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紅
一次,筆者在講授荀子《勸學》一課時,一個小組的學生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不清楚,“學不可以已”與下文關系不大;文章的邏輯不嚴密,句與句之間有斷裂、跳躍的感覺。
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紛紛談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認為“學不可以已”引出下文論述學習的重要性;有的學生認為“學不可以已”是全文觀點,之所以會有與下文關聯(lián)不大的感覺,可能是因為后人分段以及內(nèi)容有刪節(jié)所致,需要看原文。
于是,筆者當堂下發(fā)原文。學生快速閱讀后指出:“學不可以已”是揭示此文寫作背景,引出“學習要講究方法”的觀點。這個提法馬上被其他學生否定,大家探討后達成共識:“學不可以已”是全文的中心論點,理由是第一、第二段關乎“為什么要學習”,第三段關乎“怎么學”。
有學生繼續(xù)提問:觀點不是要明確清晰嗎?為什么不用“要不斷地學習”?大家探討后認為,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用“學不可以已”更有現(xiàn)實性和針對性,能起到糾正當時社會存在問題的作用,而“不斷地學習”感覺就像板著臉與人講道理,不能贏得當時讀者的認同。
還有學生提出,文章有些語句不好理解。比如第一段“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和“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表達的意思比較清楚,但中間的句子到底在講什么?
筆者提醒學生關注本文寫法上的特點,提出本文主要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個比喻句為例,引導學生著重探討“青”和“藍”、“冰”和“水”的關系,用還原本體的方法揭示句子的內(nèi)涵:人經(jīng)過學習之后,比沒有經(jīng)過學習的人更厲害,即學習能提升自己。學生按照還原法解讀第一段第三句,闡明學習可以使自身發(fā)生改變的道理。最后概括出第一段要點:闡述學習的重要性,即通過學習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學生嘗試還原第二段比喻句意思,“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先講道理,闡述個人的力量有限,借助學習之后就能取得顯著效果?!暗歉叨小薄岸娬哌h”;“順風而呼”“而聞者彰”……第二段用了多個不同的比喻,闡述學習的重要作用。
第三段全部都是比喻句,論述了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
深入解讀這些比喻說理的句子后,學生認為,用這些生活中鮮活的例子闡述抽象的道理,更容易讓人理解。而且,荀子運用比喻的方式也靈活多樣,這些比喻,層層推進,文章是具有邏輯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