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寫作文,選材很關鍵。沒有好的材料做支撐而想寫成出彩的文章,是一件極其艱難的事。選擇好材料是有方法與技巧的,“新”就是方法之一。
選不合常規(guī)的材料
人們習慣于采用慣性思維思考問題,但這樣思考出的結果往往與他人雷同。選擇作文材料時,有意打破慣性思維方式,而采用破常規(guī)的方式進行思考,材料就會與眾不同。
在《我的理想》(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作文指導課上,教師讓學生分別談談自己的理想。有的學生說想當科學家,有的說想當警察,有的說想當老板,有的說想當大官,等等。這些理想即便是學生的真實想法,也過于世俗與泛化,遠離了孩子的童真童趣。就在教師略感失望之際,一名學生猶豫不決地舉起了手:“老師,我的理想是做一條狗?!薄笆裁??想做狗!”幾名調皮的學生大聲叫嚷,隨即教室里爆發(fā)出一陣哄笑。教師對這個回答也很詫異,但從學生平靜的臉上,感覺他并不是惡作劇。略一思忖,教師問:“大家為什么發(fā)笑呢?”“當什么不好,當一條狗,真沒志氣!”“這不是貶低自己的身份嗎?人怎么可以去當狗呢?”學生七嘴八舌地嚷。聽著同學們的話,這名學生顯得手足無措起來,似乎為自己剛才的發(fā)言而不安。教師連忙制止了大家,走到這名學生跟前說:“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理想呢?能告訴大家嗎?”“因為……因為……”他結結巴巴地張開口,但很快話就連貫起來,“爸爸前幾年不幸走了。媽媽膽小,怕鬼,我也怕,但媽媽說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條狗。這樣,媽媽和我就什么都不怕了?!?/p>
教室里顯得異常平靜,尤其是剛才帶頭起哄的幾名學生把頭埋到了課桌下面,唯恐看見大家的目光?!巴瑢W們還覺得XXX的理想可笑嗎?一定不會了吧!”教師頓了頓,緩緩地說:“透過XXX的理想,我們看到了他家遭遇的不幸,他對于媽媽的愛,以及作為一個小男子漢勇于擔當、敢于擔當?shù)木?。這樣的理想是真實的、可貴的、感人的。我相信,每一個同學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理想,這些理想的背后一定都會有一個真實的故事。請用筆把你的理想和故事講述給大家吧!”
這次作文,班上出現(xiàn)了許多優(yōu)秀作品。學生筆下的理想不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或是無病呻吟的口號,而變成了有血有肉、情感豐富的故事。
選不太光彩的材料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學生形成了這樣一種認識——作文只能寫“高大上”的事。受這種思想影響,學生選材時都盡力去找驚天動地的事,從而造成了當前學生作文“假大空”的尷尬局面。其實,平常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高大上”。品讀名家名作,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作品大多不是驚天動地的事,而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然而,因為作者抒寫的情感是真實感人的,或者體悟出的道理是發(fā)人深省、引人共鳴的,所以文章越讀越有味道。
這給我們指導學生選材以有益的啟發(fā)——選材不要只盯著“高大上”的事兒,不光彩的事也可以是很好的作文材料。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第十二冊“口語交際·習作一”要求學生以《難忘的“第一次”》為題寫一篇作文。為了引起學生回憶,教材羅列出了很多“第一次”,如第一次動手做飯,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養(yǎng)小動物,第一次得獎,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表演,第一次學騎車……這些內容都是老生常談,如果學生順著這個思路選材,文章很難寫出新意。
為了讓學生突破思維局限,教師提示他們:其實,很多“第一次”是不光彩的,如第一次拿家長的錢,第一次跟老師頂撞,第一次受老師批評,第一次跟同桌吵架……即使是不光彩的,也是人生真實的一面。請大家想一想,自己的生活中發(fā)生過哪些“不光彩”的事?這樣一提示,學生的思維放開了。一名學生以《第一次“偷嘴”》為題,講述了自己因為沒吃午飯饑餓難耐而偷吃了同桌一袋方便面的事。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我的肚子‘咕咕咕地叫著,胃不停地蠕動,仿佛有一雙小手在撓,酸水不斷地從喉嚨中往上冒?!@才上完第一節(jié)課呢!離放學還遠呢!今天的時間怎么這么慢??!我胡思亂想著,忽然一抬頭,發(fā)現(xiàn)同桌的抽屜里有一包方便面。顧不上想什么,我迅速撕開袋子,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面,然后把塑料袋扔進了垃圾箱?!潞?,每次看見她,我心里總有一種不安。這種不安一直伴隨我到今天。它時時提醒我,要自律,要做一個誠實的人?!?/p>
整篇作文,小作者沒有刻意使用修辭手法,也沒有堆砌華麗的辭藻,但文中自然流露出的真情卻足以感染每一位讀者。從另一個方面講,對于這件始終折磨著小作者的事,因為以前沒有傾訴渠道,它一直是作者心中的陰影。如今通過作文傾訴出來了,作者內心的愧疚感就會減輕一些,這對于減輕她的心理壓力無疑是有益的。
選大膽想象的材料
想象是使材料新穎的另一種方法。尤其是一些常規(guī)的作文題,按正常思維很難寫出新意,如果加入想象成分,情況就會大不一樣。
上文提到的《我的理想》就是這樣的作文題。按照教材提示,作文可以寫三部分: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為什么有這樣的理想?我準備怎樣實現(xiàn)理想?很多學生作文時就套用這種思路,寫自己想當科學家、警察、教師等,致使文章千篇一律,枯燥乏味。
教師針對這種情況進行了作后指導,引導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大膽想象10年或者20年以后,你參加了工作并取得了成就,從而實現(xiàn)了你兒時的理想”。要求一改,學生的思維空間擴大了。一名學生想象20年后自己成了仿生學領域的科學家,通過對壁虎再生能力的研究,發(fā)明了一種促使人肢體再生的藥水,讓在車禍中失去右腿的表弟恢復了健康。文章對藥物研發(fā)過程及表弟右腿生長過程的想象十分豐富,表達出的情感真實感人,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作者單位:襄陽市谷城縣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