàn)多元化和異質化趨勢。針對這種學生群體多元化的現(xiàn)象,理查德·詹姆斯認為不同類型學生期望、偏好、需求與高等教育機構的發(fā)展定位具有重要關系,學生群體變化給高等教育帶來六大現(xiàn)實挑戰(zhàn):順應學生的多樣性和新需求;了解高校學生的新學習參與模式,向在職學生提供方便;在保障教學質量的基礎上,順應不同程度的學生學業(yè)能力;針對學生數(shù)量增加,設計有效的教學方式;更新教學空間和信息溝通技術;控制影響教學成效的多重因素。
學生是高等教育機構存在的首要原因,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學習、成長與發(fā)展,就教高等教育質量而言,其質量好壞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取決于其使命和目標之于各利益相關者的適切性(目標的適切性),以及學校、專業(yè)和課程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使命和目標的達成(對目標的適應性)。
1.2主體與教師主導互動
良好的高校師生關系是高校教育教學活動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證。從教育活動的本質特性和學生學習行為的規(guī)律上來看,大學教育的核心事務是“教育目標”與“教育方法”,“真正影響品質的事發(fā)生在大學課堂,發(fā)生在師生互動的教學情景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與教師主導的互動發(fā)生最頻繁的場所是課堂,教學活動就不僅僅是教與學的關系,而應該是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一種雙向溝通關系,更加注重對教學內容的拓展與延伸,保持雙方對于信息的對稱。在互動過程中,學生也可以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而教師也要尊重學生的首創(chuàng)精神。
在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互動過程中,學生和教師的關系是被教育者和教育者的關系。教師管控整個教育活動,具有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管理者等多重身份,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一名教師的學術積淀、個人魅力、教學風格、教學技巧是影響學生學習投入的關鍵因素。再次,教師和學生在日常交往中會形成一種“伙伴”關系,即心理關系。如教師對學生的鼓勵和期望、教師與學生在課下的交流、教師對學生學習表現(xiàn)的反饋、教師和學生一起參與活動等等,都極大程度的影響著學生對于學習投入的內在動力和心理感受。羅森塔爾的研究表明,教師對于學生的期望和鼓勵可以很大程度的影響學生的自我感受,進而間接影響學生的主動學習行為。
1.3主體與校園環(huán)境互動
校園環(huán)境是指存在于校園內部的一切物質條件和精神文化氛圍,包括顯性的物質環(huán)境和隱性的文化環(huán)境(如校訓、校史)兩個方面。如果把學生入學到畢業(yè)的過程看成是“輸入—過程—輸出”模型,學生帶著個人的先賦特性進入大學,那么學生主體與校園環(huán)境的互動就是“過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還包括課程要求、學生個人努力質量等。以院校為主導的學習性投入主要包括校園環(huán)境支持度和學業(yè)挑戰(zhàn)度,兩者也是測量學生學習性投入的兩個重要維度。校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是一個巨大的學習場域,學生與環(huán)境的交互是通過與資源、課程、活動、服務等因素的作用而發(fā)生的。
2學生學習性投入的影響因素
2.1學生自身因素
每個學生都有其社會屬性與個人屬性,這就造成了個體的差異性,多方面的因素決定了這些個體差異。如家庭背景、個人經(jīng)歷、學習動力、學習興趣、自我效能感、學業(yè)成就期望、自覺性、自我控制力等等。個人成長的背后總是拖拽著長長的歷史背影,個人是被籠罩在生活經(jīng)歷之中的個人。同時作為一個身處社會中的個人,與其他大眾一樣具有相似的經(jīng)歷。這種獨特的個性與社會屬性,構成了人了兩個維度。個體總是生活在個人獨特的歷史當中,其成長背影和成長環(huán)境決定了學生的先賦因素。家庭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決定了個人對于學業(yè)成就的期望,父母對于子女期望高,可能造成子女對于學業(yè)成就期望高;反之,可能造成子女低學業(yè)成就期望。
而對于學生的人格特征而言,當差異性的個體進入具有差異集合的群體時,其人格特征的某些方面可能會發(fā)生改觀,這種改觀因為年齡、性別、院校、專業(yè)等不同而呈現(xiàn)某些變化。調查顯示,各類院校學生學習心理/狀況特征趨勢較為一致,一年級學生在專業(yè)興趣和學習意義感上的表現(xiàn)最好,他們更加專注于學習本身,有學業(yè)目標和追求,能夠從學習中獲得樂趣;三年級學生的學習動力最強,這可能是因為三年級學生已經(jīng)進入專業(yè)課程學習、開始面臨升學和就業(yè)選擇的壓力,因此有更強的學習驅動力;四年級學生的學習快樂感最強。
2.2同儕同輩因素
學生身處一個年齡相仿的學生群體中,這個群體又可根據(jù)不同功能和目的劃分為不同的亞群體。在此不對這些群體做細致的劃分,一般而言,將其統(tǒng)稱為同輩群體或同儕群體,又稱同齡群體,其成員由一些興趣、愛好、態(tài)度、價值觀等相同或相近的人組成,是一種非正式的初級群體。
對于學生個體來說,除了作為有形同輩群體的成員外,他就身處無形的同輩群體之中,如同班級同學、同專業(yè)同學、同宿舍同學、同課題組成員、同導師同學、同實驗室成員等。在平時的學習活動中,這些群體成員形成的是一種非正式的伙伴關系,基于伙伴關系的合作溝通是大學階段和研究生階段的重要學習方法,同伴影響(Peer effect)作為解釋學生學習的結果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得到教育研究者的關注。除了常規(guī)的課程教學與學術科研之外,同伴影響、社團活動等都是學校教育極為重要的影響因素,被稱為“高效的教育實踐活動”(High-impact educational practices)。
2.3學校環(huán)境因素
在論及到如何通過學生的學習性投入進行院校評價時,庫恩認為應該從兩個層面進行考察:一是學生做了什么(what students do),即學生投入到有效學習中所花的時間和精力,二是高校做了什么(what institutions do),即是高校是否采用有效的措施吸引學生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這種積極的措施覆蓋在學校情境中,以各種不同的途徑和方式對學生學習投入進行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高校為提高學生學習投入所做的各種支持工作。
學校情境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學校軟環(huán)境,指的是學校的校風、學風、校訓、大學精神等,強調的是一種積極向上、傳遞正能量的學習氛圍。二是學校硬件環(huán)境,指的是學校的基礎設施完備程度,師資力量構成完整度、資源豐富程度等。硬件環(huán)境易于考察,且多把它作為院校評價的一項基本標準。三是院校政策制度環(huán)境,指的是院校在關于學校發(fā)展、學校管理、學生發(fā)展等方面制定的宏觀政策或具體文件規(guī)定。
3學習性投入對教育質量的作用
3.1學生學習投入提高學生學術成就
學生在學習時的投入狀態(tài)首先影響的是個體的學業(yè)達成度(成績排名、獲獎情況等)和學習心理體驗(學習意義感、學習動力等),作為直接的參與者,只有積極的學習投入才能最終獲得高質量的學業(yè)達成度和愉快的學習心理體驗,這對于個體來說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高效的學習投入對學生學術成就或者學習收獲的影響機制是如何形成的呢?在此有必要對學習投入的理論基礎進行分析,同時也要關注學生在學習投入各個具體要求方面真正做了什么,是如何做的,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首先是對于學習投入理論基礎的分析,泰勒的“任務時間”(Time on task)理論認為學生投入到學習中的時間越多,那么相應的其學習收獲也應該越多,學習時間和學習收獲是一種正相關的關系;佩斯的“努力質量”(Quality of effort)理論提出,不僅僅要關注學生投入到學習中的時間長短,即以學習時間長短來衡量學習成效的做法不夠精準,他認為還要關注學生在學習時間中的具體行為和活動,若投入的時間沒有進行合理的安排利用,效率也是不高的,在相同的學習條件和學習環(huán)境下,那些把時間花在有意義的教育實踐活動上面的,即時間有效利用的,這些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好??傮w而言,充分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并進行了有效學習的學生,其學習投入度高,學業(yè)成就達成度相應就會較高。
3.2學生學習投入促進教師教學投入
學生以積極的狀態(tài)投入到學習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教師的教學投入程度。教師的教學投入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理解,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授課,還包括課堂下的相關活動;在內容上,不僅包括科學知識的講解探討,也包括人際情感的交流,如討論職業(yè)規(guī)劃、討論人生觀、價值觀等問題等,課上教學或者課下教學,知識講解、情感交流等活動不是嚴格分開的,而是相互交織在一起,與學生的學習密切相關。學生的學習活動影響著自己,當這些活動涉及到教師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后,教師的教學投入程度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
高等教育活動發(fā)生的課堂與中小學教育的課堂有著本質的區(qū)別,這種區(qū)別是由于學習對象的年齡和智力發(fā)展的特殊性所導致。大學的課堂,特別是研究生教學,不同于本科的大班教學,是一種更加側重對某一門學科前沿理論與實踐的深層挖掘,小班化的授課方式和分組討論/匯報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個體對知識的建構和表達。若學生在課前為課堂內容做好準備工作、課堂中表現(xiàn)出積極的學習參與態(tài)度、敢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向老師發(fā)問、善于與同學合作討論,那么教師講課的積極性必定會充分發(fā)揮,也許能夠激發(fā)出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提高課堂教學效度。學生的學習投入影響教師投入的主要方式是生師互動,互動程度高,那么教師花在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就多。清華大學2009年的本科教育學情報告顯示,其生師互動指標的得分明顯低于美國研究型大學。在具體題項上,數(shù)據(jù)反映有75.1%的中國學生從未“和認可老師討論分數(shù)和作業(yè)”(美國同類院校約7%),502%的學生從未“與老師討論自己的職業(yè)計劃和想法”(美國同類院校約21%),35.6%的學生“學習表現(xiàn)”從未“得到老師及時的反饋”(美國同類院校約7%)。這三類問題的原因既有中美文化的深層差異性,也在于教師的工作投入。作為教育工作者,及時對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進行反饋可以讓學生更好的認知自己,構建學生教師共同體,真正的實現(xiàn)生師互動,以學生的學習投入推動教師的教學投入。
3.3學生學習投入推動教學效果
高校是實施高等教育的主要場所,這種性質決定了學生的大部分學習活動都要發(fā)生在校園內,傳統(tǒng)的講授式和師徒式教學是主要的教學手段。學習投入的最終指向是教育質量的提升,而在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就反應在教學效果的成效上,學生高效率的學習投入會促進教師的教學投入,同時對教學效果也會有推動作用,這里所指的教學效果是指一所學校整體的教學實況反映,而非具體某個老師或者某個學科的教學情況。
學生的學習投入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推動教學效果:首先是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是一種表達藝術,要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將教師的知識、才華,乃至個人的人格魅力表達給聽眾——學生。課堂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場域,學生增加學習投入可以更好的消化吸收課堂的學習內容,從這個方面說,學生掌握了教學內容,課堂教學的質量也相應的會提高。從泰勒的“任務時間”理論來說,學生的成績與其自身的學習投入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兩者呈正比例關系。學生投入到學習中的時間和精力越多,那么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就越高,就越能推動教學效果的提高。
3.4學生學習投入優(yōu)化校風學風
當論及何為大學時,前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者,有大師之謂也。對于我國的高等學校來說,不乏大樓之謂;而隨著國家財政性教育經(jīng)費支出的增長,諸多高校也通過優(yōu)厚的條件吸引了優(yōu)秀人才來裝備學校的教學科研力量。無論是大樓之謂,還是大師之謂,對于學校而言,只有其教育質量得到了社會認可,學生通過在學校的學習投入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和素質,具備向上流動的潛力,這才是學校教育應當注重的。
校風是一所學校的風氣,其中包含學風,通俗的講,校風是可感知的學校的精神風貌。一所大學的校風與學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是在大學理念和大學精神的沉淀下,經(jīng)過學校的歷代發(fā)展,在全校師生共同努力的基礎上形成的。高質量的學習投入狀態(tài)體現(xiàn)著生師互動活躍,研究生的學習除了要自覺自律外,更多的是應該跟導師組成員定期交流,無論是課上還是課外;同時也體現(xiàn)著學生的教育經(jīng)驗豐富度較高和校園環(huán)境支持力度較大,教育經(jīng)驗要求學生參加各類實踐、活動、團體、競賽等,這對于豐富校園文化,創(chuàng)建健康的校風起著重要作用,校園環(huán)境支持度反映學生與學校的互動程度,主要是與各類工作人員的關系,從人的角度出發(fā),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溫和的人際關懷決定著學生是否能完全融入學校。當教學秩序井然、校園活動豐富、人際關系和諧都滿足時,校風學風的建設也定會得到改善。
參考文獻
[1] 聶衍剛.學習主體性的心理學分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02):47-50.
[2] 鮑威.擴招后中國高校學生的學習行為特征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02):79-87.
[3] 全球大學創(chuàng)新聯(lián)盟.2007年世界高等教育報告:高等教育的質量保證[M].汪利兵,闞閱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03.
[4] 楊德廣,謝安邦.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61.
[5] 李嬋.基于高校本科生“學習性投入”的教育質量問題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2.
[6] 田松君.論校園環(huán)境的育人功能及其構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12):29-31.
[7] 史靜寰,凃東波,王紓等.基于學習過程的本科教育學情調查報告2009[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08):9-22.
[8] 史靜寰,文雯.清華大學本科教育學情調查報告2010[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33(01):5-16.
[9] 陳瓊瓊.大學生參與度評價:高教質量評估的新視角——美國“全國學生參與度調查”的解析[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09,25(01):24-30.
[10] 蔣平,葉令,潘篤武等.教學是一門藝術——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學督導組工作體會[J].中國大學教學,2013(0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