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鶴醒
一
前年的這個時候,我剛剛揮別自己的學生時代,本來找好了一份紙媒編輯的工作,后來卻由于種種原因放棄了。
“曾經最滿意的工作出現(xiàn)過,那么其他的工作就都變成了將就?!边@兩年間,我做過幾份工作,無一例外都屬于“輕松也清貧”的閑差。單調的日子最易害人懶惰,但我心中那團努力靠近理想生活的小火苗從未熄滅。
做一本獨立雜志的想法,就是在自己最頹唐的時候萌生的。大概人都有“自救”的本能,尤其處于逆境中,會格外清楚僅剩的、支撐自己走下去的動力來自哪里:不愿承認被挫敗,轉而挖掘自身的閃光點,拼命想向外界證明些什么……“至少,我還有一腔孤勇啊?!?/p>
做雜志當然不能一個人。彼時,我在豆瓣網上發(fā)布了招募伙伴的帖子,偶爾有感興趣的朋友聯(lián)絡我,卻往往沒了下文?;蛟S這種“文藝矯情又倒貼錢”的買賣本身就沒啥吸引力吧。
其實這些年的逐夢路上,我始終孤身一人,直到漸漸適應了平靜的生活,接受了平庸的自己……沒想到,人生無處不相逢,去年春天,網友Zellon看到我的那條招募帖,加我QQ表示想一起做雜志。我習慣性地預備敷衍過去,畢竟時過境遷,當初的激情已喪失了大半??伤苷J真地跟我探討,使我心底那個被壓制的夢想重新活了起來。
當決定要做后,我不再拖延,說做就做。我翻著QQ聯(lián)系人,向曾經有過合作意向的網友挨個發(fā)消息:“Hi,你還愿意一起做雜志嗎?”只有一個女孩迅速回復了我,她是涼面。就這樣,會畫畫的Zellon和會排版的涼面來到了我的世界,我們準備為共同的目標并肩作戰(zhàn)了。
龍和橙子的加入更偶然,我的公眾號一直在對外征稿,他是投稿者之一。說實話,他那篇文章寫得一般,可我從中看出了年輕人少有的思慮感,這很難得。最為難得的是,后來我發(fā)現(xiàn)他居然是理工科出身,并且涉獵廣泛,寫作只是其中一個小愛好而已。于是我沒多想,便向他發(fā)出了共事的邀請。
二
獨立雜志這玩意兒,在國內很小眾,很不受待見。特別是在新媒體橫空出世、紙媒越來越“頹敗”的當今,我這個在貧困線掙扎的大齡剩女,不去操心如何賺錢、找對象、結婚生子,卻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做雜志這么一項不合時宜的事業(yè),簡直不能更“腦殘”。
但是,我發(fā)自內心地樂意??!最喜歡的作家毛姆說:“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边@句話真贊。
起初,身邊好奇和鄙夷的聲音層出不窮。
每次聽到那些話,我都不置可否。之所以做一件很多人無法理解的事,說好聽點兒,叫追逐夢想;說心里話,其實是一直覺得對不住自己的夢想,才想要另辟蹊徑來彌補一下—“去不了紙媒當編輯?好,我自己辦雜志!”
團隊組建好,接下來就像所有的紙媒一樣,需要一次次開會來完善層出不窮的念頭。從取刊名到定第一期的選題,從征稿到改稿,從翻來覆去地修改封面到確定版式……我們秉持著“讓文藝接地氣,讓生活有深度”的基本原則,踏踏實實地前行著。雖然誰都恨不得盡早看到成果,卻也都在內心暗暗鼓勁:“不要急,慢工出細活,要做精品?!?/p>
不得不提,團隊成員都是特別棒的姑娘、小伙兒。他們的專業(yè)性、熱情度,甚至豐富的閱歷都給做雜志這件事情加分不少。天南海北的四個人能聚在一起,必然是因為緣分,但能安然相處下去,就一定是共同努力的結果。有遷就、有妥協(xié)、有隱忍、有耐心……而眼下所有的“歲月靜好”,不過都是因為我們堅守著同一個夢想,在同一條人跡罕至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三
我們的獨立雜志創(chuàng)刊號主題為“邂逅”。因為是第一期,想要做一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內容。除了日常開會討論,身為主編的我利用大量閑暇時間去搜集素材。得益于教師職業(yè)的優(yōu)越性,去年暑假,整整兩個月我都奔波在外。
彼時我們的“事業(yè)”可謂蒸蒸日上,不僅稿件紛至沓來,甚至接到了重慶一家文化公司的參展邀請。
涼面將邀請函轉發(fā)到群里時,我們都感到這是意外之喜,更加想要盡快交出一份令人驚艷的答卷。
為了順利參展,我對雜志定位和內容緊急做了調整,最主要的是進度不能再隨心所欲。我先后去了成都、上海等地,考察了幾家國內小有名氣的獨立書店,獲取了一些思路與靈感。之后為了擴充“邂逅”這一主題的豐富性,我特意走訪了好幾座城市,扛著單反去拍攝與“邂逅”有關的門牌、店鋪、雕塑……9月,我已經制作好了圖文專題,這也是后來的雜志中最被讀者稱許的亮點之一。
我不知道Zellon、涼面、龍和橙子懂不懂,我是真的拿做雜志當作事業(yè)。不是說教書育人無趣,而是在謀生和逐夢之間,我實在沒法有所取舍,只能拼命去找尋平衡。我已經28歲了,我羨慕還在上大四的涼面能夠揮霍青春,羨慕Zellon能將繪畫的愛好和設計師的工作有機結合,羨慕年紀比我大的龍和橙子工作和愛情都已穩(wěn)定……放眼望去,似乎只有我“一無所有”,而欲望卻比誰都龐大。
我只知道,有些事,現(xiàn)在不做,也許永遠也不會去做了。敢于折騰才活得有滋味,少有人走的路不一定差,不是嗎?
四
時隔半年,當我重新記錄起那段為了夢想不辭勞苦的日子,心情還是難以言表的。
這本雜志凝結了我們太多辛勤的汗水和復雜的情緒,大家并肩作戰(zhàn)的日子里,充滿了“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的希望和“順便嘮嘮私密話題”的趣味。
回首望去,我不知道自己這樣費盡心機地折騰,最終能夠帶給我什么具體的好處;在紙媒日漸式微的當今,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夠在喜歡的領域里堅持多久。我只知道,我不甘于做一份既定的工作,混吃等死幾十年。這世上也許有人沒有夢想,沒有愿意為之奮斗一生的愛好與天賦,但我有。哪怕那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需要扛得起質疑、耐得住孤獨,要跋山涉水、風雨兼程,也一定會去嘗試。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年老時回憶自己的青春,少一點兒遺憾與嘆息。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里這樣寫過:“作者應該從寫作的樂趣中,從郁積在他心頭的思想的發(fā)泄中取得寫書的酬報;對于其他的一切都不應該介意,作品成功或失敗,受到稱譽或是詆毀,他都應該淡然處之?!?/p>
—寫作如此,做雜志如此,每一種值得我們?yōu)橹疵膲粝?,都如此?/p>
我從來都篤定一件事:追逐夢想的過程,雖然慘烈程度堪比追逐“厄運”。但值得慶幸的是,這條路上終究不止有我一個人。而曾經相逢的人,一定會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