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林,張仲培,云金表,李慧莉,高山林,2,李建交
(1.中國石化 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北京 100083; 2. 中國石化 油田勘探開發(fā)事業(yè)部,北京 100728)
近年來,塔里木臺盆區(qū)碳酸鹽巖油氣勘探主要與NE向斷裂構造帶有關,并以奧陶系為主要目的層。以塔中-巴楚隆起帶為界,盆地北部的順托果勒-塔河南地區(qū)發(fā)現了順北、順南和哈拉哈塘等油氣田,證實中-下奧陶統(tǒng)斷溶體儲層規(guī)模及有效性與NE向走滑斷裂帶密切相關[1-2];盆地南部的麥蓋提-塘古巴斯地區(qū)主要尋找奧陶系巖溶縫洞型油氣藏,與NE向斷裂帶相關部署的近20口探井,僅發(fā)現了YB1和LS2兩個中小型油氣藏,YB3,YD4和TZ3等井見到油跡顯示,而Z3,TB2,TN1,TC1,YB2和YB7等井僅見到熒光或氣測異常等弱顯示,表明盆地南部NE向斷裂帶上油氣成藏條件差異較大[3-4]。因此,盆地南部NE向斷裂帶的特征研究對于該區(qū)的油氣勘探有重要意義。
盆地南部NE向斷裂主要分布在塘古巴斯坳陷及其周緣地區(qū),該坳陷北接巴楚-塔中隆起,西鄰麥蓋提斜坡,東南部以車爾臣斷裂為界與塔東南隆起接壤,呈NEE走向,東端收斂變窄(圖1)。坳陷內主要發(fā)育有瑪東、塘北、中3-塔中3和塘南等一系列NE向斷裂。很多學者從斷裂特征、發(fā)育史和成因等不同角度做過相關研究[5-14],尤其對瑪東斷裂帶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均認識到瑪東斷裂帶是加里東中期盆地東南部阿爾金-車爾臣走滑-逆沖斷裂體系的產物。但由于勘探程度低,受資料所限,對塘古巴斯坳陷區(qū)NE向斷裂帶還缺乏整體性的研究。本文利用地震和鉆井資料,較系統(tǒng)地描述了NE向斷裂帶的構造特征,分析了主活動時期和成因機制,探討了油氣地質意義,以期對下一步勘探有所裨益。
從區(qū)域地震及鉆井資料看,塘古巴斯坳陷發(fā)育近萬米厚的沉積層(圖2,圖3)。寒武系-中奧陶統(tǒng)以厚層碳酸鹽巖臺地相沉積為主,寒武系還沉積有兩套厚層膏鹽巖層;上奧陶統(tǒng)下部良里塔格組/卻爾巴克組為碳酸鹽巖沉積,上部桑塔木組/卻爾卻克組為混積陸棚碎屑巖沉積;志留系-中泥盆統(tǒng)海相碎屑巖僅在坳陷西北部殘存(圖1)。上泥盆統(tǒng)-二疊系為一大套海陸交互相碳酸鹽巖和碎屑巖沉積,連續(xù)分布,具有東薄西厚、南薄北厚的特點。中新生界為陸相碎屑巖穩(wěn)定沉積,侏羅系-白堊系多缺失。
圖1 塘古巴斯坳陷及周緣構造區(qū)劃和斷裂帶分布Fig.1 Tectonic division and fault zone distribution of the Tanggubasi Depression and its peripheral areas,Tarim BasinF1.車爾臣斷裂帶;F2.塘南1號斷裂帶;F3.塘南2號斷裂帶;F4.塘南3號斷裂帶;F5.瑪扎塔格斷裂帶;F6.巴東斷裂帶;F7.塔中南緣斷裂帶;F8.塔中2號斷裂帶;F9.塔中1號斷裂帶;F10.塔中5號斷裂帶;F11. YB7井斷裂帶;F12.玉北-瑪東1號斷裂帶;F13.玉北-瑪東2號斷裂帶;F14.玉北-瑪東3號斷裂帶;F15.玉北-瑪東4號斷裂帶;F16.玉北-瑪東5號斷裂帶;F17.塘北1號斷裂帶;F18.塘北2號斷裂 帶;F19.塔中8-1斷裂帶;F20.中3斷裂帶;F21.塔中3斷裂帶;F22.塔中60井斷裂帶
圖2 塘古巴斯坳陷構造-地層柱狀圖Fig.2 Simplified tectono-stratigraphic column of the Tanggubasi Depression,Tarim Basin
區(qū)域地震-地質大剖面解釋表明塘古巴斯坳陷主要發(fā)育西北部蓋層滑脫逆沖斷裂體系和東南部基底卷入逆沖斷裂體系兩大類型的NE向斷裂帶。兩套斷裂體系在坳陷的西北部和東南部相互對應,構造變形強,兩個體系之間的構造凹陷部位變形較弱,將坳陷三分(圖1,圖3)。
圖3 塘古巴斯坳陷區(qū)域地震-地質剖面特征(剖面位置見圖1)Fig.3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seismic-geological sections crossing the Tanggubasi Depression,Tarim Basin(see Fig.1 for the section location)a.MF03-148+OGSL200剖面;b.OGSZ50剖面;c.OGSZ60剖面
主要分布在坳陷西北部,自西向東包括玉北-瑪東1號—5號、塘北、塔中8-1、中3和塔中3等斷裂帶,走向由玉北地區(qū)的NE 45°~60°逐漸過渡為TC1井附近的NEE 60°~75°,向東至塔中3斷裂帶又呈NE 30°~50°走向,整體上呈現為一個巨型的向NW凸出的弧形斷裂構造系。剖面上具有沿寒武系膏鹽巖滑脫逆沖特征,呈現斷層轉折-傳播復合褶皺樣式,多數主斷層由NW向SE逆沖,少數由SE向NW逆沖。上寒武統(tǒng)-奧陶系是主要變形層,褶皺頂部奧陶系不同程度剝蝕。膏鹽巖之下的中-下寒武統(tǒng)發(fā)育基底卷入斷層,與上覆滑脫逆沖斷層具有較好的垂向對應關系,但變形微弱(圖3a)。
分布在坳陷東南部,以基底卷入式逆沖為特征,主斷層NW或NNW向逆沖。以車爾臣斷裂為代表,主斷面上陡下緩,上切至地表,下切入基底并歸于基底滑脫層,平面上自西向東沿走向大致分為NE,NEE和NE 3段,斷距達2 000 m以上(圖3b,c)。同時,反沖斷層發(fā)育,與主斷層相交組成“y”字形,表明車爾臣斷裂以逆沖為主,兼有一定的走滑分量。車爾臣斷裂以北還發(fā)育2~3排與其走向大致相似的基底卷入逆沖斷裂(塘南1號—3號斷裂),不同之處是斷裂均上切止于石炭系,變形集中在寒武系-奧陶系。除此之外,坳陷中南部還發(fā)育一些特征類似的小型NE向基底卷入式逆沖斷裂,如塘南1井斷裂帶,李浩武等對其構造特征有詳細研究,并認為其活動時期是奧陶紀末—志留紀初期[8]。
1) 玉北-瑪東1號—5號斷裂帶
地震資料聯(lián)合解釋表明,坳陷西部的瑪東與玉北東部兩個局部地區(qū)的5排NE向斷裂帶,地質結構一致,空間上連接,應屬于一套斷裂系統(tǒng)在NE-SW方向上的延伸表現(圖1)。 總體上看,玉北-瑪東1號—5號斷裂帶具有構造變形的垂向分層和構造樣式沿走向的平面分段兩個顯著特征。
剖面特征顯示,玉北-瑪東1號—5號NE向斷裂帶至少有兩套構造變形垂向疊加(圖4a,b)。第一套以中-下寒武統(tǒng)及基底的微弱變形為主,發(fā)育中高角度走滑-逆沖斷層,斷面多SE傾向,以基底深部軟弱面為滑脫層;第二套為5~6排疊瓦式的斷層轉折-傳播復合褶皺,主斷層沿中寒武統(tǒng)膏鹽巖滑脫逆沖,多數由NW向SE逆沖,少數由SE向NW逆沖,整體活動強度自NW向SE增強,斷距東部大、西部小。與主斷層對應,還發(fā)育1~2排次級反沖斷層,與主斷層共同控制褶皺的發(fā)育,褶皺多呈不對稱箱形,上寒武統(tǒng)-奧陶系卷入構造變形。
要強調的是,沿玉北-瑪東1號—4號NE向斷裂帶走向,構造樣式也具有明顯的分段性,差異主要體現在主斷層的性質、沖斷方向及其控制的褶皺形態(tài)上(圖4a)。如1號斷裂帶的YB1,YB1-1和YB1-2井段,斷裂構造樣式不同,走滑特征明顯[7]。3號斷裂帶的YB3井段及其南北,構造樣式變化與1號斷裂帶相似。YB3井段南部,主斷層沿中寒武統(tǒng)膏鹽巖自NW向SE逆沖推覆,具有斷層轉折-傳播復合褶皺特點,褶皺不對稱箱型,南東翼陡,北西翼緩(圖4b);YB3井段構造樣式表現為對稱的鐘形斷層相關褶皺特征,系蓋層滑脫逆沖斷層雙向逆沖所致,主沖斷層現今傾向SE,在中-下奧陶統(tǒng)內部可見地震反射軸的低角度相交,是層間滑動所致(圖4c);YB3井段以北,構造樣式與YB3井南段相似,只是主斷層逆沖方向相反,向NW主沖,褶皺北西翼陡,南東翼緩,與1號斷裂帶YB1-2井段特征一致(圖4d)。構造樣式變化的段與段之間發(fā)育NW向的調節(jié)斷層,較難識別。同一斷裂帶上不同分段的主斷層逆沖方向及褶皺樣式有如此明顯的變化,表明斷裂帶受到了局部的走滑應力場影響,推測與弧形斷裂帶的逆沖差異位移有關。
在局部斷裂帶上,如玉北-瑪東1號和3號斷裂帶的南部,石炭系-二疊系有低幅褶皺變形,褶皺變形強度自NW向SE減弱,斷層不明顯。中新生界地層平緩,構造穩(wěn)定。同時,在MD1井和MD2井附近,NW向高角度基底走滑斷裂還對NE向斷裂有切割改造作用,使得NE向斷裂分段性更加明顯(圖4a)。
2) 塘北斷裂帶
塘北斷裂帶特征與玉北-瑪東斷裂帶基本一致,為蓋層滑脫逆沖斷裂,NEE走向,主斷層沿中寒武統(tǒng)膏鹽巖向SSE滑脫逆沖推覆,斷裂帶底部發(fā)育膏鹽巖蠕動堆積變形、加厚。該斷裂帶構造樣式沿走向沒有明顯的分段特征(圖5)。
3) 塔中8-1—中3—塔中3斷裂帶
圖4 玉北-瑪東斷裂帶典型地震-地質剖面特征(剖面位置見圖1)Fig.4 Typical features of seismic-geological sections crossing the Yubei-Madong fault zone(see Fig.1 for the section location)a.過玉北-瑪東NE向斷裂帶典型剖面;b.YB3井南段剖面;c.YB3井段剖面;d.YB3井北段剖面
圖5 塘北斷裂帶典型地震-地質剖面特征(剖面位置見圖1)Fig.5 Typical features of seismic-geological sections crossing the Tangbei fault zone(see Fig.1 for the section location)a.過塘北1號斷裂帶典型剖面;b.過塘北2號斷裂帶典型剖面
圖6 過TZ8-1井—Z3井—TZ3井斷裂帶典型地震-地質剖面特征(剖面位置見圖1)Fig.6 Typical features of seismic-geological sections crossing the fault zone where Well TZ8-1-Z3-TZ3 are located(see Fig.1 for the section location)a.過TZ8-1井斷裂帶典型剖面;b.過TZ3井斷裂帶典型剖面;c.過Z3井斷裂帶北段典型剖面;d.過Z3井斷裂帶南段典型剖面
NE向斷裂帶構造特征研究表明,上寒武統(tǒng)-奧陶系是斷層的主切割層位和主要變形層,其變形時期代表了斷裂帶的主活動期。
從斷裂帶上不整合特征看。NE向斷裂帶頂部主要以C/O1-2y角度不整合為主,為多期疊加不整合,表明斷裂于石炭紀之前停止活動,YB1,YB3,TB2和Z3等井已有揭示,缺失上奧陶統(tǒng)-泥盆系,缺失地層多,不利于判斷關鍵活動時期。但在志留系沉積覆蓋區(qū),有MD1和TC1兩口關鍵井提供了有利的證據。玉北-瑪東1號斷裂帶上的MD1井鉆揭有80 m厚的中志留統(tǒng)依木干他烏組不整合于上奧陶統(tǒng)泥巖之上,表明形成于奧陶紀末—早志留世[11]。塘北1號斷裂帶上TC1井也揭示了下志留統(tǒng)上部地層整體覆蓋并角度不整合于上奧陶統(tǒng)之上(圖5a),斷裂兩側上奧陶統(tǒng)消截反射特征明顯,也表明奧陶紀末—早志留世是NE向斷裂的主要活動時期,對應于加里東中期Ⅲ幕構造運動。
另外,塘南4號斷裂帶上TN1井揭示良里塔格組底部發(fā)育高能灘沉積,處于塘南臺地的臺緣相帶部位[15],從這一點推斷,該斷裂帶在中奧陶世末期即有雛形發(fā)育,才能以正向地貌控制良里塔格組高能相帶的發(fā)育。因此,推斷東南部基底卷入斷裂體系雛形發(fā)育在中奧陶世末,與塔中隆起1號斷裂帶同期形成,西北部蓋層滑脫逆沖斷裂雛形發(fā)育在良里塔格組沉積之后,時間上略晚于前者,代表了走滑-擠壓應力自SE向NW的傳遞過程。
弧形構造多指沿造山帶構造走向地貌形態(tài)的弧形彎轉,規(guī)模多幾十至數百公里不等,主控因素包括盆地原型、基底砥柱、大陸邊界、走滑斷層和區(qū)域滑脫層等[16-17]。塘古巴斯坳陷弧形斷裂帶的構造變形主要受區(qū)域應力場、基底結構、軟弱層和邊界斷層4個因素控制(圖7)。
塘古巴斯坳陷早古生代NE向斷裂特征表明擠壓應力來自盆地東南方向。諸多研究表明,中-晚奧陶世是塔里木盆地構造格局的重要變革期[6,18-23],構造環(huán)境由伸展轉為擠壓,構造體制的變化主要受中晚奧陶世盆地南部北昆侖-阿爾金-祁連洋關閉導致的北昆侖-阿爾金地塊與塔里木地塊的碰撞影響,屬于古阿爾金斷裂向北擠壓左旋扭動形成的擠壓收縮構造體系[24-25]。塘古巴斯坳陷東南部基底卷入逆沖斷裂體系與西北部蓋層滑脫逆沖斷裂體系既具有在斷裂走向、主活動時期等方面的高度相似性,也具有斷層主沖方向、構造樣式及褶皺形態(tài)等方面的差異,但總體上表明均是受加里東中晚期北昆侖-阿爾金地塊與塔里木板塊碰撞造山影響的結果,與中-晚奧陶世阿爾金斷裂的強烈走滑-擠壓斷裂構造變形體系屬同一應力體制。兩地塊的碰撞導致了塔里木臺盆區(qū)的構造分異,由寒武紀—早奧陶世的“西臺東盆”伸展格局轉為中-晚奧陶世孤立臺盆的南北擠壓格局,并且在滿加爾-塘古巴斯一帶形成周緣前陸盆地系統(tǒng)。東南部基底卷入逆沖斷裂體系是阿爾金-車爾臣褶皺前陸沖斷體系主體在塔里木盆地內的殘余,西北部的弧形蓋層滑脫逆沖斷裂體系是該前陸褶皺沖斷體系在盆地內的反沖構造,二者之間形成構造凹陷。不同于典型前陸盆地系統(tǒng),鋒緣斷裂僅在塔中隆起東部的TZ5-Z4井斷裂帶上較明顯,表現為主斷層東西走向,由南向北逆沖[6],也表明塔中-1—中3—塔中3斷裂帶處于應力轉換區(qū),變形復雜。
寒武系膏鹽巖軟弱層的發(fā)育是坳陷東北部蓋層滑脫逆沖斷裂體系發(fā)育的物質基礎。寒武系臺地相區(qū)發(fā)育阿瓦塔格組和吾松格爾組兩套膏鹽巖層,厚度在百米左右,雖然在坳陷內未有井鉆遇,但在西北緣斷裂帶上可見到中寒武統(tǒng)具有明顯的堆積加厚等塑性流動特征,是蓋層滑脫逆沖推覆斷層的主滑脫面(圖4b,圖5)。坳陷東南部斷裂少見滑脫構造,一方面與前陸褶皺沖斷帶擠壓應力強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東南緣沉積環(huán)境不同、膏鹽巖不發(fā)育有關,區(qū)域剖面上可見中-下寒武統(tǒng)自西向東、自北向南的減薄特征(圖3b,圖4a),表明沉積環(huán)境可能變?yōu)樾逼?盆地相區(qū)。除此之外,基底深部14~20 km深度,巖石高溫高壓發(fā)生脆-韌性轉換,也可以形成基底軟弱層,控制上覆地層構造變形,造成塘古巴斯地區(qū)NE向斷裂帶具有多套構造變形垂向疊置特點。
圖7 塘古巴斯坳陷早古生代NE向斷裂成因模式(據文獻[6,8,12-13,25]等綜合修編)Fig.7 Genetic model of the Early Paleozoic NE-trending fault zones in the Tanggubasi Depression,Tarim Basin(modified after References[6,8,12-13,25])
基底結構(地貌起伏、薄弱帶、先存基底斷裂等)是控制上覆沉積層構造變形的主要因素之一,受研究手段及資料所限,對塔里木盆地基底結構的研究多是以航磁ΔTa特征為依據。諸多研究也表明,盆地南部發(fā)育的NE向磁異常條帶與沉積蓋層發(fā)育的主要變形帶空間對應良好[7-8,26]。高異常區(qū)與加里東中晚期塔中古隆起、和田古隆起及塔東南隆起區(qū)對應,反映了火成巖結晶基底發(fā)育,并且埋深相對較淺。玉北-瑪東-塘北斷裂構造帶處于低磁異常區(qū),被周緣高異常區(qū)所圍限,基底結構差異大,相對埋深也大。塊體之間的薄弱帶為后期NE向斷裂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碰撞造山過程中,當邊界斷裂發(fā)生弧形彎曲時,內部的構造線相應地會發(fā)生同步彎曲變形[16]。平面上,塘古巴斯坳陷兩套斷裂體系與車爾臣斷裂走向基本一致,表明坳陷內斷裂的形成受車爾臣斷裂的影響。
綜上,塘古巴斯坳陷NE向斷裂體系的成因模式可以概括為:中奧陶世末,盆地南部受北昆侖-阿爾金-祁連洋盆向塔里木地塊俯沖消減影響,在玉北-巴楚-塔中地區(qū)形成低幅寬廣的大型古隆起,隆起的主體部位在塔中,古隆起區(qū)基底相比周緣要高,基底差異大;同時塘南1號—4號斷裂雛形發(fā)育。晚奧陶世中晚期,盆地東南部持續(xù)碰撞造山,來自SE方向的走滑-擠壓應力自SE向NW方向傳遞,在坳陷北緣受到剛性的和田古隆起和塔中古隆起互為犄角的砥柱阻擋,在玉北東部—瑪東—塘北地區(qū)形成反沖應力,沿寒武系膏鹽巖軟弱層滑脫逆沖發(fā)育了多排斷裂-褶皺構造帶,由于不均衡逆沖位移作用,在構造的南西和北東兩端,具有明顯的走滑特征。志留紀—泥盆紀,在東南緣持續(xù)碰撞的作用下,NE向斷裂繼承性活動,斷裂帶頂部奧陶系剝蝕較大。二疊紀局部地區(qū)斷裂微弱再活動。中新生界穩(wěn)定,局部被NW向喜馬拉雅期斷裂切割進一步復雜化。
NE向斷裂帶上,奧陶系油氣顯示差異較大,除了對盆地南部寒武系-奧陶系烴源巖潛力認識不清之外,還與斷裂帶上的儲蓋組合差異有關。受加里東期區(qū)域構造演化的控制[18],研究區(qū)奧陶系碳酸鹽巖主要發(fā)育3種儲-蓋組合關系(圖8,圖9)。
1) 中-下奧陶統(tǒng)鷹山組溶蝕縫洞型儲層和石炭系泥巖蓋層
該類組合受NE向斷裂較強的逆沖作用控制,主要分布在褶皺帶的高部位,多期不整合疊加發(fā)育,地層缺失多,YB1,YB2,YB3,TB2,Z3和TZ3等井均有揭示。斷裂帶附近應力集中,易于形成各種裂縫,改造儲層,促使中-下奧陶統(tǒng)碳酸鹽巖的風化淋濾,形成溶蝕縫洞型儲層。不利因素是較長時間的風化淋濾不易于風化殼頂部優(yōu)質儲層的保存,這也是玉北-瑪東斷裂帶頂部鉆井揭示的儲層多以溶蝕-裂縫為主少見洞的原因[27]。由于儲層形成早,若沒有早期油氣充注,其充填程度普遍較強。如Z3井3 937.62~3 946.21 m井段蓬萊壩組巖心破碎,收獲率僅為58.2%,裂縫較發(fā)育,并見中小型溶蝕孔洞340個,部分被方解石及泥質充填[3]。褶皺帶的翼部,因剝蝕較弱,則有利于優(yōu)質儲層保存。石炭系巴楚組和卡拉沙依組共發(fā)育三套區(qū)域性的厚層泥巖,可作為優(yōu)質蓋層(圖9a)。此外,在斷裂帶的相對低洼部位,會有東河塘組或者巴楚組底部砂巖充填,直接覆蓋在中-下奧陶統(tǒng)鷹山組溶蝕縫洞型儲層之上,砂巖不能作為蓋層封蓋下覆油氣(圖9b)。如YD4井揭示鷹山組發(fā)育5.62 m/6層油跡顯示,但風化殼頂部發(fā)育的17 m厚石英砂巖不利于油氣保存。
圖9 塘古巴斯坳陷NE向斷裂帶奧陶系碳酸鹽巖儲-蓋組合模式Fig.9 Assemblage model of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 reservoir and seal in the NE-trending fault zones of the Tanggubasi Depressiona.中-下奧陶統(tǒng)鷹山組溶蝕縫洞型儲層和石炭系泥巖蓋層;b.中-下奧陶統(tǒng)鷹山組溶蝕縫洞型儲層和東河塘組或者巴楚組底部砂巖;c.中-下奧陶統(tǒng)鷹山組-上奧陶統(tǒng)良里塔格組裂縫型儲層和上奧陶統(tǒng)桑塔木組泥巖蓋層;d.中奧陶統(tǒng)一間房組-上奧陶統(tǒng)良里塔格組礁灘儲層和上奧陶統(tǒng)桑塔 木組泥巖蓋層
2) 中-下奧陶統(tǒng)鷹山組-上奧陶統(tǒng)良里塔格組裂縫型儲層和上奧陶統(tǒng)桑塔木組泥巖蓋層
以TC1和MD1為代表,油氣顯示較差。該類斷裂帶上主要的不整合面是上奧陶統(tǒng)/志留-泥盆系,中-上奧陶統(tǒng)多為連續(xù)沉積,缺乏充足的暴露時間,不利于風化溶蝕,儲層發(fā)育相對較差,多以裂縫為主。桑塔木組發(fā)育局部性的厚層泥巖,可作為優(yōu)質蓋層(圖9c)。
3) 中奧陶統(tǒng)一間房組-上奧陶統(tǒng)良里塔格組礁灘儲層和上奧陶統(tǒng)桑塔木組泥巖蓋層
以TN1為代表,處于塘南臺地的臺緣部位,局部受NE向斷裂走向控制,發(fā)育良好礁灘儲層。同時,沿坳陷西部MD1井西—YB7井一線也發(fā)育緩坡型的良里塔格組臺緣相帶[18],局部受NE向斷裂走向控制,但地層缺失多,還未有井證實(圖9d)。
因此,在烴源條件落實的前提下,針對3種組合類型,可優(yōu)選有利區(qū)帶進行探索,如構造帶翼部的溶蝕縫洞型儲層和石炭系泥巖直接覆蓋區(qū)、近源的臺緣礁灘儲層和桑塔木組泥巖發(fā)育區(qū)等。
1) 塘古巴斯坳陷發(fā)育多排NE向斷裂帶,在平面上組成巨型的向NW凸的弧形構造,單條斷裂帶多具有垂向上多套構造變形疊加的分層特點和橫向上沿構造走向的樣式分段特點,在弧形構造的南端(玉北東部地區(qū))尤為明顯,顯示了局部走滑應力特征。
2) 塘古巴斯坳陷的NE向斷裂帶分屬于東南部基底卷入逆沖和西北部蓋層滑脫逆沖兩種類型斷裂體系,主要活動時期是晚奧陶世晚期—志留紀初期。構造成因上均屬于加里東中晚期北昆侖-阿爾金地塊與塔里木地塊碰撞引起的SE向擠壓應力兼有左旋走滑體制,構造樣式受基底結構、寒武系膏鹽巖軟弱層、阿爾金-車爾臣邊界走滑-逆沖大斷裂應力場及邊界斷裂走向4個因素控制。
3) NE向斷裂帶控制了奧陶系碳酸鹽巖3種儲蓋組合發(fā)育。在烴源落實的前提下,坳陷西北部構造帶翼部溶蝕縫洞儲層和臺緣礁灘儲層領域,仍值得探索。
致謝:感謝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曹自成、岳勇、馬海隴、范偉峰和張長健等高級工程師在研究過程給予的資料支持,感謝匿名審稿人對本文提出的建設性修改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