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晨倩
資料顯示,在世界照相機發(fā)展的歷史中,進入干版和膠卷時代以后,照相機的結構和功能也發(fā)生了本質的變化。小型化、輕量化、攜帶方便和大眾化成為照相機發(fā)展的主要方向,同時也為照相機的普及提供了基礎條件和可能。
9×12cm畫幅的玻璃干版相機早在1900年以前就已經(jīng)開始了商品化的批量生產(chǎn),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才逐漸淡出市場,被4×5英寸畫幅的機型所取代,流行了大約40年,其中最鼎盛的時期是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圖1是9x12cm最為經(jīng)典的機型,也最受攝影人的歡迎。
安裝有焦點平面布簾快門的照相機,資料和相機實物所見為德國C.P高茲相機公司在1896年生產(chǎn)的一款“ANSCHUTZ”支撐桿式9×12cm布簾快門干版照相機。它是由更早的鏡后布簾快門和可以附加在鏡前的布簾快門繼續(xù)發(fā)展成為快門速度更為完備的焦點平面快門,也是后來135相機布簾快門的先驅和鼻祖。
焦點平面布簾快門一向被看作高檔照相機的象征,早期的布簾快門相機更是如此。本文以下所介紹的兩款9×12cm玻璃干版相機都裝有焦點平面布簾快門,一款是德國高立茲(Gorlitz)相機廠生產(chǎn)的方箱式布簾快門單鏡頭反光9×12cm照相機;另一款是德國蔡司伊康(Zeiss lkon)相機公司生產(chǎn)的折疊式布簾快門單鏡頭反光9×12cm照相機。這兩款相機的主要特點是功能完備、結構復雜、都安裝有早期的高素質鏡頭,因此可成為早期大畫幅便攜式、單鏡頭反光布簾快門照相機典型機型的代表。
德國高立茲9x12cm方箱式玻璃干版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從早期的大畫幅相機到現(xiàn)代化的135、120單反相機,是最受職業(yè)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歡迎的機種之一,由于它取景直觀、沒有視差、對焦精確、功能完備、使用攜帶方便等特點,受到了許多相機制造公司和相機廠的關注,紛紛開發(fā)和研制出各種不同結構和風格特點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并不斷推向了相機市場。高立茲相機廠是德國著名的老牌相機廠之一,生產(chǎn)歷史悠久,相機產(chǎn)品眾多,其中不乏一些名機和名鏡,這臺早期生產(chǎn)的大畫幅便攜式玻璃干版方箱式單鏡反光照相機就可以作為典型的一例,體現(xiàn)出該相機廠的相機設計風格特點和制作水平。
高立茲9×12cm玻璃干版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的取景器折疊后,為一個近似正方形的立方體,外形尺寸為200mm(高)×190mm(寬)×190mm(長),方箱體用優(yōu)質木料制作,外貼黑色飾皮,局部為金屬薄板,金屬部分噴涂有光亮的黑漆和無光黑漆,錯落有致(圖2)。
該機的左側設有手提帶,前部的下角設有該機的調焦旋鈕,左手調焦(圖3)。
相機右側的前下角設有調焦旋鈕的鎖定鈕,兩個旋鈕為同軸,調焦后為了防止跑焦,特別設定了這個鎖定旋鈕(圖4)。
在機身右側的上部設有一個金屬標牌,標識為Kamera-Werke Gorlitz。標牌左側是該機的布簾快門速度調節(jié)的大圓盤和給布簾快門上弦的大旋鈕。布簾快門速度調節(jié)盤上刻有三組的快門速度,即T、B、1/25s為一組;1s、1/2s、1/5s、1/10s為一組;1/50s、1/100s、1/200s、1/300s為一組,共計1 1檔。順時針旋轉調速盤外面的大旋鈕到底,可給布簾快門上弦。
在這個快門速度調節(jié)盤的下面,分別設有閃光燈插口、手動反光鏡控制小旋鈕和快門釋放扳手,扳手的前端有快門線接口(圖5)。該機的大小旋鈕較多,加上調速盤旋鈕一共有10個,每個旋鈕的邊緣都經(jīng)過精細的直絲滾花加工,不但調節(jié)順手,而且看起來也十分美觀。
為了不使布簾快門受到損傷,該機在機身的后部設有布簾快門的保護木板,向下按保護板的開啟鎖鈕,可將保護板卸下(圖6)。該機的實測畫幅尺寸為85mm(長)×117mm(寬),比名義畫幅尺寸9×12cm略小一些。該機可以使用通用的9×12cm金屬玻璃干版底片盒,每個底片盒裝一塊玻璃干版(圖7)。
這臺德國高立茲9×12cm玻璃干版單鏡頭反光照相機最大的亮點是裝有可90°旋轉的機身后背,后背做90°旋轉時可連同布簾快門一起旋轉,這種設計在裝有布簾快門的相機中還極為少見。一般的90°旋轉后背只是后背的框架旋轉,布簾快門原位不動。
打開機身左側后下角的鎖定(圖8),可看到該機橫向拍攝的畫幅(圖9),逆時針旋轉機身的后背到45°時,就可以看到旋轉的后背框架和布簾快門一起旋轉的狀態(tài)(圖10);繼續(xù)旋轉機身后背到90°時,可看到該機已由橫向畫幅轉為豎向畫幅的拍攝狀態(tài)(圖11),此時可以再次鎖定畫框。
不管是橫幅拍攝,還是豎幅拍攝,布簾快門始終為縱向走向。該機的布簾雖然看起來還十分平整,但由于年久已發(fā)生變形,因此布簾不能全部打開,只能開到一個較寬的縫隙,各檔快門依然可以正常工作。
該機的操作順序為:順時針旋轉調速盤外的大旋鈕到底,給布簾快門上弦后再順時針旋轉下面的小旋鈕,使機內的反光鏡呈45°取景狀態(tài),手控按壓小旋鈕前面的快門釋放扳手,反光鏡可立即上翻,隨后布簾快門釋放。這種結構對于多次曝光十分方便。在快門扳手的前端設有快門線的接口,因此也可以用快門線來釋放快門(圖12)。
高立茲9×12cm玻璃干版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的前部由一個金屬框架和木質面板組成,金屬框架的外形尺寸為165mm(高)×167mm(寬)×22mm(厚),框架兩側的上部和底部分別由兩根較寬的齒條和底部的調焦齒輪相咬合,旋轉調焦鈕可使框架和鏡頭面板前后移動(圖14)。框架面板與機身之間用黑色的皮腔連接。該機皮腔的最大伸長為120mm(圖15),最近的拍攝距離為0.6m左右,因此該機可進行近距和微距攝影。
這臺德國高立茲9×12cm玻璃干版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安裝有德國蔡司伊康相機公司生產(chǎn)的高素質鏡頭,鏡頭內圈的標識為Carl Zeiss Jena Tessar F4.5/210mm,鏡頭號No.6222230,鏡頭沒有鍍膜,鏡頭直徑70mm,長55mm。光圈范圍F4.5~32,共七檔。從F5.6~F22,每檔光圈之間都有半檔定位標識(圖16),多葉片的光圈,使光圈收縮后很圓。該機可更換廣角、中焦等鏡頭。該機鏡頭還具有左右扭轉和俯仰功能,可用來糾正畫面的變形。
松開前部框架上部的螺絲,鏡頭和面板可在金屬框架內向左或向右扭轉,最大的扭轉角約15°。松開金屬框架兩側的螺絲,鏡頭連同整個金屬框架可做俯仰傾斜,最大的俯仰傾斜角度約15°(圖17)。
該機的取景器為可折疊的取景罩進行俯視毛玻璃屏對焦取景,由于該機的箱體較大,因此這個取景罩的尺寸也較大,折疊后的尺寸為150mm×150mm,橫向撥開取景器后面的開啟鈕取景被彈開,展開折疊皮腔后可進行取景對焦。
在取景器的后部兩側各有一個小鎖鈕,雙手同時按住這兩個鎖鈕,可掀起這個取景器蓋板,看到毛玻璃屏(圖18)。根據(jù)掀起取景器蓋的這個空間(圖19),這里應該還可以放一個可折疊的反光式眼平取景器罩,進行眼平方式取景,是否如此,不得而知。
德國米羅弗菜克斯(miroflex)9x12em玻璃干版折疊式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以生產(chǎn)中、高端照相機產(chǎn)品和高品質攝影鏡頭而聞名于世的德國卡爾·蔡司耶那公司,在合并了4家照相機廠的基礎上,于1926年創(chuàng)立了蔡司伊康相機公司(Zeiss lkon AG)。實際上,該公司起步很早,早在1846年卡爾·蔡司先生就開設了一家顯微鏡和望遠鏡等光學儀器的手工作坊,經(jīng)過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最終成為世界上最知名的照相機公司之一。在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是該公司發(fā)展的高峰期之一,其中大畫幅、便攜式玻璃干版照相機就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產(chǎn)品之一。本文所介紹的這款德國米羅弗萊克斯9×12cm單鏡頭反光玻璃干版相機生產(chǎn)于1927年,結構比較復雜,其主要特點是采用了先進的布簾快門,最高的快門速度可達1/2000s,相機的結構為折疊式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并安裝有高品質的蔡司鏡頭。
該機折疊后的外形尺寸為200mm(寬)×145mm(高)×70mm(機身厚)(圖20)。
圖21為卸下該機鏡頭面板的外觀??煽吹?,該機的反光鏡和毛玻璃取景屏均被壓縮到機身的后部。
相機的機頂兩端設有相機背帶的吊環(huán),右側的吊環(huán)旁設有折疊機構的開啟鈕(圖22)。機頂中間有呈長條形的凹槽形狀開口,在凹槽的開口位置可看到該機反光鏡和毛玻璃取景器的后部。相機折疊后,凹槽可用前面的長條形蓋板蓋住,長條形蓋板的飾皮上壓印有miroflex大字標識(圖23)。
按住機頂右側的折疊機身開啟鈕,該機的前面板可由機身兩側和前面板兩側的×形金屬支撐桿連接,將前面板完全拉出機身外并被鎖定(圖24)。此時,反光鏡和毛玻璃取景屏可從機身內自動翻起(圖25),可看到在取景器的金屬蓋板上有ZEISS IKON大字標識(圖26)。打開折疊式取景罩,圖27為該機的外貌,圖28為該機的側面。由于該機設計為折疊式的單反結構,充分的利用了相機的空間,因此該機的體積比上述的高立茲9×12cm方箱式玻璃干版單反相機的體積小很多。結構緊湊,制作精細、精密也成為該相機的主要特點。該機雖小,份量卻不輕,真材實料,十分堅固。該機展開后,有頭重腳輕之感,這是因為該機的鏡頭尺寸較大、用料厚實,份量較重所致,為此該機在前面板的底部設置了一個較大的可折疊金屬支架(圖29)。
該機除了機頂設有兩個背帶吊環(huán)外,在機身的左側還設有手提帶。
該機的布簾快門控制部分設在機身的右側,看起來十分簡潔(圖30)。右側只設一大一小兩個旋鈕,上面的大旋鈕為布簾快門速度調節(jié)盤和上弦旋鈕,下面較小的旋鈕為反光鏡控制鈕。
在布簾快門上弦的大弦鈕上,刻有ZEISS IKON標識和布簾快門的刻度值(圖31)。該機的快門速度分兩組,慢速組為T、B、1/3s、1/5s、1/7s、1/20s共6檔;高速組為1/35s、1/50s、1/100s、1/175s、1/250s、1/350s、1/500s、1/1000s、1/2000s共9檔。該機的布簾快門速度范圍1/3~1/2000s,總計為15檔。調節(jié)快門速度時,可先提起大旋鈕的外圈調節(jié)環(huán),左右轉動,將調節(jié)環(huán)上的標識對準需要的快門速度即可。順時針旋轉大旋鈕到底,即可給布簾快門上弦。
機身右側下面的小旋鈕為反光鏡的控制鈕,順時針旋轉此鈕,可使反光鏡落下,呈450取景狀態(tài)。按下機身右側中間的快門按鈕,反光鏡立即上翻,然后布簾快門釋放,完成底片的曝光。在上、下兩個旋鈕之間的飾皮上,仍壓印有miroflex標識。
看相機的后部(圖32),布簾十分平整,上弦后可看到該機的后簾也同樣很平整,時隔幾十年該機的布簾快門仍保持這樣的良好狀態(tài),十分難得。該機的布簾快門仍能正常工作,各檔快門速度很準確(圖33)。
實測該機的畫幅尺寸為117mm(長)×88mm(寬),與名義畫幅尺寸基本一樣。該機使用蔡司相機廠生產(chǎn)的9×12cm玻璃干版底片盒,也可以使用較通用的其它相機廠生產(chǎn)的干版底片盒。
該機的鏡頭可以左、右移動,鏡頭連同鏡頭板可以卸下。該機裝有蔡司相機公司生產(chǎn)的高素質、較大口徑的天塞名鏡,鏡頭結構為4片3組,鏡頭可以整組調焦,鏡頭的調焦范圍1.5m~∞,光圈調節(jié)范圍F4.5~F36,共7檔。鏡頭內圈的標識為Carl Zeiss Jena Tessar 1:4.5F=16.5cm,鏡頭號No.891659,鏡頭沒有鍍膜,鏡片十分潔凈。有原廠紙制的鏡頭蓋,上面印有金黃色的ZEISS IKON標識(圖34)。
該機在鏡頭面板的上部設有框式取景器,可用于快速取景(圖35)。
由以上所介紹的兩款德國早期生產(chǎn)的大畫幅、便攜式單鏡頭反光玻璃干版照相機的情況,可以看到它們既有一些共同之處,也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其共同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
①兩款干版相機都生產(chǎn)于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鏡頭口徑較大,都沒有鍍膜。相機的機身都設計為當時非常先進和受歡迎的單鏡頭反光式結構。做工精細、用料講究、結實耐用、份量較重,給人以踏實、厚重之感。兩款相機的外觀很好很新,品相不錯。
②兩款干版相機都設計為焦點平面簾幕式的快門結構,快門速度由慢速到高速,各檔速度齊全。
③兩款干版相機的畫幅尺寸均為9×12cm,可以使用相同的玻璃干版底片盒。
④兩款干版相機都安裝有蔡司原廠生產(chǎn)的F4.5高級天塞鏡頭,鏡頭尺寸較大,做工極為精細。多葉片組成的光圈收縮后很圓,可保證更好的成像質量。
從以上所述的情況來看,德國高立茲和蔡司伊康相機公司在這兩款9×12cm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上的設計思想和理念完全不同,兩款干版相機從外觀到內在的結構特色鮮明,其主要不同之處在于:
①高立茲9×12cm干版單反相機體積較大,外觀為經(jīng)典的方箱造型;而米羅弗萊克斯9×12cm干版單反相機體積很小,折疊式的結構設計新款、別具一格,制作加工的精密度很高。兩款相機在外觀上的風格截然不同。
②高立茲9×12cm干版單反相機采用了先進的可旋轉機身后背的設計,而且后背框架和布簾快門同時可旋轉900,這在布簾式快門相機的設計中還極為少見,而且快門速度檔從B、T、1~1/300s,完整、齊全。鏡頭可以適當?shù)呐まD和俯仰,可進行近距和微距的拍攝,功能十分完善;而蔡司公司的米羅弗萊克斯干版單反相機的布簾快門速度最高可達1/500s、1/1OOOs、1/2000s,這樣的高速,在當時也是非常難得和少見的。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