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天鴿
從散文中初識朱自清,是剛上小學(xué)的時候。老師印了四十多張朱自清的《春》,人手一份。那時的我還未完全從童話世界中走出來,乍一拿到這篇文章,自然感到索然無味,意興闌珊。
到了初中,課本中收錄了一篇朱自清的《背影》,我才驚喜地發(fā)現(xiàn)朱自清散文的魅力所在。他用極平淡樸實的語言,述說著一個不舍的離別,描繪著一個“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讀后淚流滿面的我啞然了……于是我又迫不及待地回去讀《春》,從字里行間竟讀出了春的影子,嗅到了春的味道——真如身臨其境一般!
高中時,有幸拿到這本《朱自清散文精選》細細品讀,才真正窺得朱自清先生的更多面。從早期的平易自然到中期的質(zhì)樸淳厚,又到后期的激進深邃,無不顯示出他的藝術(shù)風貌和審美意趣。
文集中有這樣一篇文章——《白種人——上帝的驕子》。乍一見到這一標題時,我著實愣了片刻。但我很快便反應(yīng)過來,是一種反語。一個白皮膚小孩,竟因“我”無惡意的注視,向“我”伸過頭,用表情和眼神鄙夷地挑釁著。他只是個十來歲的孩子,竟已被種族觀念侵襲。這樣的意識,這樣的一代,世界便不可能是世界人的世界。
人的生命,只能由上天注定嗎?我想不是,每條生命都有血有肉,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他們是獨立的擁有人權(quán)的個體。由此,無論黃種人、黑種人、白種人,富人、窮人,乃至動物界的所有生靈,都是平等的。
蜉蝣命短,雖朝生暮死,它們可以看到晨光,也可以看到粼粼水波,亦可以看到落日西沉。這一點,與人類又有何不同?人類自詡是高等動物,便對生靈肆意捕殺,就像白種人自詡為白種人,而對黃種人深深蔑視。我想,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像是一扇引領(lǐng)我思考的門,讓我揣摩明白人生的道理。一直困惑我的問題也豁然開朗了,小時候認為朱自清的文章枯燥,也不過是因為我的眼睛只看到了文章的表面,而非讀懂文章的內(nèi)涵。
就像我現(xiàn)在雖然在奮筆疾書,心中還有一些不甚明朗的疑惑——這一點,大概只有隨著閱歷的增加,感悟的加深,才會更深一些吧!
朱自清的散文向來鮮有華麗的鋪排,甚至可以說是平淡的,但卻又是充滿新意的。他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了詩歌、散文、雜文三個階段。都呈現(xiàn)了對人生深入的體味。作者從散文集中重點選出《白種人——上帝的孩子》這一篇來,進行詳寫和思考,感知到了國家的強大才能讓人活得不再那么卑微,才會體現(xiàn)人與人的平等。
文末,作者交代了閱歷的豐富和感悟的深刻成正比,這一點和“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有異曲同功之妙,事物客觀地存在,但是隨著閱歷的增加或者心境的不同,會導(dǎo)致對事物的認識有所變化。這是文章的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