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草
什么是意識(或者說精神、靈魂)?它的本質是什么?這是歷史上神學家和哲學家一直在爭論的問題。然而,對意識的研究今天也進入了科學的領域。心理學、神經科學、人工智能都在研究意識。這些方面的某些新進展,使我們對于這一古老的問題有了全新的答案。
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
在本文開始,我們最好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間劃定一個明確的界線。物質世界充斥著物質的東西,它們有空間的位置,也有諸如廣延、質量、電荷之類的特性。這些物質在運動著、演化著。
充斥精神世界的則是思想。思想顯然不處在空間之中,而似乎有它自己的獨立天地。思想也可以以各種方式變化,相互影響。對這一切的研究,構成了心理學的主要內容。
話說到這里,似乎沒有什么爭議。然而,一旦涉及物質和精神的相互作用,問題就來了。我們的精神世界并不獨立于物質世界之外,而是與物質世界有著強有力的聯系。我們的精神借助于感官,持續(xù)不斷地接收信息流,信息流進而產生精神活動,刺激新思想的產生。比如說,假如你正在閱讀《大科技》,聽到屋外一聲巨響,你就會不由自主地想,“什么地方發(fā)生爆炸啦?”因而,物質世界是思想的來源。
反過來,精神也可以作用于物質。你聽到響聲后,決定去看個究竟。于是,雜志被放下了,你的腿腳動起來,門被打開了。你頭腦中的思想借助于身體這個中介,引發(fā)了物質的活動。事實上,我們平常在周遭所看到的一切,幾乎都是人類的精神活動通過物質操作得以實現的結果,比如,并不是天然就有一座房子,而是最初先有“造座房子”的想法之后,房子才會出現。物質世界中的房子是精神世界中“造座房子”這一想法的實現。
通過以上的說明,我們就不難回答:意識并不是一種物質,它不是在大腦中自然生長起來的,而是由外界輸入的,但輸入的不是物質本身,而是有關物質活動的信息。
物質和精神
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層面
這一切似乎都不難懂。但令人頭疼的問題來了:物質作用于精神的機制是什么?精神作用于物質的機制又是什么?
如果我們按照傳統(tǒng)的思路探討這個問題,那恐怕又要陷入混亂了。神學家和哲學家在爭論這一問題時,都不自覺地把物質和精神看作事物的兩個部分。譬如,說到人,就說人是由肉體和靈魂兩部分組成的,然后問:“肉體如何作用于靈魂?難道除了物質世界,還有一個不可見的靈的世界嗎?靈界存在于何處?”;或者,“精神如何作用于物質?物質世界有其自身的運動規(guī)律,但要是說,還有一個神秘莫測的精神世界可以隨心所欲地對其施加干預,那豈不是說,物質運動的規(guī)律可以隨意被破壞,那規(guī)律還成其為規(guī)律嗎?”
這些問題困擾了人類數千年。
這樣的爭論之所以得不出一個結果,或者說自相矛盾,是因為其前提就是錯的。換句話說,我們不應該把物質和精神,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一樣,看作事物的兩個部分;而應該看成是對同一事物,從不同層面的描述。
這是什么意思呢?我們可以拿電腦的硬件和軟件作類比。假如你現在正在電腦上播放電影《泰坦尼克號》,從軟件的層面,你看到的是些人物、畫面,你從欣賞中得到愉悅。但要是從硬件的層面,你能觀察到的,卻僅僅是集成電路上一個個看不出有任何意義的電脈沖,以及無數晶體管“噼哩啪啦”的關和閉——在這里,不要說愛情故事,就是人物和畫面都沒個影。
我們還可以拿另一個熟悉的例子來類比。一幅畫,從藝術的角度,我們看到里面的景物,欣賞到美;但要是從顏料學的角度,那不過是一堆五顏六色的顏料而已。
這就是說,對于同一件事物,我們可以并行不悖地從不同層面去考察它:從硬件層面看,雖然是一系列不包含特殊意義的電脈沖,但并不妨礙我們從軟件層面欣賞到一個美妙的愛情故事;從顏料學的層面看,雖然是一些顏料雜七雜八的調配和涂抹,但不妨礙我們從藝術的層面欣賞畫作的美。
物質和精神并沒有相互作用
知道了這一點,我們還可以解答幾千年來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如果說大腦的運行是嚴格遵循物理、化學的規(guī)律的,為什么我們看起來還有“自由意志”?
道理還是一樣。因為,大腦(即物質)與意識(或精神),兩者分屬同一個事物的不同層面;大腦在物質層面有其自然的邏輯,即嚴格按物理化學規(guī)律運作,如大腦需要血液帶來養(yǎng)分和氧氣,沒有這些物質,就無法運轉。但在精神層面,卻有它自己思想、情感的發(fā)展邏輯。兩個“邏輯”并不是一回事,但兩者并不矛盾。你要是沒搞清這一點,把兩個層面的概念混到一起,那就永遠得不出一個滿意的結論。
我們還可以再舉一例。一本小說,雖然作者每寫下的一句話都得遵循語法規(guī)則,但并不妨礙書中的人物有哭有笑,甚至有時做出出格的舉動。因為語言和情節(jié)分屬小說的不同層面,語言有語言的邏輯,要遵守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但故事情節(jié)又有自身的發(fā)展邏輯,兩者也并不矛盾。
這么一想,我們也就明白了,“物質作用于精神”或者“精神作用于物質”其實都是假象,根本不存在物質和精神之間的“相互作用”,談論不同層面的東西的“相互作用”是沒有意義的,這就好比有人問“一個黃色的立方體,其邊長乘以黃色等于多少?”一樣可笑。
為什么說物質和精神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假象呢?我們還是以分析電腦的軟件如何“作用”于硬件來說明。當我們放映一張碟片時,電腦的讀寫頭通過激光讀取碟片上的凹凸(因為在碟片上,信息都以凹凸的形式保存著,這些凹凸代表二進制的“0”或“1”),并根據碟片上某個位置是凹是凸,轉化成不同的電脈沖,經過一系列的處理,最后顯像管里的電子打在屏幕上,顯出畫面來。這里面從頭至尾都是物質在相互作用,并不存在虛無縹緲的精神在“作用”于硬件。
意識的本質是什么?
現在,我們可以來回答最后一個問題了:意識的本質是什么?
首先,意識是一種客觀存在,“客觀”意味著它的存在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但這種“存在”又不是一種物質形式的存在。
如何理解這種存在?舉幾個例子。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戶籍既不能稱也沒法量,也不在他身上占據一個位置,然而戶籍是客觀存在的。圓周率π是一種客觀存在,但在空間和時間中都找不到它的位置。我們的國歌也是一種客觀存在,它甚至還有一段誕生和演變的歷史呢,換句話說,它還存在于時間之中,但你說它空間上在哪里?我們的憲法也是一種客觀存在,但它存在于人民大會堂嗎?電腦上的Windows操作系統(tǒng),也是一種客觀存在,但它同時存在于全世界所有裝有Windows操作系統(tǒng)的電腦上。但物質世界的情況就不一樣,你不可能同時既在北京,又在巴黎。
這些都是有別于物質形式的客觀存在。說句題外話,在科學和哲學史上,人們一直都喜歡情不自禁地把抽象概念還原成具體的事物。比如,以前人們認為,木頭能燃燒,是因為木頭里含有一種叫“燃素”的物質,石頭不含有“燃素”,所以不能燃燒。還有,動植物有生命,是因為含有一種叫“生命力”的東西。而這些所謂的“燃素”和“生命力”都被證明是子虛烏有的。在知道了同一個事物可以從不同層面來描述之后,我們也就明白了,物質不需要加進“生命力”才能變得有生命,同樣,物質也用不著附有“靈魂”,才能變得有意識。
其次,意識本質上是一種信息,或者如果用電腦作類比的話,意識更像是軟件。意識的存在固然仰賴腦細胞的活動,但我們又切不可認為“意識僅僅是腦細胞的活動”,因為這樣一來,我們又退回到從硬件的層面來理解意識了。這就好比一幅畫固然離不開顏料,但我們切不可把畫作僅僅理解為“各種顏料按照某種方式的堆積和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