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靜(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453)
任何的音樂作品都是在一定的美學基礎上建立的,美學基礎決定了聲樂作品的整體風格與美學品質,因此可以說,音樂美學重點探究的是聲樂的審美與本質。從一個聲樂鑒賞者的角度來看,美學觀念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聲樂作品的審美選擇,甚至極大地決定了聲樂的發(fā)展趨勢。為此,越來越多的音樂創(chuàng)作者與相關學者開始將對于美學的探討作為研究的重點。
聲樂藝術是音樂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也屬于美學的一個分支,從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上看,是按照音樂美學大致的走向趨勢發(fā)展的,但是從小的、具體的方面做以考慮部分情況是不盡相同的。聲樂的創(chuàng)作從聲樂美學的觀念上看,一般是建立在自我發(fā)展基礎上的,這個邏輯理論在一定的程度上對美學風格和品質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影響,并且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聲樂從業(yè)者的表演藝術深度和高度。從審美等新的角度剖析聲樂藝術和音樂、美術藝術之間的聯(lián)系,掌握這些概念,十分有助于我們更好的深度研究聲樂美。
(一)傳統(tǒng)美學的概念
什么是美學?美學是建立在人類思維方式上的、區(qū)別與動物行為的一種對自然的感受、感觀和審視的意識反應。許久以來,在對美學的研究過程中,人們逐漸形成了諸多形式各異的研究方法。有種理論指出“美學來自哲學”,但是從根本上講,美學不隸屬于任何學科。美學是一個復合體,綜合了社會沒、生態(tài)美、社會美、自然美等多領域,人類思維運動過程中,感知認為事物具有美感,以此對事物定義為美的概念。
(二)音樂美學的概念
美學和音樂學內涵豐富,種類繁多,音樂美學是其中的重要的基本分支。在十八世紀末,一位很有影響力的德國作家,同時也是一個音樂理論學家,他首次提出了“音樂美學”概念,在之后很久的時間里,這個概念并沒有引領發(fā)展成為一個真真的學科,之后十九世紀下半葉,在時代要求下,音樂美學才逐步發(fā)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科。
(三)聲樂美學性質及表現(xiàn)作用
作為人類發(fā)展史上最古老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可以從追溯到遠古時代,就是我們所指的聲樂。聲樂藝術來自實踐,注定是來源于人們生活的,并且是與人們各方各面是緊密聯(lián)系的。聲樂美學和其他音樂美學在理論上有著較大的區(qū)別,一方面在分析基礎上發(fā)現(xiàn)聲樂美的構成因素和形成條件,另一個方面在其更深的層次上進行研究和探索,將聲樂美從虛無縹緲、不可捉摸的虛無形式實際化和具體化,從意識層面揣摩體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轉化為一種具體形式的可感性理論。與此同時,研究聲樂美學過程中挖掘了大量的理論成果,在實踐中得出認識,又反作用于實踐,從而使我們在實踐過程中把握理論,利用邏輯認識更好的實際操作,從而發(fā)揮其獨特魅力。
在物質層面得到滿足的情況下,精神生活水平提高,那么,人在追求沒得東西、美的享受,包含著物質與意識層面。在技巧層面,聲樂美學對聲樂藝術的作用尤其明顯,比如歌者對于呼吸、共鳴、咬字、力度、情感把握等基本演唱技巧,促使其聲音向著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向發(fā)展,使大眾獲得一種美的享受。從理論上分析,又對其作品作出新的要求,需要聲樂作品不僅僅指具有旋律沒,還要在言語上也富有美感。音樂中的言語其實就是指歌詞,在宣布率已經(jīng)達到良好效果的同時,歌詞具有其美感是一種錦上添花。優(yōu)秀的聲樂作品可以通過富有表現(xiàn)力的歌詞描繪出美好的意境,其本身還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散發(fā)著內含的底蘊魅力,給聽者美的體驗和感受。
聲樂作品是以旋律貫穿為主體的,旋律是有節(jié)奏和音調組成的,發(fā)揮了在聲樂美中的核心作用。音調在表現(xiàn)不同的音樂作品情緒的同時,還可以展現(xiàn)出音樂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從細節(jié)處表現(xiàn)出作者的不同特點,以及音樂背后的故事情節(jié);節(jié)奏就是以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節(jié)拍和速度來表達不同的情感,理論層面要求歌者聲音美、情感美、表演行為美。歌聲作為最基本的要素,即可以表現(xiàn)出音樂中包含的思想,也可以表現(xiàn)出音樂作品中充滿的感情。
(一)聲樂配器。在美學的觀念中,使用合適的聲樂配器可以更加恰到好處地展現(xiàn)出聲樂藝術的魅力。盡管聲樂藝術的表演中,聲樂配器只是輔助性的道具,但是卻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元素。只有將器樂之美和聲樂之美合理運用,充分融合在一起,才能將聲樂藝術的美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器樂美主要體現(xiàn)在聲勢、伴奏、抒情等方面,這些因素組合起來共同組成配器的關鍵元素,從而讓表演者的表演錦上添花。
(二)歌詞的意境美。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不少古時名人大家、文壇巨匠,例如柳永等都曾經(jīng)為曲譜填寫歌詞??梢姼柙~與詩歌是一對孿生姐妹,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用寫詩的手法寫歌詞,讓詩歌的意境通過歌詞表達出來,為聽眾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的畫面,營造出優(yōu)美、細膩、讓人愉悅的意境。例如我國著名民族聲樂《半個月亮爬上來》,光其中題目的意境就可謂美不勝收。試想一下,一輪半月徐徐升起,面容姣好的女子在搖曳的燭光中思念著遠方的愛人,皎潔的月光與女子素潔的面容相映生輝,臺下的觀眾仿佛聽到了姑娘的傾訴,仿佛看到了那迷蒙蒙的月光,仿佛感受到了月上初頭的微涼,這是多么優(yōu)美的意境。
(三)樂曲旋律美。曲是聲樂藝術中一個重要的形式,相關作曲者應用一些音樂的元素對聲樂作品進行修飾,如:曲式、配樂、復調與節(jié)拍等。曲是在歌詞確定的情況下,對歌詞進行包裝與修飾的元素,同時只有與歌詞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才可以把表演者的情感表達出來。換句話說,曲是為了增加聲樂作品的藝術美,將內在的藝術美放大出來。除此以外,旋律也是一個重要的元素,是整首音樂作品的骨架。要想呈現(xiàn)出作品的藝術美,必須用旋律將詞句連結起來。如果沒有旋律,歌詞無非寥寥數(shù)句話,毫無美感、毫無生氣可言。只有借助旋律,才能表現(xiàn)出聲樂作品意境,因此旋律是聲樂作品本質特征,其給聲樂藝術美學探索提供了重要線索。
(四)聲樂形體動作。聲樂形體動作指的是表演者自身的形象,這也是聲樂作品藝術美得以展現(xiàn)的重要形式之一。表演者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夠影響到聲樂作品的藝術效果的,聲樂作品能夠幫助表演者將自己對于作品的理解傳遞給觀眾,讓觀眾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作品中蘊含的美感和內涵。因此表演者在表演的時候要注意多添加一下輔助動作、手勢、面部表情等,幫助觀眾感受作品美感。在我國著名曲目《梁山伯與祝英臺》當中,表演者不僅有美麗的扮相,而且在表演的過程中細膩的眼神更是直擊觀眾的心靈,讓觀眾對于劇目角色的感情變化更加敏感,從而充分體會人物感情與作品藝術。
從目前來說,聲樂美學還是比較新型的學科,沒有其他學科發(fā)展的悠久,在聲樂這門藝術中實踐,將有關聲樂美學這方面的理論知識加入到這其中,這可以說是聲樂藝術在今后所發(fā)展的一個必然的趨勢。本篇文章主要就是對于在美學的這個領域中的一門聲樂藝術作出大概的簡要分析,希望以后聲樂美學更夠受到更多重視,更得到更加全面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