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南 孔祥怡 王 靜 趙 晴 李松濤
(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神經內科,吉林 長春 130031)
急性腦梗死臨床致殘率高,現有的治療手段雖然有所不同,但各種治療手段往往不能收到滿意療效,為了減少患者并發(fā)癥及后遺癥的發(fā)生,急性期患者進行有效康復訓練顯得尤為重要〔1〕。任務導向性訓練(TOT)方法是基于運動控制和運動學習理論系統(tǒng)模型上,通過運動控制、運動學習以及康復科學領域理論的技術手段,為患者在訓練過程中設置明確的訓練目標,從而通過不斷的反饋調節(jié)達到訓練目的訓練方法,是現階段國際上最流行的訓練方法,本研究觀察TOT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6~12月在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神經內科住院的急性腦梗死患者90例,在康復訓練開始時向患者及家屬交代TOT的內容,自愿參加者實施TOT列入觀察組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齡60~85〔平均(65.9±6.5)〕歲。選擇同期做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患者42例為對照組,男28例,女14例,年齡61~83〔平均:(66.7±4.7)〕歲。兩組性別、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全部病例符合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的診斷標準〔1〕,急性期為發(fā)病2 w以內;②臨床癥狀穩(wěn)定24~72 h后,任何肢體肌力Ⅱ級以上,康復訓練≥7 d。排除標準:①病情不穩(wěn)定:有嚴重腦水腫、神經功能惡化、顱內壓增高、頻發(fā)癲癇等;②有嚴重其他系統(tǒng)并發(fā)癥者,或存在嚴重的精神疾病,不能配合者。
1.3方法 兩組均給予正規(guī)腦血管病藥物治療,同時針對偏癱側給予常規(guī)康復治療。常規(guī)康復治療包括肢體的運動療法、作業(yè)療法、針灸、按摩及理療等方法,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方法上加用TOT方法。分別于訓練開始前進行評定,訓練進行第7天時進行再次評定。
1.3.1TOT方法 對患側進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同時,加強任務導向,具體訓練方法參照Harvey〔2〕的訓練方法,制定目標難度以患者能夠達到為宜,根據訓練目標,確定量化標準,并將其落實到各個運動當中,確定各自康復目標點。康復過程中患者要按照要求進行,以實現目標為關注點,以上治療均每日1~2次,每次20 min,每周5 d。
1.3.2評價方法 對兩組患者康復前及康復后均采用如下評定方法:①偏癱肢體運動功能評定: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MA)展開評定,了解該側肢體功能情況,并對其進行量化。該方法共為100分,包括上肢功能評分和下肢功能評分兩部分,前者共33項,后者共17項,各自總評分分別為66分和34分〔3〕。②日常自理能力評定(ADL):應用改良Barthel指數(MBI)〔4〕進行,總分100分。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檢驗。
2.1兩組患側肢體FMA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FMA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863,P=0.066)。治療7 d后,觀察組及對照組患側FMA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均明顯增高(P<0.05);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t=7.193,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側肢體FMA評分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1)P<0.05,下表同
2.2兩組BMI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M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7 d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MBI評分都呈明顯增高趨勢,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P<0.05);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t=3.780,P<0.05),見表2。
表2 兩組MBI評分比較
根據《中國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統(tǒng)計年鑒》〔5〕,2003~2015年中國腦血管病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2015年城市居民腦梗死死亡率為41.82/10萬。農村居民死亡率為46.99/10萬,近些年,神經康復基礎理論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神經恢復的機制逐漸被揭開,神經系統(tǒng)的可塑性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在細胞水平上為適應一些內部和外部事件而調節(jié)自身生理的能力,各種康復技術的革新基于人的大腦皮層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的基礎上,急性期腦梗死患者在傳統(tǒng)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能否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進行有效的神經康復是關鍵所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傷后的神經可塑性與TOT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的聯(lián)系,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TOT是在新的運動控制理論基礎上逐漸發(fā)展而來,通過這種方式促進神經系統(tǒng)功能恢復,重建控制功能〔6〕。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往往需要設定訓練目標,這一步驟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通過完成功能性任務達到最終目的。實行過程中要制定康復項目,并將引導方式引入其中,最終是為了促進患者康復。通過該方法對患者患側肢體進行面向任務的運動技能訓練。運用過程中側重于特定環(huán)境下的技能獲取,利用完成功能性任務的形式發(fā)揮引導職能,幫助患者恢復原肢體功能,重組神經功能〔7〕,通過增強有價值的功能活動的技能來實現運動的再學習,同時有越來越多的基于此項技術的新技術、新療法正在不斷產生,一些中心正在將基于計算機的訓練裝置或機器人技術納入TOT康復治療過程中,這些設備的有效性、易于使用、可負擔、可攜帶等特點,對于未來TOT在神經生物康復工程研究領域具有廣闊前景的課題。
FMA作為偏癱康復主要評價指標〔8〕,適用于腦卒中患者的評價。本研究中兩組患者都是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前對患側肢體進行評定。兩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分別采用不同的康復方式,他們分別都接受了常規(guī)TOT。觀察組同時又加入了許多針對性運動成分訓練,并將傳統(tǒng)康復方式引入其中。所有患者采用相同的頻次和強度進行康復訓練,觀察組對患者按照預先設定的康復目標訓練。訓練過程中密切觀測患者癥狀變化,及時發(fā)現異常狀況。治療在此過程中要根據患者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如出現明顯負面表現需要及時終止,調整目標,改變原有運動時間,重新設定訓練時長。通過這種方式幫助患者完成訓練,達到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結果表明觀察組采用的康復治療方法能夠獲得更好的效果,優(yōu)勢顯著。
MBI評定量表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當中,受到國內外業(yè)內人士普遍認可,也是康復學家愿意采用的評定方法〔9〕,能夠更確切地反映患者日?;顒幽芰Α?0〕,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在臨床實踐中,許多神經康復中心仍然繼續(xù)傳統(tǒng)的康復訓練方法,但與實際生活存在明顯差距。日常生活中動作較為復雜,需要多關節(jié)參與其中,傳統(tǒng)的方法更注重于單關節(jié)活動,局限于單一平面當中,因此不能滿足真實生活需要,對自理能力產生影響。只有以現實環(huán)境為依托,引入TOT,才能真正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滿足日常生活需要,達到理想水平〔11〕。而很多治療師正在實踐新的、面向任務的方法,他們將許多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活動加入訓練當中,模擬實際環(huán)境進行訓練,設定目標任務,同時將不同環(huán)境與條件引入其中,對患者進行TOT,通過不斷提示的方式幫助他們完成,設定各種挑戰(zhàn)提高他們自理能力。通過實踐檢驗,該種方式對執(zhí)行能力的提升具有明顯價值。由于這種訓練是以實際環(huán)境為基礎進行,因此更具有實用性,有助于患者提升參與能力〔12〕。本研究顯示兩組所進行的訓練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說明隨著患側肢體功能的提高,自理能力也有改善。雖然有的患者健側肢體可以達到獨立自理能力,但是如果患側肢體自理能力較差,同樣會對生活產生嚴重影響,因為許多動作需要兩側肢體配合才能有效完成。通過TOT,不斷對患者進行引導,讓他們完成任務,達到康復目標,在反復嘗試中調整,促進神經網絡優(yōu)化,形成運動程序。目標的設定對任務完成至關重要,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參與者積極性,合理的目標是成功關鍵所在,體驗過程中給予患者一定的精神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