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波
事件背景:
有媒體報道稱,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有網(wǎng)友曬出女兒7年前的課本,那時候還是“外婆”,并未做改動。
很多人不解,教材中為什么要把“外婆”改成“姥姥”呢?有網(wǎng)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針對這一問題的答復。上海教委認為,“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匯,而“外婆”屬于方言。
話題延伸:
1.從語義上分析,“外婆”可能比“姥姥”更能清晰地表達當事人的身份。因為中國人的稱呼不僅僅是稱呼,更是一種身份的確認,用稱呼來標示關系的遠近親疏。比如,內(nèi)親和外戚是不同的,內(nèi)是同姓,外是不同姓,內(nèi)是父族,外是母族?!巴馄拧钡摹巴狻保褪菧蚀_地表明了身份。
2.外婆并不是方言,而是普通話,解釋“姥姥”的時候就用到了“外婆”。因為在詞典中是不能用方言解釋方言的,除非方言已經(jīng)成為了通用語。
3.6月23日,上海市教委公布了關于上海小學語文教科書“外婆”改“姥姥”一事的處理意見。意見指出,上海市教委責成市教委教研室會同上海教育出版社迅速整改,向作者和社會各界致歉,并與作者溝通,將該文中“姥姥”一詞恢復為原文的“外婆”一詞。
相關評論:
1.在現(xiàn)代漢語的框架里面,也沒有必要把“外婆”和“姥姥”分個高低主次出來。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外祖母”是現(xiàn)代漢語的一個書面語詞匯,而“外婆”和“姥姥”都是其“方言版”,這樣可以避免不同方言區(qū)的人們?yōu)椤巴馄拧被颉袄牙选睜帄Z“正宗”地位而傷了和氣。文學作品是用“外婆”還是“姥姥”,應以尊重作者、尊重原作為原則?!謬鴱姟墩Z文課本用“姥姥”,“外婆”為啥不高興》
2.“其實這個問題,不是簡單的北方‘姥姥和南方‘外婆打架的問題,而是涉及到現(xiàn)代漢語融合、演化的問題,假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參照制定標準是南方某地語言,那么照這個說法,外婆是普通話,姥姥反而成了方言。所以說,這不是南北方語言上的打架問題,而是歷史遺留現(xiàn)象,是整個南北方語言體系的沖突。在這兩個語言體系里,‘婆和‘姥是非常鮮明而典型的分界。‘姥是北方對老年婦人的稱呼,而‘婆則是南方對老婦人的尊稱。要追溯的話,實際上,‘婆的歷史比‘姥還要出現(xiàn)得久遠,‘婆來源于中古漢語,而‘姥是北方語言經(jīng)過滿清等關外語言融合后的產(chǎn)物。所以,真要論起來,反而‘姥姥這個發(fā)音才是后來者?!薄贾莸胤轿幕难芯空吆屠闲屑也軙圆?/p>
3.錢穆說過,“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抱有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比魏我粐畤瘢粌H對本國歷史應有溫情與敬意,對語言習慣也該有溫情與敬意。但愿“外婆”改成“姥姥”一事經(jīng)過充分討論,能夠引起相關部門警醒,莫再鬧笑話,更不要再犯此類錯誤,以免貽笑大方?!跏ā丁巴馄拧备某伞袄牙选?,該如何體面收場?》
4.人處在一個情感社會,不可能像草木一樣無情??催^一個美國小視頻,是在法官判案現(xiàn)場,對于一個媽媽急著給車里的嬰兒買藥,而把孩子單獨放在車里五分鐘的情況,法官并沒有走法律路線,而是給了這個年輕媽媽一個充滿幽默的警告。這就是情感和規(guī)范的一種平衡。近期國內(nèi)鬧得沸沸揚揚的教材中“外婆”改成“姥姥”事件,我覺得也要找一種類似的平衡。人有感情,語言也有情感。——《情感與規(guī)范》
冷知識:
1.方言和普通話的關系,并非彼此對立,互相排斥。從歷史上看,漢語言一直是雙軌的,一面是民族共同語,一面是方言。二者并行不悖。
《論語》記載,孔子當時和弟子們講《詩》《書》用的就是雅言,執(zhí)行重要典禮、儀式的時候,也要用共同語——雅言。回到家中,則講當?shù)胤窖浴?/p>
也就是說,共同語在公共場合使用,方言在家人之間,或者村里鄉(xiāng)人的相聚場合使用,這就是中華文明自古以來雙軌并行的語言現(xiàn)象。
上古時代的漢民族共同語稱為“雅言”,漢代稱為“通語”,明清時代稱為“官話”,民國初年稱為“國語”,新中國以后叫“普通話”,名異實同,本質(zhì)都是民族共同語。
而且共同語的形成,正是不同方言區(qū)的人們?yōu)榱藴贤ǖ男枰粩嘞嗷ツ7?、遷就、調(diào)整、融合而逐漸產(chǎn)生的。從這個角度說,沒有方言,就沒有共同語。
2.方言為什么這么復雜?中國歷史上,人口不斷往東南遷徙,使得北方中原漢語和南方語言分別演化,改變了中國的語言分布格局。從公元4世紀開始,中原居民首先南遷江淮,進而進入長江三大湖流域,或再沿東南沿海和江西、湖南遠徙嶺南、福建、廣東、廣西。而中原居民的大量南遷,或是吸收當?shù)赝林恼Z言詞匯,或是當?shù)赝林鴮W習漢語融入漢人。各個民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方言。
這樣的移民“交流”歷史上不止一次,有的移民活動發(fā)生在漢代,有些是在晉代,有些是在宋代,比如宋室南遷杭州,于是方言的演變越發(fā)復雜。隨著南進的移民越走越遠,方言也越來越歧異,比如,后來移民到浙南的后代,他們的方言與祖先出發(fā)地已經(jīng)完全不一樣,甚至互相聽不懂了。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