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明 張卓薇(辛亥革命博物館,湖北 武漢 430060)
近年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促使現(xiàn)代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生巨大變化,人類文明的進步出現(xiàn)了新的趨勢。新技術革命帶來了知識的突變,不但使知識總量增長速度驚人,知識的更新周期更是大大縮短。隨著新學科的不斷發(fā)展,知識門類大量涌現(xiàn)。博物館自誕生之日起,就強調(diào)了它的公眾教育性,隨著教育政策的不斷創(chuàng)新,學校教育與博物館教育的結合已經(jīng)是現(xiàn)今教育的趨勢。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教應該為學生的學服務,教的效果要體現(xiàn)為學生學的效果,衡量教成功與否的標準就該看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如果學生不想學或?qū)W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得再辛苦,再認真,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而在當今社會,數(shù)碼科技已顛覆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發(fā)達信息時代下成長的青少年,他們的溝通方式已發(fā)生了變化,以往我們學校進行的許多傳統(tǒng)教育往往形式單一,用單一的講學模式,強制性的灌輸,學習效果不夠好。
而博物館的學習方式主要是通過展覽提供具體的實物和互動的實踐學習。對于博物館來說,其生存的核心價值表現(xiàn)在和觀眾的互動關系,因而它衍生的教育形式是自由的。它與學校教育的手段不同,學校教育通常具有強制性,而是否去博物館參觀展覽,去哪個博物館參觀,去博物館參觀哪個展覽,完全取決于觀眾的個人興趣,并沒有任何組織、任何個人強制任何人必須去參觀。傳統(tǒng)意義上的博物館教育主要圍繞著展覽而開展,展覽承擔了博物館教育活動的核心任務,人們只要談及博物館教育,基本上就是指參觀展覽。如今,博物館展覽教育雖然仍然是博物館教育的主導形式,但在今天的實踐領域中,“許多博物館已不再僅僅滿足于提供單一的展覽,而是積極開展圍繞展覽的拓展式教育,構筑起多維度和立體式的教育網(wǎng)絡”。浙江大學嚴建強教授根據(jù)對國內(nèi)外博物館實踐的長年觀察,提出了博物館拓展式教育的理念。這對博物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可以通過原有的老做法,用展覽,講座,夏令營等活動來實施我們的教育理念,還可以針對不同教育課程的參與者,尤其重視運用多元化的闡釋及解說方法,策劃和組織實施不同學科、不同類型和不同知識水平的社教活動課程,為學生提供相應的體驗場所和學習空間。
博物館的這種教育方式是對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是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所無法取代的。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效銜接,不僅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提高教學效果,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在娛樂中得到學習,在娛樂中健康成長。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將書本知識在博物館得到鞏固與發(fā)展,還可以把教學活動和知識性、形象性、趣味性融合在一起,讓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多樣,提高青少年學生的參與熱情,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博物館與學校的伙伴關系淵源已久,從博物館開始發(fā)展其公共教育職能之初,青少年學生就是博物館最關注的群體。除了常規(guī)的展覽項目,博物館還舉辦各種科普講座、夏令營、知識競賽等為他們提供服務。博物館與學校具有開展合作的良好基礎。
1988年,以英國國家課程(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明確指出博物館教育可與學校課程連接為標志,歐美國家的館校合作開始進入了的“蓬勃期”。作為擁有11000多所博物館,并且博物館教育活動十分盛行的美國,出現(xiàn)了用“博物館學?!?museum school)這個詞來指稱某些博物館教育活動和新興的館校合作的形式。在我國,博物館如何與學校溝通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育功能這一問題上。博物館最普通的做法就是與館址所在的教育機關、周邊地區(qū)的大專院校等教育機構建立了共建教育基地、實踐基地等,基地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只是一個形式、一紙協(xié)議,如果只是為了應付差事、走個形式,那么建立基地的意義不大,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作用。
目前國內(nèi)博物館與學校合作的主要方式是由博物館單方面規(guī)劃設計活動供學校師生使用,參加博物館教育活動與課程的學校師生完全沒有參與規(guī)劃過程,只是被動的接受與使用,與博物館并無真正的雙向互動溝通,此類活動在我國很多博物館中廣泛開展。實施這種模式時,參與者的到來帶有很大的隨機性,雙方?jīng)]有形成一種穩(wěn)定和規(guī)律的合作關系。
教育實踐的成功,離不開學校教師的參與。教師參與到教學計劃中,一方面能彌補博物館方工作人員在教育方法上的薄弱,同時保障了教學活動與學校教育的關聯(lián)性,更能體現(xiàn)館校合作的內(nèi)涵。因此,博物館應主動邀請學校教師共同參與活動規(guī)劃,在真正的雙向溝通交流后,學校與博物館成為成敗與共的成長伙伴。博物館是最初的主導者,但第二階段則是博物館與學校的雙向溝通互動,共同規(guī)劃推展教育。這樣,一方面,博物館與學校的關系得到增進,發(fā)展長期的合作關系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參與教學的學校老師們、博物館工作人員為適應新的教學特點,積極豐富自身知識儲備,更新教學觀念,研究新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了自我學習和提升。兩者合作的關鍵在于博物館、學校雙方緊密溝通配合共同推動了教學計劃的實施。博物館社教人員和學校教師在活動中扮演了同樣重要的引導角色。
如今,館校合作教育實踐正逐漸成為博物館教育的一種潮流。雙方理想的合作關系中,博物館教育不應再單純地作為學校教育的輔助手段,而是切實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與學校共同推動教育計劃的實施,在教育實踐中實現(xiàn)博物館和學校的雙贏。通過開展館校合作模式教學,讓博物館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博物館工作人員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得到自我提升,實現(xiàn)了博物館教育職能的良性發(fā)展。同時,館校合作也為學校實施課程改革、編寫校本教材提供了珍貴的資源,為學生開展校外學習、提升綜合素養(yǎng)搭建了良好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