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文
沙琪瑪也稱“薩其馬”“賽利馬”,是“狗奶子蘸糖”的意思。原是清代關(guān)外三陵祭祀的主要祭品之一,后來成為京式著名糕點。
沙琪瑪屬油炸食品,具有色澤米黃,口感酥松綿軟,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濃郁,入口即化的特色。滿族入關(guān)后,沙琪瑪開始在北京流行,300多年后,沙琪瑪作為滿族傳統(tǒng)特色美食,從北方傳遍整個中國。
《燕京歲時記》中寫道:“薩其馬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形狀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庇謸?jù)《光緒順天府志》記載:“賽利馬為喇嘛點心,今市肆為之,用面雜以果品,和糖及豬油蒸成,味極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馬神廟糖餅行行規(guī)碑》也有記載:“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張,凡冠婚喪祭而不可無?!?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9/13/qkimagesptzsptzs201809ptzs20180927-1-l.jpg"/>
“沙琪瑪”的名稱有一個傳說:當年努爾哈赤遠征時,見到一位名叫“薩其馬”的將軍帶著妻子給他做的點心,能長時間保存,適合帶著行軍打仗。努爾哈赤品嘗后,感覺味道極好,便把這種食物命名為“薩其馬”。而最可靠的說法是“薩其馬”是滿語的音譯。在滿語里,沙琪瑪寫作sacima(穆麟德夫式拉丁轉(zhuǎn)寫),是saci和ma的拼合。滿語sacimbi,為動詞,是切的意思。mbi是動詞的原型詞綴。根據(jù)滿語的黏著語特征,將mbi替換成表示動作完成產(chǎn)物的名詞性詞綴ma,直譯可以理解為切過的東西。此詞最早見于清朝乾隆年間傅桓等編的《御制增訂清文鑒》。在滿文字典中,沙琪瑪是由胡麻及砂糖制成的一種砂糖果子(漢語稱金絲糕)。由于當時找不到漢語來代稱,便直接將滿語音譯,才出現(xiàn)了“沙其馬”這個稱呼。
沙琪瑪?shù)闹谱鬟^程十分講究:將面粉和雞蛋揉成團。在桌面和面團表面分別撒上玉米淀粉,將面團搟開。直到搟成大薄片,厚度2~3 mm左右。搟面的時候再補撒淀粉防粘。將面皮整形成長方塊,還要在每片之間撒淀粉。切成面條狀,越細越好,切完的面條仍舊撒上些淀粉,用手抖散,防止粘連。準備一個長方形器皿,底部和四邊刷上食用油。把油鍋燒熱至六七成,投下一根面條,待它浮起表示達到油炸的溫度了。把面條分批次放入油鍋中炸,不斷翻面,聽到“沙沙”聲,并且鍋鏟感覺面條表面脆硬了撈出,瀝油。取一平底鍋,把白糖和水同時放入,不要攪拌,點火煮出泡泡時,加入蜂蜜和黃油,繼續(xù)煮直到出現(xiàn)大泡。用筷子頭蘸一點糖漿,稍涼后用手指捏一下,如果能拉出絲,表示糖漿熬好了。煮糖漿的前半程不要攪拌,只有加入蜂蜜和黃油才可攪拌。將熬好的糖漿迅速倒入面條中,同時倒入葡萄干或蜜餞,上下拌勻,倒入方形容器內(nèi),壓平壓實放涼,最后切成塊狀。
在云南,有一種跨界組合的美食——乳扇沙琪瑪,它不僅保留了滿族傳統(tǒng)甜點的厚重,而且充滿南詔特色。相傳,吳三桂引滿人進入山海關(guān),被封為平西王。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攻下云南、出師緬甸,擒斬緬甸桂王。十幾年間,吳三桂率部從西北一直打到西南邊陲,期間大量的滿族士兵攜帶沙琪瑪作為路上干糧,在途經(jīng)大理時,這種美食流傳到了民間。之后喜愛奶制品的大理白族民眾,用乳扇替代薩琪瑪中的主料,演變出了“乳扇沙琪瑪”。
“乳扇沙琪瑪”是云南對傳統(tǒng)甜點的一種演化,它既有傳統(tǒng)沙琪瑪?shù)乃执?,蜜甜清香,又帶有乳扇的乳香和回味,清爽的乳酸更不會讓人覺得膩?!叭樯壬崇鳜敗痹谥谱鬟^程中,用奶香濃郁的乳扇替代沙琪瑪配方中的面粉,通過高溫油炸,乳扇中乳蛋白、奶油、乳糖和蜂蜜、堅果等材料充分融合在一起。高溫使得乳扇蓬松酥脆,乳扇中豐富的乳酸使得沙琪瑪原有的油膩趨于中和,入口即化、奶香四溢。
如今,乳扇沙琪瑪成為云南獨有的一種特色小吃,由于其具有口感香、酥、濃、滑的特點,又甜而不膩、攜帶方便,深受人們的喜愛。乳扇沙琪瑪也是當?shù)厝诵蓍e娛樂的零食佳品,口味有原味、玫瑰味、蔓越莓味、椰蓉味、芝麻味、花生味等多種,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