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超
摘 要:稻農(nóng)十分重視水稻稻瘟病、惡苗病等常發(fā)病害的防治,而輕視紋枯病的防治,導致紋枯病的危害日趨嚴重,稻谷空秕率增加,影響稻米的品質。通過對防治紋枯病的具體技術措施的歸納總結和田間試驗示范調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為寒地優(yōu)質水稻生產(chǎn)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
關鍵詞:寒地水稻;紋枯病;防治技術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8)03-0117-02 中圖分類號: S435.111.4 文獻標志碼: B
1 示范區(qū)地點
示范區(qū)分別設在黑龍江省的五常市、呼蘭區(qū)和通河縣3地。
2 示范區(qū)面積
各區(qū)縣核心區(qū)示范面積133.3 hm2,累計示范面積400 hm2,輻射帶動面積666.7 hm2。
3 綜合防治技術
3.1 選擇抗病、耐病品種
種植抗病、耐病品種能夠很好地控制紋枯病的危害程度及范圍,是阻斷該病害傳染途徑和減緩傳染速度的最經(jīng)濟有效的方式。
3.2 種子物理清選
種子里混有菌核是紋枯病發(fā)生的重要傳染源。所以在浸種前應使用3.5 mm篩子將菌核篩出來,然后再用清水清選種子,去掉漂浮的菌核和病殘體,消滅感染源。
3.3 打撈菌核,減少菌源
在上一年紋枯病發(fā)生較重的地塊,結合田間整地和灌水耙田進行菌核打撈??捎眉毭艿牟季W(wǎng)或鐵網(wǎng)等工具打撈浮渣,帶出田外深埋,這樣做可清除90%以上的上浮菌核和部分病殘體。
3.4 控制栽培密度
水稻栽培過密,易于紋枯病菌核的滋生。要根據(jù)水稻品種特性和當?shù)卦耘喹h(huán)境,合理安排種植密度,一般為30 cm×16.7 cm或30 cm×13.3 cm。
3.5 以肥控病、合理施肥
適時、適量合理施肥,不僅能使水稻獲得高產(chǎn),而且是預防水稻紋枯病的一種有效方法。在各個關鍵期施肥后,要達到前期不徒長,以防后期倒伏;不過早封行,以防田間濕度大而造成水稻生??;后期不貪青,以防影響水稻品質和產(chǎn)量。偏酸性土壤應施用鈣、鎂、磷肥,偏堿性土壤可用硫酸銨追肥。應該在插秧后3 d內施用返青肥。4葉期時淺水施肥,施尿素45 kg/hm2左右。減少基、蘗肥氮肥施用量,適量增加穗肥比例,使拔節(jié)期穗肥中氮肥的比例達到30%左右。在劍葉抽出葉枕后,噴施磷酸二氫鉀2 kg/hm2左右+米醋1.5 kg/hm2。在齊穗期如果缺肥,用尿素7.5 kg/hm2+磷酸二氫鉀2 kg/hm2進行葉面噴霧。
3.6 合理灌水、促健抗病
應該進行單排單灌,防止紋枯病菌核隨水滋生蔓延。插秧期采取“花達水”管理;返青期深水扶苗后,采取淺水3~4 cm管理;增溫促蘗,有效分蘗后,為了控制無效分蘗,要進行曬田5~7 d。倒4葉期至倒3葉期間歇灌溉,倒2葉期水層由淺漸深,在抽穗前8~14 d,應加深水層到17 cm預防冷害。出穗期淺水灌溉,齊穗期后間歇灌溉,蠟熟末期停止灌水,黃熟期排水曬田。
3.7 藥劑防治
在水稻分蘗末期,田間調查發(fā)現(xiàn)病株率達5%以上時,可用20%烯肟菌胺·戊唑醇或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等藥劑防治。
4 調查方法
依據(jù)水稻葉鞘和葉片的受害程度進行分級,以株為單位,沿每個小區(qū)對角線3點取樣,每個點位調查相連5叢稻苗。記錄調查株數(shù)和病株,計算病情指數(shù)和防效。施藥前調查病情基數(shù),施藥后14 d調查防治效果。
5 示范結果
5.1 施藥對比調查及分析
各示范區(qū)的水稻均未出現(xiàn)藥害,施用示范藥劑20%烯肟菌胺·戊唑醇與空白對照相比,水稻植株葉色深綠、植株挺立,說明示范藥劑在示范劑量范圍內對水稻安全,對紋枯病控制作用明顯。
5.2 防治效果
示范區(qū)紋枯病防治效果調查見表1。
五常市:施藥后14 d調查,示范區(qū)病株率為19.1%,空白對照區(qū)病株率為56.0%,示范藥劑防效為73.7%。
呼蘭區(qū):施藥后14 d調查,示范區(qū)病株率為0.9%,空白對照區(qū)病株率為14.6%,示范藥劑防效為94.7%。
通河縣:施藥后14 d調查,示范區(qū)病株率為1.2%,空白對照區(qū)病株率為13.9%,示范藥劑防效為94.3%。
6 結論與分析
前期應用綜合技術,并在水稻破口期應用烯肟菌胺·戊唑醇50~60 mL/667 m2兌水30 L均勻噴霧,各示范區(qū)水稻均未出現(xiàn)藥害癥狀,對水稻安全。防治寒地水稻紋枯病效果明顯,防效分別為73.7%、94.3%、94.7%。
(收稿日期:2018-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