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容
摘 要:本文對第二外語教學(日語)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并結合教學現(xiàn)狀和時代要求,提出以培養(yǎng)具有世界文化視野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為教學目標,探討了以文化導入和語言文化對比等為主要方法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
關鍵詞:教學目標 文化導入 語言文化 對比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8-0016-02
1 引言
長期以來,日語都是第二外語外中最受歡迎、選課人數(shù)最多的課程,甚至是某些學校唯一的第二外語課程。作為第二外語的日語教學雖然有著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歷史和較為龐大的規(guī)模,但始終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對其教學目標、方法以及使用教材都缺乏系統(tǒng)性的深入研究。據(jù)教育部《關于外語專業(yè)面向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記載:在校生最不滿意的課程是外語專業(yè)課之外的公共必修課和選修課,滿意率僅為32.3%和38.3%,這當中自然也包括作為第二外語課程的日語。另外,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高速增長,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也大量增加,對外語人才培養(yǎng)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我們必須深刻反思日語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思考改進與創(chuàng)新的方法。筆者基于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對上述問題發(fā)表一點個人的看法。
1978年我國頒布的英語專業(yè)四年制的教學計劃中,要求各類高校的外語專業(yè)的學生都需初步掌握第二門外語。此后的近40年里,第二外語始終都是外語專業(yè)學生必須要學習的一門課程。以筆者所在的樂山師院為例,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第二外語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以日語為主,甚至是除日語之外別無選擇。最近幾年,可選修法語。本文擬以樂山師院為例,討論第二外語(日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總結教學實踐中的經(jīng)驗、教訓,以資共勉。
2 存在的問題
日語是本校約三分之二英語類專業(yè)學生(部分同學選修法語)需要學習的第二外語課程,對英語類專業(yè)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爭強就業(yè)競爭力以及考研深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日語課程的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英語類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和英語類專業(yè)的發(fā)展。筆者基于自身的日語教學實踐和與其他任同門課程老師的溝通交流以及學生的信息反饋,認為目前的日語教學主要存在師生重視程度不夠、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內(nèi)容枯燥等問題。
該門課程雖是專業(yè)必修課,但很多同學在主觀上認為是這只是第二外語,不是專業(yè)課,思想上對其重視程度不夠,學習積極性不高。任課老師有也存在著對該門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的問題,在教學管理和課程考核上要求較低。其次,對第二外語缺乏明確的定位。為什么要學習第二外語,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應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水平,沒有一個具體的、明確的要求。致使多數(shù)學生學習日語只是為了通過考試拿到學分。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日語語言特點和日本文化常識的了解等沒有具體的目標設定,教師和學生都無壓力和緊迫感。教學內(nèi)容方面,主要以教材為主,按照教材循序漸進,較少結合學生興趣、社會時事和社會需求。不太重視口語表達和寫作能力的訓練以及語言文化知識的導入,使得課堂教學缺乏實用性,沒有學術品味。教學形式也多以講授為主,主要要求學生牢記單詞、背誦課文和掌握語法知識。致使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較少參與課堂活動,學習積極性不高。
3 改進的思路及內(nèi)容
上述問題是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對此,筆者做出了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并在任教的班級里進行了實踐驗證。
伏泉(2012)指出,第二外語不同于第二專業(yè),也不同于大學外語,始終是面向外國語言文化類專業(yè)開設的,其出發(fā)點和定位應該在: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感知力和反應力,培養(yǎng)語言間的觸類旁通,磨練學生的外語能力和素質。即第二外語教學不應該看重語言顯在的實用功能,更應看重隱形的外語性格培養(yǎng),擴展他們的世界文化視野[1]。筆者非常贊同這一定位,但作為一門外語類課程,也不可放棄語言基礎知識的講解與訓練,也不能沒有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而本校第二外語(日語)在第五、第六學期開設,使用新版《中日交流 標準日本語》(初級 上)教材,每周四學時,共計128學時。按教學計劃,課程結束時,學完15課左右的內(nèi)容。相對國內(nèi)多數(shù)其他多數(shù)院校來說,授課時間短、課時量較少。結合這一實際情況,本著符合學生需求、社會需要又切實可行的原則,制訂出了如下教學目標:
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掌握一定的日語基礎知識,具有一定的日語應用能力,具備自主再學習的能力,了解日語語言文化特點和日本人文常識。其具體內(nèi)容為:熟練掌握教材中出現(xiàn)的常見重要單詞(像“デュポン” 這樣的外國人名, “スワトウ”這樣不常用的地名,“寄木細工”這樣的生僻詞匯,可不必掌握);熟練運用日常生活中的寒暄語;牢固掌握簡單、基礎的語法知識,主要包括常見句型、用言的活用、時態(tài)和肯定否定等語法方面的知識。
在明確了教學目標之后,筆者在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上嘗試了如下以下三個方面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
3.1 注重文化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品味
第二外語(日語)的學習者以零基礎為主,課堂教學須從語音開始。在語音學習階段,很多同學的學習熱情就會減少一半。在接觸到用言的活用以后,很多同學又會因動詞、形容詞的各種復雜變形而覺得日語太難,從而變得興趣全無。那么,如何提高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感到是在學習一門學問,而不是在上小學一年級的感覺,就顯得非常關鍵。日本社會文化知識的導入,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手段。例如,在學習假名時速度可放慢一點,適當補充一些單詞和課堂用語等,幫助學生記憶。在補充單詞的過程中,可根據(jù)所學假名,循序漸進地補充寒暄語和日語語言文化知識。例如,在學習到撥音時,可補充出“さん”這個敬語表達,進而補充日語的親屬稱謂,像“お母さん、お父さん”這些詞都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能很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初步學習以后,可通過觀看影視作品如《ちびまる子ちゃん》直觀地了解親屬稱為的具體使用,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催^以后,引導學生總結親屬稱謂的使用原則。之后再看一遍,學生對親屬稱謂就能有一個理性的認識,不僅能記住假名,記住這些詞,并且知道怎么用,還了解了日本文化。另外,在初學階段,學生往往很難記住片假名。這時,需要補充一些片假名外來語作為學習、鞏固的素材。而外來語又多來自英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對掌握外來語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可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同時,還可結合外來語的具體例子,簡單介紹日語對外來詞匯的吸收和不同歷史時期日語中外來詞匯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在語音學習階段,將這些補充材料作為學生課后復習和聽寫的資料,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其效果遠甚于背誦五十音圖。另外,在學習授受動詞的時候,引入“內(nèi)”、“外”這一日本文化概念,就非常便于學生理解。這一概念的引入,可方便學生理解很多語言現(xiàn)象和文化現(xiàn)象,例如對敬語的理解和運用。日語的數(shù)詞也非常復雜,結合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語言文化知識一起學習,就會樂趣無窮。例如“一日”(ついたち),初學者很難記住這個詞,如果能告訴學生該詞由“つき”(月)+“たち”(立ち)發(fā)生音變而來,即新月出現(xiàn)之日的意思,學生可能會較快記住這個詞,并能在后來的學習中理解“立ち”這個詞的含義。在學到“桜”(さくら)這個詞時,可補充“サクラサク”(字面意思為“櫻花開了”,用于含蓄表達“高考及第”)和“サクラチル”(字面意思為“櫻花謝了”,用于含蓄表達“高考落榜”這一特別表達,讓學生體會到日本人對櫻花的喜愛,日語的風雅和含蓄。當然,文化導入的方式也多種多樣。例如,設置實用有趣的會話場景,難度適中的翻譯練習、文學作品的介紹等??傊?,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適度地引入文化的內(nèi)容,不僅能掌握語言知識,也有利于學生了解日本文化常識,體會日語之美,提高人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