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伊純
清明將至,樓下阿姨特地從蘇州帶回一小盒蒿團給我。
初看見那幾個蒿團,排列整齊地放于盤上,心頭不自覺地涌起一絲感動。千里迢迢,火車駛過的軌跡蘊藏著多少人間真情?或許幾個普通的蒿團靜靜躺在那里,并不如滿漢全席般奢華,也不如山珍海味般豐盛,卻質(zhì)樸自然得讓人心醉,就像一輩子扎根農(nóng)村的老人,獨有純樸的光彩。
“搗青草為汁,和粉做粉團。”不錯的,蒿團那么飽滿而立體,星星點點散著些蒿葉,細若針尖,各具情態(tài),好不精致。蒿葉的墨綠和粘稠的糯米相映成趣,于是,糯米粉也被染得泛著青綠了。窗外,早春的太陽格外靚眼,碎碎光影在蒿團光滑的表面上閃著微光,油亮如玉,懶洋洋的,訴說一言難盡的安心與愜意。
抵不住撓人心的誘惑,我拿起筷子,輕輕挑起一塊蒿團。它是那么柔韌、軟糯,筷子一拉、一提,蒿團就被自然地塑成不規(guī)則的多邊形,末端還拖著些已被拉長的“線”,似是留戀于在盤中靜坐的時光,正在悄然回首。小心地咬下一口,稍有些粘牙,但糯米淡淡的甜與蒿葉淺淺的香卻縈繞于唇齒間,久而不散。待細嚼完咽下去時,只剩清香繚繞,仿佛云霧縹緲于幽寂的山谷。再咬一口,卻見淺褐色的糖漿緩緩地溢出來,推擠著,滲出表面,又完美地停滯在邊緣,不向下滴。輕抿,糖餡兒是溫熱的,透過唇齒流入口間,也混著些許蒿葉,于是清香中又多了份甜蜜,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
它就這么一點一點流入口中,沁入心田,同樣暖,同樣甜。直至吃完后,仍有清新之氣在心中蕩漾?;匚端奈兜?,飽含脈脈溫情。我仿佛看見樓下阿姨那燦爛的笑,如三月的春風,四月的暖陽,我無法忘懷。
平平常常的日子里,一棟樓里串起一個個故事。憶起每逢佳節(jié),樓上樓下歡喜地互贈禮物;憶起樓梯間邂逅時,樸素而親切的寒暄;憶起樓下的小花園里,我們共同添磚加瓦、植樹種花……
俗語曰:“遠親不如近鄰”,鄰里間,我們用微笑傳遞真情,門戶相隔,卻擋不住可以抵御陌生的溫情!感謝有你,我的鄰居!
再望蒿團,已無清明時節(jié)之悲涼,只有溫暖無限……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育才中學‖指導教師:朱佩琴
蒿團雖小,蘊含著的卻是鄰居阿姨千里之外捎回的情意,而這份情意在作者的濃情筆墨下,渲染得淋漓盡致——刻畫其形:飽滿而立體,星星點點散著些蒿葉,細若針尖,各具情態(tài),好不精致;描繪其味:糯米淡淡的甜與蒿葉淺淺的香縈繞齒間,清香中又多了份甜蜜,仿佛鄰居阿姨那燦爛的笑容……
作者以物寓情,以小見大,用小小的蒿團寫出了鄰里的美好情誼,并由此及彼,帶出了讓她平日里感受至深的鄰里情:每逢佳節(jié)時的互贈禮物、樓梯邂逅時的親切寒暄、修建小花園時的齊心協(xié)力……
小小蒿團,卻凝聚著深深鄰里情,演繹著一個個令人溫暖的生活篇章!
【適用文題】鄰居;感謝有你;體驗生活里的點滴溫暖……(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