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國的政治家、散文家,更是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他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鼻祖,他的《培根隨筆》影響了無數(shù)人的思想。
第一次品讀《培根隨筆》,是抱著積累一些“干貨”,為以后的寫作打基礎(chǔ)的心態(tài)?;剡^神來才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沉醉在培根的智慧里。文章并不是那么通俗易懂,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細細品味,而這本書令人著迷的地方正在于此。
《論真理》是我最喜歡的文章,讀完后我才知道從古至今追求真理是人們一直堅持的事情,但其過程異常艱辛枯燥。所以一些人就認為堅持真理就等同于自戴枷鎖,會使得原本就渺小無比的自己在這無奇不有的大千世界里變得更加不堪。世人對真理眾說紛紜,培根亮出了自己的觀點:真理既是衡量謬誤的尺度,又是衡量自身的尺度。這點,我是認同的,只要人們堅持尋求真理,對艱苦的過程毫無畏懼,真心去追求,遠離功利,就能獲得自己想要的精神層次上的愉悅。
培根對友誼是很重視的,他有一句名言廣為流傳——“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樣的友誼不正是我們所期待的嗎?在困難時有朋友與你一起度過,開心時能與朋友分享快樂,人們所追求的友誼是這般簡單,不摻“雜質(zhì)”不“變味”。
《論美》中的一句話是我想送給那些“顏控”的:“就形貌而言,自然之美要勝于服飾之美,而優(yōu)雅之舉又勝于單純儀容之美?!庇行┤颂⒅厮说耐饷?,并不在意行為修養(yǎng)。一些舉手投足的動作及神態(tài)是后天養(yǎng)成的,是內(nèi)在美的體現(xiàn),不是外貌所能比擬的。所以,看人應側(cè)重于他的品性、言語、行為,而不是止步于美好的外表。
多數(shù)人對于“財富”一詞的理解是什么?大概就是金錢吧。不少人為了獲取錢財而不擇手段,淪為金錢的奴隸,財富對于他們來說就是繩索,越是貪婪,繩索也就勒得越緊。當然了,我們并不排斥財富,只是討厭對個人財富的追求過于瘋狂,以致通過不正當?shù)氖侄蝸碣嵢∝敻?。培根在《論財富》里說,財富是德行的累贅,這句話也確實不無道理。世間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大家對于財富的追求又何必僅限于金錢,就這樣健康幸福地生活著,不也是一筆財富嗎?
讀完了《培根隨筆》,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有不同的收獲,但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并不大,都是精神層次上的提升,心靈上的充實與愉悅。
我覺得,培根的偉大在于他哲學上的智慧、政治上的反思、文筆上的精練。他的文字就像一盞明燈,總能在你迷茫的時候,給你指明方向。
(指導老師 郭如桃)
簡 評
這篇讀后感,結(jié)合閱讀過程,整體評價,常識推介,典例列舉。優(yōu)點有二。一、點面結(jié)合,評論到位。選取四篇短文作為例子,談論真理、友誼、美、財富,這是青少年成長中必須直面的課題,非常典型,具有以點帶面、管中窺豹之效。二、書本與生活結(jié)合。作者沒有拘泥于“培根語錄”凌空蹈虛,而是針對現(xiàn)實,針砭時弊,真正達到了“名著化人”的目的。“真理既是衡量謬誤的尺度,又是衡量自身的尺度”,詞句言簡意賅,耐人尋味,前半句針對科學發(fā)展史的客觀歷程,后半句針對每個人的主觀價值。換言之,研究真理,不僅可懂得科學知識,更能實現(xiàn)個人價值。——以此為例,可見小作者慧眼獨具,思想水準較高。
(郭培旺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