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
在這世上,為人、行事被框定了諸多標準,自然,在眾多標準下必會有所謂的標準答案。然而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不同的思想,自然,所表現(xiàn)出的行為、處世的風(fēng)格迥異。所以這世上哪有什么標準答案呢?
愛默生說:“要想成為真正的人,必定不能盲從,靈魂的完整性是不容侵犯的?!笔廊私o了諸多標準答案,難道都真的往自己身上硬套嗎?顯然不能。
你我最熟悉的考試中,其實就蘊含了這個道理。如果仔細對過答案,你會發(fā)現(xiàn)一些題后面加了幾個字:言之成理即可。原來有些題,連出題人自己都明白是無法給出標準答案的。他也考慮到,那么多獨立的個體哪會有千篇一律的思想呢?一向被附之以標準、嚴格的標簽的考試尚且如此,又何況這諸事紛雜的世界。
提起牢獄,提起死刑犯,恐怕眾人都唯恐避之不及。但提起波伊提烏斯,提起《哲學(xué)的慰藉》似乎是眾星捧月的對象。世人能否給出一個標準答案,他這一生成功與否?如此之下必定眾說紛紜了。他是死刑犯是罪人,縱使再多的輝煌也不能抹去這一不爭的污點。他也是一個偉大的哲學(xué)家,傳世的著作影響了幾代人,在精神世界里,他是一個巨人。他的一生是成功還是失敗,似乎給不了確鑿的所謂標準答案吧!
縱觀歷史,我們敬畏楚霸王自刎烏江邊的氣節(jié),又不免批評他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那你又能否下個定論,到底他是該被敬仰還是該被批評呢?我想更多的,這是一個蘊含著矛盾的個體,當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他,那么個體便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主要矛盾,自然,人們也無法下定論,給出標準答案。
換個角度,我們暫且說楚霸王僅代表了一身正氣,不愿茍且,那么我們必定會為之傾服。那又該如何審視受胯下之辱的韓信、為乞食而吹簫于吳的伍子胥呢?說他們茍且偷生嗎?不恰當。人們往往將他們判定為一時屈辱,但當其一朝揚名、意氣風(fēng)發(fā)之時尊嚴便盡顯于此。若定要你二者擇一評定為正統(tǒng)的處世方式,你又該如何抉擇?
就前人的例子,今人尚且不能得出個標準答案,又何況后浪推前浪的今人的處世呢?我想就更無法框定標準了。
閱讀了一大半的《各自的朝圣路》,確實獲益了不少,但那一篇“己所欲,勿施于人”實在奪目。對欲與不欲,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欲,即為欲望、想要得到的東西,得到了便感到幸福。而不欲,就是人所不愿得到的,可能有疾病、災(zāi)難等等。孔子說這些不幸的事不能夠強加到別人身上,難道個人所謂的幸事就可以嗎?人有不同的追求,自然對于幸與不幸的標準都是不同的。我們無法將自己認為的、判定的幸與不幸的標準答案強加于人。或許你之所幸正是他人眼中之不幸呢?
合上書,再看當今的時代,人們對于流行的標準各不相同。今年流行朋克,明年流行復(fù)古,始終沒有個定型。有人說,不斷更新的是流行,固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流行就是那些很快就不流行的東西”。但畢竟每個人的見解不同。林清玄愛看菩提樹,并向往菩提的自然之心,折服于菩提的智慧,醉心于佛祖釋迦牟尼菩提下靜坐后的大徹大悟。 他曾在《林泉》中說:“電器以季為流行,手機以月為流行,偶像以星期為流行,廣告以日為流行。人站在流行之中。我不追隨流行,我是自己心的國王,我會一直愛看菩提樹。菩提樹有自然之心,自然之心,永遠流行。”這樣看來,因為追求不同、角度不同,所以處世不同、眼光不同。眾生又何苦非得找到個標準答案呢?
用心去體悟這包羅萬象的大千世界吧,去欣賞周王朝時老子的一枝獨秀,也不要吝嗇于贊美曹氏三父子的“區(qū)宇之間,俊才云蒸”,這世界上諸多妙有,哪是標準答案能框住的??!
評點:文章開篇即擲地有聲地提出“所以這世上哪有什么標準答案呢”的觀點,頗具啟發(fā)性。緊接著,作者旁征博引,縱橫捭闔,力證因為個體具有復(fù)雜性,所以無法給出標準的評價。而后,文章宕開一筆,從不同的追求、處世與眼光不同,對于事物的看法和見解自然會有差異,所以不應(yīng)強加標準答案于他人,甚至不必非得找到標準答案,文章從自我與他人關(guān)系的角度開拓出一番新境界。結(jié)尾處的呼吁可謂水到渠成。
評分:內(nèi)容18分+表達19分+發(fā)展等級18分=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