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青島科技大學,山東 青島 266061)
鍵盤樂器是琴鍵之樂器的總稱,這些樂器的每個琴鍵都有固定的音高,因此可以演奏符合音域范圍內(nèi)的樂曲。琴鍵下常有共鳴管或其他可供共鳴的裝置,演奏家在使用鍵盤樂器時沒有直接打擊樂器的弦以發(fā)出音響,而是間接通過樂器內(nèi)的機械結構或電子組件來產(chǎn)生音響。
鍵盤樂器根據(jù)發(fā)音原理,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靠空氣震動發(fā)音的管樂性鍵盤樂器,如管風琴和手風琴;一類是靠琴弦振動發(fā)音的弦樂性鍵盤樂器,如楔槌鍵琴,羽管鍵琴和鋼琴。每種鍵盤樂器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各具形態(tài),呈現(xiàn)不同特點,發(fā)揮各異的功能。鍵盤樂器的優(yōu)勢是寬廣的音域和同時奏響多個樂音的能力,具有豐富的和聲效果和管弦樂色彩,可以直接模仿或暗示性模仿其他各類樂器,甚至人聲和自然界的各種聲響 。劣勢是音樂家無法直接控制發(fā)音器,且鍵盤樂器具有固定音高,演奏家無法更改它們,比如無法演奏滑音。
公元8世紀以前,任何器樂被天主教教會視為“魔鬼的聲音”;從公元9世紀起,管風琴允許進入教堂,只能為人聲伴奏;11世紀以前,管風琴在宮廷運用廣泛;15世紀中—16世紀末,文藝復興以后,管風琴作為宗教音樂地位日益重要。管風琴的基本構造原理是由人工氣流吹奏置于琴上的各根音管而發(fā)音,琴鍵用于控制傳送或者關閉氣流。
早在公元前250年,古埃及亞歷山大城已建有“水力管風琴”,直到公元980年,古管風琴依舊體型巨大,聲音震耳欲聾,遠在幾公里以外都能聽見。中世紀時,人們逐漸改革研制小型管風琴,分為便攜式和固定式,便攜式管風琴體積很小,可隨身攜帶,樂器只有一排音管,右手按鍵,左手拉風箱;固定式要固定在桌上或底座上,靠別人拉動風箱送氣。由于管風琴設有眾多音管,音量宏大,音色飽滿,持續(xù)音氣息寬廣,和聲效果豐富,復調(diào)表現(xiàn)力強,適宜營造莊重,神圣,肅穆的氣氛。因此安裝管風琴的教堂日漸增多。從14世紀末起,管風琴出現(xiàn)了二層手鍵盤,有的還增加了足鍵盤,用以增加音域和調(diào)節(jié)音量。但在15世紀以前,中世紀管風琴尚未裝置供演奏者改變音色用的變音音栓,因此同一音區(qū)內(nèi)的音色無法作出變化。
巴洛克時期,變音音栓加入,增加了獨奏聲部的音栓和較輕柔聲音的音栓。17—18世紀是管風琴的黃金時代,包括主音栓或哨管音栓,混合音栓(上方泛音與基礎音一起響出以增添色彩)和簧管音栓。17,18世紀,管風琴在德國進入黃金時代,成為宗教音樂的代表,宗教音樂最繁榮的時期就是管風琴的鼎盛時期,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亨德爾是當時杰出的管風琴音樂大師。
18世紀以后,教會勢力衰退,音樂世俗化,主調(diào)音樂興起,古鋼琴和近代鋼琴崛起,管風琴地位下降,巴赫音樂逐漸被人淡忘。19世紀20年代以后,德國音樂家門德爾松重新挖掘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并且隨著電力的發(fā)明,電力控制風箱,音色多變,可以模擬各種樂器的音色。笛管發(fā)出的音色類似木管樂器,簧管發(fā)出的音色類似銅管樂器,音色變化極其豐富且層次細膩,一架管風琴堪與一支交響樂隊相比,這一切符合19世紀浪漫時期人們對音響色彩的審美追求,許多浪漫主義作曲家,鋼琴家創(chuàng)作大量優(yōu)秀作品并親自演奏。20世紀20年代,新古典主義思潮影響,人們對管風琴的演奏從模擬性轉(zhuǎn)向本原性,恢復了管風琴的固有面目。
古鋼琴和鋼琴的構造原理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獨弦琴,由公元前6世紀由畢達哥拉斯創(chuàng)制,長方形共鳴箱上張著一根琴弦,弦下面支有可以移動的楔形琴碼,用手指甲或撥子撥弦發(fā)聲,此琴專供審度音律和研究樂理之用。中世紀波斯地區(qū)出現(xiàn)索爾特里琴和杜西馬琴,杜西馬琴后來傳入中國,成為揚琴。
古鋼琴分為兩種,一種叫楔槌鍵琴,一種叫羽管鍵琴。楔槌鍵琴約15世紀誕生在歐洲,16世紀與琉特琴同時盛行。楔槌鍵琴弦用銅絲制作,琴鍵方向與琴弦垂直。手指按下鍵后,豎于琴鍵另一端的木桿立刻上升,木桿上的T型銅片(楔槌)便壓弦而發(fā)音,如同小提琴弓壓在弦上。18世紀以前,一根弦可以發(fā)出幾個音,即可以在同一根弦上使用幾個銅塊,產(chǎn)生幾個不同的音,因此琴鍵多于琴弦(9弦35鍵)。1720年,改為一弦一音,甚至增加到一音二弦或一音三弦,以增加音量。楔槌鍵琴(特別是18世紀以前的一弦一音)的音量有限,整個力度范圍僅在pp—mp之間,適宜在家庭或小客廳里作為獨奏樂器彈奏。演奏技術簡單,上行用三,四指,下行用二,三指。手指只要在琴鍵上反復加壓可模仿提琴的揉弦音和人聲顫音,使聲音不僅可以延長而且還能繼續(xù)增強,適于表現(xiàn)抒情性旋律。但由于音量小,功能不夠,17世紀被羽管鍵琴所排擠。
羽管鍵琴又名大鍵琴,據(jù)說最初產(chǎn)生于14世紀的英國,與楔槌鍵琴在歐洲同時流行了一,二百年,到17世紀在德國以外的國家排擠了楔槌鍵琴而占主導地位。16世紀首先由葡萄牙傳教士傳入中國,以后又受到康熙皇帝的青睞。羽管鍵琴的外形與現(xiàn)在的三角鋼琴相似(有時呈梯形平臺式),高低音的琴弦長度不同,由羽管或皮質(zhì)的撥子撥弦發(fā)音。從發(fā)音原理上看,索爾特里琴是羽管鍵琴的前身,機械裝置比楔槌鍵琴復雜,琴弦方向與琴鍵方向平行。手指按下琴鍵,琴鍵內(nèi)端的木桿(頂重器)立刻上跳,裝在木桿頂端的撥子隨即撥動琴弦而發(fā)音。羽管鍵琴的音量比楔槌琴鍵大的多,力度范圍從P—f,音色明亮輝煌,聲音清晰而有穿透力,但音色較硬,音值較短,長音不能保持。適宜斷奏和非連奏,不適宜連奏,不宜表現(xiàn)歌唱性的旋律而適宜演奏華彩性,舞蹈性的樂段。17—18世紀是羽管鍵琴的全盛時代,由于人們不能通過手指觸鍵而改變音量,致使演奏者與樂器關系間接,不能充分滿足演奏者的主觀表達欲望,于是18世紀后半葉被新興的鋼琴所取代。
楔槌鍵琴和羽管鍵琴各有所長,但都無法盡如人意。18世紀初,隨著歐洲大陸的迅速發(fā)展,人們尋求兼有兩種古鋼琴的之長而避其短的鍵盤樂器。鋼琴原名“pianoforte”,意為“輕重琴”,彈奏者可用手指彈出輕,重音。剛剛問世的鋼琴性能還不完善,音質(zhì)粗糙,音量和音域未超過羽管鍵琴,所以與羽管鍵琴和楔槌鍵琴并存了數(shù)十年。因此,直到古典時期,許多作曲家寫鍵盤樂曲時仍不指定用何種樂器演奏。如貝多芬青年時代的鋼琴奏鳴曲《月光》,標著“為鋼琴或羽管鍵琴而作”。
用麂皮包裹的木槌擊弦是近代鋼琴的標志和特點,槌擊原理可追溯到中世紀的杜西馬琴,其發(fā)音原理給予古鋼琴制造家很大的啟發(fā)。意大利佛羅倫薩的巴爾托洛梅奧·克里斯托弗首先將這一原理用于羽管件琴,在1709年制作出第一架“有輕重音變化的古鋼琴”。1750年前后,鋼琴制作工藝不斷更新,以德,奧國家的“維也納式擊弦機”鋼琴和“英國式擊弦機”鋼琴為兩大制作流派。1821年法國艾拉德在巴黎發(fā)明了裝有彈簧的復震式擊弦機。1826年英國制作師亨利·帕普創(chuàng)用了毛氈包裹木芯的琴槌,比原先的麂皮更富有彈性,琴弦在擊弦時發(fā)出更溫暖,更圓潤的音色。1850年前后,德國鋼琴制作師海因 里?!に固雇凭用绹?853年在紐約創(chuàng)立斯坦威父子公司,融各國制琴師的成果為一身,完成現(xiàn)代鋼琴結構的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