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波 陳漠
摘 要:《活力的真正測算》是康德前批判時期哲學的起點,它不僅是康德對“活力之爭”的回應,同時也為康德確立“前批判計劃”進行了奠基??档略谶M行前批判計劃時所采用的調(diào)和自然科學與形而上學以維護自然哲學的統(tǒng)一性的策略,已經(jīng)在這篇文章中有所預示。在這篇文章中,此策略具體表現(xiàn)為康德試圖將活力本體論與機械論綜合并將它們包含在一個更高的體系中;同時,這篇文章中余留下的問題成為之后康德進一步考察的對象,對這些問題的分析構(gòu)成了前批判時期哲學的任務。
關(guān)鍵詞:康德;前批判計劃;前批判時期哲學;活力論
中圖分類號:B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099(2018)05-0019-08
Abstract:True Estimation of Living Force is the origin of Kants precritical philosophy, which is not only Kants response to vis viva, but also a cornerstone of establishing precritical project. The strategy that Kant used to reconcile natural science and metaphysics to maintain the unity of natural philosophy when he proceeding precritical project, which was indicated in this article, is that Kant tried to integrate vitalism with mechanism and include them in a higher system. Meanwhile, the unsolved questions remained in this article had became Kants further study content later, and the analysis of these questions constitutes the task of precritical philosophy.
Key words:Kant;precritical project;precritical philosophy;vitalism
一、康德的“前批判計劃”
學界普遍認為,康德哲學可劃分為前批判時期哲學和批判哲學,前批判時期哲學是從1740至1770年,批判哲學是從1780至1790年。根據(jù)Martin Schnfeld的看法,前批判時期哲學以“前批判計劃”(precritical project)為核心,由康德進行的兩項工作組成:對自然科學和形而上學的解釋方式進行調(diào)和,以及在此基礎(chǔ)上重新建構(gòu)一個統(tǒng)一的、非二元分離的自然觀念 [1]23。換言之,在前批判計劃中,康德希望建立一個可以用牛頓物理學解釋,同時又能容納如自由意志、目的論和上帝這樣的形而上學觀念的自然哲學系統(tǒng)。就此而言,《論活力的真正測算》在兩個方面為康德開啟前批判計劃進行了奠基:一是方法的奠基,這表現(xiàn)為康德在這篇文章中通過綜合萊布尼茨和笛卡爾二者的力學理論將它們包含在一個更高的體系中,這構(gòu)成了前批判計劃策略的雛形;二是這篇文章確立和凸顯了一系列有待進一步考察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考察構(gòu)成了前批判計劃的一個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康德完成前批判計劃。
康德是在自然科學與形而上學逐步走向分離和對立的背景下構(gòu)想并進行前批判計劃的。在18世紀前期,自然科學和形而上學并未徹底分離,都屬于自然哲學的一部分。在當時,自然哲學包含兩種研究模式:一種是以牛頓為代表的自然科學模式,以對研究對象的量化和經(jīng)驗考察為特征;另一種是以唯理論哲學為代表的形而上學模式,以思辨的方式把握對象的本質(zhì)為主要哲學取向。到了18世紀中期,這兩種模式之間的關(guān)系愈發(fā)緊張:一方面,由于自然科學迅速發(fā)展并在認識自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曾經(jīng)作為自然哲學統(tǒng)領(lǐng)的傳統(tǒng)形而上學逐漸喪失了解釋自然的優(yōu)勢,變成了自然科學進一步發(fā)展的束縛,自然科學要求脫離形而上學并確立自己的合法性;但另一方面,隨著自然科學的發(fā)展,特別是以量化和經(jīng)驗考察為特征的自然科學解釋模式迅速推廣運用,道德、宗教和文化等領(lǐng)域受到嚴重威脅,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社會秩序以及人的自由等面臨瓦解的危險。康德的前批判計劃正是致力于調(diào)和自然科學與形而上學不斷惡化的關(guān)系??档虑宄刂溃味蠈W和自然科學在人類知識與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及地位,自然科學為我們提供關(guān)于物理世界的知識,形而上學為物理世界的存在以及人類生活的根據(jù)進行說明和奠基。而且,無論是在前批判時期還是批判時期,康德都不曾想要放棄自然科學或形而上學中的任何一方,只是兩個時期所取的策略大為不同:在前批判時期,康德的策略是協(xié)調(diào)自然科學和形而上學這兩種解釋模式并將它們包含進一個全面的自然哲學體系中;而在經(jīng)歷了前批判計劃的失敗之后,康德意識到將自然科學和形而上學融入同一個領(lǐng)域的策略是行不通的,才在批判哲學中通過區(qū)分現(xiàn)象和物自體將二者徹底分離開來確保它們各自的合法性。
二、康德前批判時期哲學研究的現(xiàn)狀及問題 學界對康德哲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純粹理性批判》為開端的批判哲學時期,該著作確實可以說是康德批判時期哲學的起點,但它并不是康德全部思想的起點。從1747年《活力的真正測算》開始到1770年《論可感世界與理知世界的形式及其原則》,30年的前批判時期康德進行了艱苦而漫長的哲學探索,雖然他后來放棄了前批判時期的哲學計劃,但前批判時期哲學蘊含了批判哲學的真正發(fā)源。不過,相比批判時期的研究,康德前批判時期的思想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對前批判時期思想的研究也明顯不足。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在于對康德前批判時期思想的誤解,Martin Schnfeld將這些誤解總結(jié)為四類:首先,認為前批判時期思想缺乏原創(chuàng)性,覺得這一時期的思想僅僅是萊布尼茨-沃爾夫主義和牛頓主義的折衷調(diào)和物;其次,認為前批判時期思想由于和批判時期思想有著明顯的斷裂并被批判時期所放棄,因此不值得研究;再次,認為前批判時期康德討論的問題是過時的,與后來批判時期的哲學問題沒有實質(zhì)關(guān)聯(lián);最后,認為由于康德觀點發(fā)生的轉(zhuǎn)變導致前批判時期經(jīng)歷了一個不穩(wěn)定的發(fā)展,所以這一時期的思想是缺乏連貫性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哲學計劃包含在其中 [1]6。
很顯然,正如Martin Schnfeld已經(jīng)指出的,這其中一些誤解是沒有道理的,例如認為前批判時期思想缺乏原創(chuàng)性以及認為前批判時期與批判時期沒有關(guān)聯(lián)。實際上,早在前批判時期,康德就已經(jīng)開始了對萊布尼茨-沃爾夫主義的批判和改進,這一點從《形而上學認識各首要原則的新說明》以及《證明上帝存在唯一可能的證據(jù)》中可以明顯看出。同時,雖然以牛頓物理學為代表的自然科學在之后的歲月里成為了康德心中解釋自然事物的典范,但康德并沒有停留在牛頓原有的理論中,而是在積極地試圖將它運用于其他領(lǐng)域。盡管由此形成的議題,如地球自轉(zhuǎn)、火與以太、物理單子論等在現(xiàn)代自然科學看來是過時的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在康德思想發(fā)展的過程中沒有價值,事實上康德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許多富有洞見的觀點和思考。最為嚴重和廣泛的誤解,莫過于認為前批判時期與批判時期的哲學思想沒有關(guān)聯(lián)或沒有實質(zhì)關(guān)聯(lián)。比如大部分哲學教科書都認為,康德是在休謨的影響下“從獨斷論的迷霧中驚醒”,直接進入了批判時期的思考的。但實際上,批判哲學并非是瞬間的哲學突破,它是以前批判時期哲學作為基礎(chǔ)逐步發(fā)展而來的,正是前批判時期對自然科學和形而上學調(diào)和的失敗導致了康德的徹底反思,才有了批判哲學的誕生。另外,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在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康德都沒有放棄如自由意志、目的論和上帝這些形而上學的核心觀念,只是在批判時期更加精致深入地描述或規(guī)定了這些觀念。
至于認為康德前批判時期思想缺乏連貫性,如果單從康德在這一時期所探討的問題而言,這種說法似乎是成立的,因為康德前批判時期確實在不同學科領(lǐng)域進行研究,就不同學科領(lǐng)域的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容易導致這樣的印象,認為這些作品之間沒有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更沒有一個核心的主線貫穿其中。但實際上,盡管這些研究涉及不同學科,康德還是圍繞著一個核心的主題或核心的任務來展開他的研究,這就是調(diào)和自然科學與形而上學并以此建立統(tǒng)一的自然哲學。而且,若從這一角度出發(fā),我們還可以把前批判時期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論活力的真正測算》開始,康德以一種不完善的方式初次對笛卡爾機械論和萊布尼茨形而上學進行調(diào)和,其中余留的問題為康德之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第二階段以《地球繞軸自轉(zhuǎn)研究》開端,康德完全接受了牛頓物理學理論,轉(zhuǎn)變?yōu)橐幻nD主義者,并以此著手開始構(gòu)建宏大的自然體系;第三階段康德在《關(guān)于自然神學與道德的原則之明晰性的研究》中,評價了研究形而上學的可能性并暗示一條統(tǒng)合自然科學方法和形而上學方法的路徑,但是,康德認識到他早期的努力并沒有滿足新方法論的要求,他的哲學體系是建立在不穩(wěn)定的基礎(chǔ)上的,這迫使康德在《一位視靈者的夢》中對前批判時期的失敗進行徹底反思。
國內(nèi)學界對康德前批判時期的研究整體還比較少見,而且主要是圍繞《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證明》《形而上學認識各首要原則的新說明》以及《對美感和崇高感的考察》等幾篇哲學主題比較鮮明的作品進行的考察,對康德前批判時期整個哲學計劃的關(guān)注和討論幾乎沒有。比如《康德前批判時期關(guān)于上帝存在證明的思想糾結(jié)》[2]分析了康德前批判時期在批判傳統(tǒng)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和宇宙論證明的同時,又試圖為上帝存在尋找一種新的理性證明之間的矛盾,認為這種矛盾表明了康德在逐步走出獨斷論但又未完全擺脫萊布尼茨-沃爾夫體系的影響而對“唯一可能證明”抱有幻想;《充足根據(jù)律與康德哲學的開端》[3]一文分析了康德對充足根據(jù)律的補充工作及與萊布尼茨-沃爾夫?qū)W派之間貌合神離的復雜關(guān)系,并以對根據(jù)律思考進展為標準,認為《形而上學認識各首要原則的新說明》是康德開端性的哲學思考;《康德對萊布尼茨充足理由律的理解和改造》[4]一文考察了康德對充足理由律的補充和批判時期提出的先驗邏輯之間的關(guān)系,認為康德前批判時期區(qū)分矛盾律與在先規(guī)定的理由這兩種不同的推理和認識根據(jù)對批判時期提出先驗邏輯具有重要的奠基意義;《論康德前批判與批判時期美學思想的關(guān)系》[5]一文對前批判時期的《對美感和崇高感的考察》論文進行了深入考察,認為它是批判哲學時期重要著作《判斷力批判》一書的先導。顯然,這些研究一般是以相對獨立的視角對康德的本體論、認識論、邏輯學或美學思想進行專題探討,并未過多涉及這幾篇文章在整個前批判計劃中的地位以及與前批判計劃的關(guān)系。并且,這些研究的共同特點是以后來批判哲學為立足點來看前批判時期的哲學,或者是將前批判時期的與批判時期的哲學思想進行比較,努力尋找或挖掘前批判時期哲學中潛藏的批判時期哲學的因素,或是在前批判時期哲學中過渡到批判時期思想的契機。這種比較的方法雖然凸顯了兩個時期的關(guān)聯(lián),但其根本前提預設是把前批判時期的哲學思想視為不成熟的思想,批判時期的哲學思想才真正代表了康德思想,這就有可能忽視或遮蔽康德在前批判時期的一些極為有洞見的思想或觀念,也忽略康德思想自身的發(fā)展和演進歷程。事實上,如果從前面提到的前批判計劃的視角來對前批判時期的作品進行考察,我們或許能夠更好地把握康德前批判時期的這些作品,發(fā)現(xiàn)其思想的獨特性,找到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康德思想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
三、《活力的真正測算》與“活力之爭”
前批判時期哲學從《活力的真正測算》一文開始,但“前批判計劃”從這篇論文之后才被康德確立。在寫作這篇文章之前,康德還沒有把牛頓物理學視為解釋自然的典范,也沒有規(guī)劃出前批判計劃將要面對的形而上學核心問題。這樣看來,《活力的真正測算》似乎與前批判計劃沒什么關(guān)聯(lián)。但是,前批判計劃卻正是這篇文章的直接結(jié)果,整個前批判計劃的策略在這篇文章中已經(jīng)被預示出來。康德堅信,以量化研究為主要方法的自然科學與以思辨分析為根本方法的形而上學之間有著必然的關(guān)聯(lián),任何一種解釋自然現(xiàn)象的理論都需要能夠同時滿足自然科學和形而上學兩種不同的解釋模式,因此整個前批判計劃康德都在致力于尋找和建立這種必然關(guān)聯(lián)。在該文中,康德試圖給出一種既能用經(jīng)驗的、量化的解釋,同時又能從形而上學那里得到本質(zhì)規(guī)定的力,以此消除當時圍繞力學現(xiàn)象上解釋的種種困難和疑惑??档驴疾炝藘蓚€與活力相關(guān)的問題:一是討論是否存在一種不同于機械的、能自我生成并作為一切運動根本原因的“活力”(vis viva);二是考察當時提出的測量活力的方法(即萊布尼茨提出的F=mv2),能否通過機械力的測算方法(即笛卡爾提出的F=mv)證明。
在18世紀,理解自然現(xiàn)象的首要方式是興起于17世紀的機械論,研究自然現(xiàn)象的首要方法則是以牛頓物理學為典范的量化可計算的數(shù)學方法,因此當時關(guān)于力的討論大部分是從機械論的角度對力的性質(zhì)、表現(xiàn)形式、量度、種類、力的守恒等問題所進行的解釋。伴隨解剖學、生物學和生理學等自然科學的發(fā)展,被封塵在古希臘思想中的活力概念被目的論或有機論者重新解釋并用以反對機械論。關(guān)于活力,“如何測算活力”以及“活力是否就是一種量”這兩個問題成為了當時爭論的焦點。有人認為力只是一種現(xiàn)象,測算力只需通過明確的計算公式,這是從量的角度認識力;另有人則認為對力的測算首先需要一種對力基本性質(zhì)的哲學解釋,這是從本質(zhì)或形而上學的角度認識力。由于這兩個問題在爭論中沒有明確的區(qū)分,導致了討論者之間經(jīng)常是在不同的層面討論問題,難以形成有效的彼此理解,加之術(shù)語混淆和晦澀,使得活力問題幾乎不可能得到解決。即便已經(jīng)有一些可供使用的公式和通過實驗得到的明確結(jié)果,也由于上述的一些困難使得人們不清楚被測算出的究竟是什么。 鮑克維奇(Roger Boscovich)和達朗貝爾(DAlembert)對“活力之爭”做出了判決性解釋,他們認為在不同的量度中兩種計算都是有效的,但問題是萊布尼茨和笛卡爾理解的力并非是量度的差異,而是在本質(zhì)上有著不同,因此這種判決性解釋是存疑的。參見Carolyn Iltis: DAlembert and the Vis Viva controversy,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1970(1),pp115-124。
當時關(guān)于活力問題的爭論主要發(fā)生在萊布尼茨和笛卡爾主義者之間。笛卡爾主義者認為力僅僅只是一種量,這種量的數(shù)值就是物體的質(zhì)量與速度的乘積。因為在他們看來,物質(zhì)實體的本質(zhì)屬性是廣延,運動只是物質(zhì)廣延的分解或位置移動,機械運動是唯一的運動:“所謂運動,據(jù)其通常意義而言,乃是指一個物體由此地到彼地的動作而已?!盵6]5運動的根本原因也不在物體之中,而是上帝賦予的,且上帝賦予物體的運動總量是恒定不變的。既然物體運動的原因是外在的上帝,運動本身與推動物體運動的力量是等值的,那么物體自身不可能具有能動性,也不存在什么活力。1686年,萊布尼茨寫了一系列文章反對笛卡爾主義者關(guān)于力和運動的觀點。萊布尼茨認為,笛卡爾主義者的物理學和形而上學都是不可接受的,若物質(zhì)的本質(zhì)屬性只是廣延性且運動只是物體的機械位移,那么物體就只是一種相對的東西,這將取消世界的豐富性;同時,若物體運動的原因不在自身,這就意味著取消了實體的獨立性,也削弱了造物主的完滿性。萊布尼茨認為運動本身只是過程,不能構(gòu)成事物的本質(zhì),因此,只有物體本身具有的導致了物體運動的力才能作為本質(zhì):“單子具有某種自足性, 這是它們具有自己內(nèi)在活動能力的源泉”[7]19,這種自足性源泉就是活力。這種對物體力的解釋模式使得萊布尼茨用以推導測算物體運動情況的公式完全不同于笛卡爾,他認為自由落體的物體才真正體現(xiàn)了力的本質(zhì),從而推導出力的公式為F=mv2??梢钥闯?,萊布尼茨并非單純在量的意義上理解物體的力,而是將力作為物體的本質(zhì)加以解釋。
爭論開始將近六十年之后,康德才加入了這場討論。顯然,他面對的是大量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在不斷證明和反駁中被深化的難題,康德則希望通過《活力的真正測算》這篇文章,以調(diào)和萊布尼茨主義活力論和笛卡爾主義機械論的方式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發(fā)現(xiàn),康德的洞見在于,他清楚地知道笛卡爾和萊布尼茨兩者是從不同層面來理解力的,他要做的是在這兩種解釋模式之間架起橋梁,使自然哲學能同時容納這兩種解釋自然的方式,這構(gòu)成了《活力的真正測算》的主題,并成為之后整個前批判計劃努力的方向。
四、活力本體論的形而上學預設
《活力的真正測算》正文有三章,前兩章是康德分別為萊布尼茨和笛卡爾理論做的辯護,在第三章中他試圖將這兩種對立的理論轉(zhuǎn)化為相互補充的要素,共同構(gòu)成一種綜合動力學??档聦懽鬟@篇文章意在解決持續(xù)許久的活力之爭,他想證明這場爭論之所以持續(xù)如此之久,原因就在于爭論雙方的理論都有部分的正確性。因此,真理就應當在二者之間,對此爭論的真正答案能夠在對二者的調(diào)和中找到,所以康德采取的策略是同時承認兩種理論的合理性,并將二者綜合起來??档戮驮噲D在這樣一種中立的立場上開始對萊布尼茨和笛卡爾的理論重新解釋。
第一章首先是對萊布尼茨活力本體論做的辯護,或按康德自己的說法叫“形而上學的準備?!盵8]26按其內(nèi)容可分為五個部分:對力和運動做出一般的定義(1~4節(jié));物質(zhì)實體與非物質(zhì)實體之間,如靈魂和肉體之間的相互作用(5~6節(jié));相互作用的實體的總和、三維空間與多個世界存在的條件(7~11節(jié));一個觀點——力導致運動,以及對其的兩個反駁(12~14節(jié));對活力和死力的劃分(15~19節(jié))。
雖然康德希望自己在一個中立立場上進行調(diào)和,但實際上在第一章第一節(jié),康德就倒向了萊布尼茨。站在唯理論者的立場,康德反對把運動僅僅視為力的外在現(xiàn)象或僅從感官經(jīng)驗的立場去理解力。第一章一開始,康德就將力定義為每一物體或?qū)嶓w的本質(zhì),認為萊布尼茨將亞里士多德提出的“隱德萊希”解釋為物體的活力是一種正確理解[8]16。這種作為本質(zhì)的力是物體運動的根本原因,并且還導致了實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同樣,物體的廣延、空間的三維性也都以物體所擁有的本質(zhì)的力為根據(jù)??档略?~11節(jié)中用不小的篇幅討論了當時他對空間的理解,因為康德認為,他設想的空間可以用來計算活力。Shell認為康德此時的空間觀已經(jīng)包含了批判哲學中先驗感性論的因素[9]21。但與Shell所理解的相反,康德此時的空間觀念與萊布尼茨的空間觀念有高度的一致性,其核心都在于把空間理解為實體之間關(guān)系的總和??赡苁鞘芘nD宇宙引力理論的影響,康德認為力作用的強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種反比關(guān)系使我們能夠感知外部印象,同時也是導致我們只能認識三維空間的根本原因:“三維空間之所以產(chǎn)生,似乎是由于各實體在實存的世界中如此相互作用,以致作用的強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盵8]23雖然活力的作用與牛頓提出的引力相似,但康德認為,本質(zhì)的力存在于實體之中,這使得他的空間觀與牛頓的空間觀又截然不同。牛頓將空間理解為“基礎(chǔ)容器”,無論其中是否有力、實體或由力導致實體間的相互作用,空間都一直存在。并且物體之間的引力可以在無需物質(zhì)媒介的情況下相隔一定距離產(chǎn)生作用。在牛頓看來,雖然地球與太陽相距遙遠,但地球受到太陽的引力作用圍繞太陽運動,它們并沒有通過什么媒介間相接觸。牛頓不認為動力學與單子或宇宙以太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也不認同笛卡爾關(guān)于天體的旋渦運動理論。在他看來,純粹虛空的空間在理論上是沒有什么不妥的。康德的空間觀念則繼承了萊布尼茨,認為空間是實體之間相互作用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在萊布尼茨空間觀的基礎(chǔ)上,康德還賦予空間一個新特征——空間中存在“無限精細的物質(zhì)”??档抡J為,物體在空的空間中將永遠保持自身的運動,但空間并非是空的,而是“無限精細的”,它會輕微地阻礙物體的運動,物體需要一種力使其在充滿阻礙的空間中開辟道路,力就可以通過精細空間的阻礙效果的總和來被測算出來??臻g本身有阻力,又因為空間的阻力與在其中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成正比,所以當兩個相同尺寸的物體穿過同一空間時,速度較快的物體具有更多的力??档聦ⅰ盁o限精細”作為空間的一個特征,并堅持認為空間的質(zhì)量和阻力是無限小但又不為零的,這種繁瑣的設想主要是因為他需要通過空間的阻力去測算物體的力,所以只有當空間中充滿了這種質(zhì)量和阻力非常小,但又大到能構(gòu)成一個動態(tài)因素的無限精細物質(zhì)時,這種對力的測算才是可能的。
在第一章最后,康德通過區(qū)分兩種不同類型的運動以及與之相對應兩種力,總結(jié)出了力的形而上特征:第一種是被拋出物體或射出的子彈的運動;第二種是被支撐或被一定速度牽引的物體的運動。第二種運動的原因是外在“死力”(vis mortua),當力被給予物體時運動就開始了,而一旦外在的力消失時,運動便會停止。在這種情況下,物體的運動與力是一致的,可以通過測算物體的運動速度得出物體所具有的力,即F=mv。第一種情況則不同,使物體開始運動的外力在發(fā)生作用后立即消失,但物體仍繼續(xù)運動,也即是說,必須有一種“自身不會消失、在持續(xù)的時間里完成自己的作用的力的內(nèi)在源泉”[8]27,這種力是無限的且保持在物體自身中,它使得物體在外力消失后仍推動物體克服空間的阻力繼續(xù)運動??档抡J為,這種力的量一定與它克服的空間阻力的量相關(guān),一物體越猛烈地與空間阻力對抗,就越需要更多的力來維持它的運動。因此,在康德看來,物體內(nèi)部力的總量與物體的速度和所遇到的阻力的量成比例,又因為克服的阻力量就是物體的速度量,所以物體內(nèi)部力的測算公式就應該是F=mv2。
康德對萊布尼茨空間觀的改造是他測算活力的關(guān)鍵要素,而且從中已經(jīng)可以看出他調(diào)和兩種方法的嘗試。通過阻力測算物體的活力,這是一種經(jīng)驗的和量化的方法,康德想通過這種方法測量出作為物體本質(zhì)的活力。但這種測算方法是成問題的。首先,活力與空間中“無限精細的物質(zhì)”都是有待進一步考察的形而上學預設,但康德卻將它們直接運用并作為基礎(chǔ);其次是方法上的疑問,這是由康德使用的形而上學預設所導致的,在假設一種本質(zhì)的力留存于物體中之后,他自然得出了和萊布尼茨相同的結(jié)論,即通過物體克服阻力的量可以測算出這種內(nèi)部的力。但通常在測算物體的力時,阻力往往是一個不相關(guān)的因素,通過阻力的量來測算物體內(nèi)部活力的方式是存疑的。并且,康德在區(qū)分兩種運動的種類時,只在其中的一種情況中考慮阻力,在另一種情況中又無視了這一因素,這在邏輯上是不嚴謹和成問題的。最后,康德沒有解釋為何通過阻力測算出的量是作為物體本質(zhì)的活力,若測算出的量可以等于本質(zhì)的力,那么又在何種程度上說活力是本體?后面我們會發(fā)現(xiàn),實際上康德并不打算把活力與測算出的運動量等同,第二章中他直接否定掉了數(shù)學測算的方法??档乱龅姆炊菂^(qū)分作為結(jié)果的運動量和作為本質(zhì)的活力。
五、量化的方法與機械力
康德并不滿足僅對活力作出形而上學式的闡明,他認為僅依靠形而上學的方式還不能解決活力問題,還需要通過“運用數(shù)學”加以補充[8]29。在第二章里,康德考察了笛卡爾主張的量化方法與機械論中的力,內(nèi)容包含六個部分:下落物體的運動(31~37節(jié))、彈性物體的碰撞運動(38~57節(jié))、非彈性物體的碰撞運動(58~70節(jié))、復合運動和力的平行四邊形(71~87節(jié))、萊布尼茨與笛卡爾和卡特蘭的爭論(92~101節(jié)),最后,康德還對沃爾夫等一些萊布尼茨主義者進行了批判(102~113節(jié)),中間的88~91節(jié)是一篇相對獨立的關(guān)于方法論的小論文。
在第二章,康德想證明機械論量化方法的正確性,具體做法是批判上一章他贊同的萊布尼茨主義,這成為第二章的主要部分。在相對冗長的第二章中,康德力圖闡明的核心觀點是數(shù)學方法不能證明F=mv2,mv2不等于實際存在的物理量,這一斷言早在第28節(jié)對萊布尼茲的測算提出一些初步的反對意見之后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第一章里,康德試圖證明作為本質(zhì)的活力不僅是存在的,而且用以測算活力的原理是具有精確性的,但到了第二章,康德卻提出了與第一章相反的觀點,認為“數(shù)學從來不能為有利于活力而提供一些證明”[8]38。其實,康德想要說明的是萊布尼茨主義的活力與笛卡爾主義的機械力是不同的東西,其意圖在于同時保留不可量化的本體活力與可量化計算的運動量,為此他采用了辯證綜合的方法來達到他的目的。對康德而言,形而上學是關(guān)于事物本質(zhì)的學說,數(shù)學則是對量的運算與測量。在第一章的形而上學準備中,康德把活力歸結(jié)為一種本質(zhì)而非物體的運動量,因此康德說mv2不是物理量,而就是本質(zhì)的活力。第二章對運動量化計算的笛卡爾主義則明顯是一種數(shù)學的方法,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康德認為通過量化方法測算出的并不是活力,而是運動量,所以F=mv是正確的。
可以看出,盡管康德的根本立場偏向萊布尼茨主義,但在對待自然科學和形而上學這兩種不同的方法時,康德認為都有道理并想通過某種方式讓二者可以協(xié)調(diào)一致??档聦ψ匀豢茖W解釋方法和形而上學解釋方法相互協(xié)調(diào)的設想來自于他對這兩種解釋模式的根本看法:在他看來,形而上學可以論證作為本質(zhì)的活力,而數(shù)學對此卻無能為力;數(shù)學可以精確測算物體的運動量,但卻不能證實或消除對活力的猜想。對自然的研究離不開這兩種模式,但這兩種模式卻導致了同一個自然的分裂,這是康德不可接受的。而且,這種分裂是當時大部分哲學家不看重的。萊布尼茨-沃爾夫體系及其跟隨者不需要考慮分裂的問題,因為他們已先行把世界劃分為了理智世界和可感世界。在他們看來,自然科學的對象是可感世界,經(jīng)驗的、量化的方法只是對世界表面現(xiàn)象的解釋;形而上學的對象是理智世界,它以思辨的方法專注于思索世界的本質(zhì)。另一方面,對于法國唯物主義者和英國經(jīng)驗論者而言,他們都反對分裂,卻不用考慮調(diào)和的問題,因為他們并不看重形而上學的解釋模式,甚至企圖用自然科學取代形而上學??档乱鈭D在保留兩種方法的同時又避免這兩種方法所導致的理解自然的分裂。因此,康德區(qū)分作為本質(zhì)活力以及可量化計算的運動量,這種做法是他保留兩種方法合法性的一種策略。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何康德把萊布尼茨對力的考察簡化為形而上學式的,把笛卡爾對力的計算簡化為自然科學式的。這種簡化不是因為康德誤解了他們的理論,相反,整個第二章的各種論證都顯示出他既理解笛卡爾對力做出的量的測算,也明白萊布尼茨對力做出的本質(zhì)規(guī)定??档抡J為,就“認識方式”的特點而言,這種簡化是對研究方法進行分類的有效手段,而根據(jù)笛卡爾和萊布尼茨認識傾向與研究的焦點來看,笛卡爾的方法通常是對量的研究,萊布尼茨的方法表現(xiàn)出他對形而上學和對本質(zhì)特征研究的興趣[1]50。
在康德對本質(zhì)的活力和可量化的運動量做出了劃分后,情況似乎回到了原點,擺在康德面前的依舊是被二分化了的世界,兩種方法之間也未能取得契合,不過,把這種矛盾凸顯出來或許正是康德的意圖。第一章的形而上學證明和第二章的數(shù)學證明都是為第三章的綜合做準備,對萊布尼茨主張的作為本質(zhì)的活力與笛卡爾主義主張的量化的運動量進行調(diào)和,這構(gòu)成了康德這篇文章最為重要的一步。
六、綜合兩種力的努力與失敗
隨著前兩章的完成,康德綜合的辯證法已經(jīng)走完了它的前兩步,正題:活力可以用自然科學的方式量化計算;反題:活力不能量化測算?,F(xiàn)在,康德必須在第三章中完成最后的合題??档聫挠懻摂?shù)學物體與自然物體開始(114~116節(jié)),由此引出他對“強度”(intention)概念的解釋(117~121節(jié))和辯護(122~123節(jié))。接著,康德提出了活力的真正測算并通過他自己設想的一個實驗加以證明(124~130節(jié)),之后解釋了他提出的“力的活化法則”(131~146節(jié))。最后,康德又考察了一些對活力的經(jīng)驗證明,一些是他認為可接受的,另一些則不是(147~163節(jié))。
第三章一開始,康德闡明了他對數(shù)學方法的理解,同時也解釋了他為什么說笛卡爾成功地以數(shù)學的方式描述了力但卻沒理解力的形而上學意義??档抡J為,原因在于數(shù)學物體與自然物體的根本區(qū)別[8]139。根據(jù)數(shù)學中對物體概念的定義,物體不具有內(nèi)在的力,因此物體的運動完全是被動的,此時測算物體的力就是物體自身的運動量。因此,在以數(shù)學原理為基礎(chǔ)的機械論看來,除非力完全是由物體外部原因?qū)е碌?,否則物體不會具有力。物體被動接受的是純粹的死力,這意味著人們可以把力作為運動量并以數(shù)學的方式測算,即F=mv。但這只是在機械論層面對物理現(xiàn)象進行的量化分析,并不能揭示物理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zhì)。與死力不同,作為物體本質(zhì)的活力具有能動性,物體在接受外在作用之后,物體內(nèi)部的活力被喚醒,且被喚醒的活力與物體所受到的外在力量相乘,物體實際上具有大于它所受到的外在力量的活力[8]114。從結(jié)果上看,似乎物體的力可以產(chǎn)生一個大于其外部原因的力學效果,這是因為物體始終都具有內(nèi)在的活力,力學效果最終是與內(nèi)在活力相符合的。
既然物體的活力可以由外界作用喚起,這就意味著兩種不同的力是可以相互作用的,更進一步說,自然的力與機械的力并未被劃分為絕然不相容的兩個領(lǐng)域,康德希望尋找到溝通這兩個領(lǐng)域的媒介?;盍Υ嬖谟谧匀晃矬w中且不能量化計算,死力是激起物體活力的原因且可以量化計算,這充分證明這兩種力之間是可以相互作用的。那么,只要能說明死力如何喚醒本質(zhì)的活力,便可以在這兩個領(lǐng)域間架起橋梁。為此,康德提出了“力的活化”的想法。他認為,一切物理現(xiàn)象都要經(jīng)歷時間,在物體受到外力作用與物體內(nèi)在活力開始發(fā)動之間一定存在時間間隔,在此間隔過程中,物體內(nèi)在活力不斷被外部的死力激活。這種死力激活活力的過程被康德稱為力的活化:“物體的力雖然還不是活力、但卻在朝著這個目標前進的那種狀態(tài),我稱之為力的變活或者活化?!盵8]146這一過程有兩階段,死力作用于物體并喚醒物體內(nèi)部的動力,活力強度在自身中積累起來直到活力完全發(fā)生作用[8]146。力的活化除了把機械論的解釋和形而上學的解釋糅合在同一過程中,而且還把兩種因果理論混合在一起。在物體的活力被完全活化之前,死力對物體的作用受機械因果律的支配;物體以自身活力為基礎(chǔ)進行運動時,它就與萊布尼茨理論中的單子相同,在預定和諧的原則下保持規(guī)律的運動。因此,在活力被完全喚醒前物體的力可用mv來衡量,而當物體內(nèi)部活力被完全活化之后就應該用mv2進行測算。
綜上,可以發(fā)現(xiàn),《活力的真正測算》的問題是明顯的,這主要體現(xiàn)在康德使用的論證方法和基本原理上。從論證方法上說,康德的目標是要調(diào)和自然科學和形而上學,他試圖尋找到兩種方法解釋力學問題的契合點。為此,康德煞費苦心地構(gòu)造了一個辯證法式的論證,但結(jié)果卻導致《活力的真正測算》最終缺乏統(tǒng)一的觀點,這成了這篇文章最大的解釋困難。在第一章中康德從形而上學的角度對萊布尼茨活力本體論進行辯護,在第二章中他又站在機械論的立場維護笛卡爾主義對力的測算方法??档略噲D通過這種方式解釋活力是一個不可用機械論原理去描述的形而上學概念。根據(jù)康德的目的,他應該要解釋不可量化測算的活力與機械論之間如何平衡,但在第三章中,活力又變成了可以被量化測算的東西,原本在第二章中將活力從數(shù)學的考察方式中排除之后,第三章中又要“以數(shù)學的明晰性說明”活力[8]150。當康德認為mv2能夠體現(xiàn)活力時,他就違背了自己的初衷并徹底回到了萊布尼茨主義那里。除此之外,文中也有前后矛盾的地方:先前在第31節(jié)中聲稱自由落體運動不包含活力的作用,而在第139節(jié)中又說自由落體運動不否認活力;在第6節(jié)中認為通過物體的物理影響否定了預定和諧,在第123節(jié)描述活化理論又為預定和諧留下了空間??档掠^點的這種不一致破壞了他綜合兩種解釋模式的努力。
從原理上看,康德最大的問題在于將有待證明的運動理論和哲學假設當作了前提,這就導致他未能脫離獨斷論。就如同后來康德對受自己前批判時期思想影響的學生赫爾德的活力本體論做出的評論那樣,對活力概念的形而上學猜想超出了我們可能經(jīng)驗的范圍,是從人們還了解較少的東西出發(fā)來解釋人們所完全不了解的事物[10]59。在批判時期的康德看來,這就是把知性運用到了物自體的領(lǐng)域而造成的幻象。這些形而上學預設似乎成了《活力的真正測算》的絆腳石,但如果我們從整個前批判計劃的角度來看,這里出現(xiàn)的形而上學預設的積極意義遠遠大于其消極意義,因為這些預設成為之后康德進一步思考和考察的對象,對這些預設的分析構(gòu)成了康德推進前批判計劃的一個個環(huán)節(jié)。在《一般自然史與天體理論》中,康德把作為物體本質(zhì)的活力轉(zhuǎn)變?yōu)橐环N具有能動性的目的論概念以解釋宇宙中恒星的普遍狀態(tài),同時在這篇文章中,康德還重新考察了數(shù)學和形而上學之間的沖突,特別是對量化解釋方法運用的界限問題做出了更為深入的討論;在《論火》中康德試圖論證他對空間中精細物質(zhì)(以太)的猜想,但又在《物理單子論》中將其反駁,這標志著康德空間觀念的轉(zhuǎn)變;一些更基礎(chǔ)性的概念如實體、世界、實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康德試圖在活化理論中融合的兩種因果理論——機械因果論與預定和諧(目的因果論),則成為了《形而上學認識各首要原則的新說明》的主要任務。
七、為前批判計劃奠基
顯然,正是在協(xié)調(diào)自然科學與形而上學兩種解釋模式的意義上,《活力的真正測算》為整個前批判計劃的核心策略進行了奠基。此策略就是用形而上學定性的方法和機械論定量的方法共同對現(xiàn)象進行說明,尋找二者的契合點,以便把它們綜合為統(tǒng)一的自然哲學。在這篇文章中,康德只是打算協(xié)調(diào)兩種對立的力學理論,但這兩種力學理論的根基是兩種不同的理解自然的方式。在之后的1750—1760年中,康德始終努力地去協(xié)調(diào)這兩種解釋模式并將它們包含進一個全面的自然哲學體系中。他認為,不僅是力,對一切普遍自然現(xiàn)象的考察都需要通過這兩種方法來共同解釋??档虏煌5卦趯ふ疫@兩種方法的交融點,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康德這一時期的思考主題囊括了自然科學內(nèi)容和形而上學內(nèi)容,這些思考的根據(jù)都能在《活力的真正測算》中找到。因此,Martin Schnfeld認為,《活力的真正測算》是理解康德之后十年思想的關(guān)鍵文章[1]56。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康德在深入思考前批判計劃的過程中,對待自然科學和形而上學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在《活力的真正測算》中可以明顯看出康德是偏向萊布尼茨主義的,這主要在于康德對數(shù)學方法的理解同萊布尼茨相似,即認為數(shù)學方法只能解釋現(xiàn)象而無法揭示事物本質(zhì),康德在《活力的真正測算》中也是用數(shù)學的方法去補充形而上學。但在接受了牛頓主義之后,以牛頓物理學為代表的自然科學逐漸成為康德心中解釋自然的典范,他認為自然科學具有絕對的正確性,形而上學不能反科學,不能違背已被科學證明了的主張,若兩者相違背,需要修改的是形而上學而非自然科學。這種傾向在1764年《關(guān)于自然神學與道德的原則之明晰性的研究》中完全凸顯出來,并最終把形而上學置于自然科學的約束之下[1]51。在批判哲學時期,康德同樣看重數(shù)學的基礎(chǔ)性地位,以至于他寫《純粹理性批判》的第一項任務就是通過先驗感性論確保數(shù)學的可靠性,而這種對待數(shù)學的態(tài)度可以在前批判時期找到根據(jù)??档聦Υ匀豢茖W與形而上學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導致前批判計劃策略陷入了這兩種解釋模式的相互沖突中,這種沖突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康德對前批判計劃進行反思,從而醞釀出偉大的批判哲學。
參考文獻:
[1]MARTIN S.The philosophy of the young Kant:the precritical project[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趙林.康德前批判時期關(guān)于上帝存在證明的思想糾結(jié)[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5(4):141-146.
[3]謝裕偉.充足根據(jù)律與康德哲學的開端[J].現(xiàn)代哲學,2013(5):52-58.
[4]陳艷波.康德對萊布尼茨充足理由律的理解和改造[J].東岳論叢,2015(9):44-48.
[5]朱志榮.論康德前批判與批判時期美學思想的關(guān)系[J].江海學刊,2014(4):197-201.
[6]笛卡爾.哲學原理[M].關(guān)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7]NICHOLAS R. G W.Leibnizs Monadology[M].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1991.
[8]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一卷[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9]SHELL S M.The Embodiment of Reason: Kant on Spirit, Generation, and Communit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10]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八卷[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鐘昭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