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葛洲壩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成都,610091)
新建武漢至孝感城際鐵路是規(guī)劃的武漢城市圈鐵路網(wǎng)的主骨架之一,位于1+8武漢城市圈北部地區(qū)。線路自漢口站引出,經(jīng)后湖、天河機場至孝感市南區(qū)的閔集、王母湖、東城新區(qū),止于孝感東站。其中天河機場段由1#明洞、天河機場地下車站、2#明洞三個工程組成,均采用明挖施工。由于武孝城際鐵路下穿天河機場T3航站樓、交通中心,并與武漢地鐵2號線天河機場延長線并行,為確保基坑安全、加快施工進度,經(jīng)協(xié)調設計為一個大型共建深基坑。
天河機場共建基坑起止里程為DK21+084.65~DK21+687.65,長603m、寬87.6m、深19.7m。共建基坑支護開挖形式:上部為放坡開挖,高6.2m,坡腳設11m寬施工平臺,下部為排樁+一道邊桁架對頂支撐支護開挖,深13.5m。放坡開挖坡率1∶1,坡面掛鋼筋網(wǎng)片噴射混凝土防護。排樁+邊桁架對頂支撐支護開挖:支護樁、立柱樁均為鋼筋混凝土鉆孔灌注樁,支護樁直徑1.5m、樁長30m、間距1.7m,樁頂設1.5m×1.2m鋼筋混凝土冠梁;立柱樁直徑1.0m、樁長28.15m~38.15m、矩形布置間距不大于9.5m,立柱樁頂設0.55m×0.55mm格構柱,高15.5m;邊桁架對頂支撐采用C30鋼筋凝土,支撐距樁頂為0.5m,兩端支撐在冠梁上,中間支撐在格構柱上?;又ёo形式及支撐桁架平面布置見圖1、圖2。
圖1 天河機場共建基坑支護斷面
圖2 天河機場共建支撐桁架平面布置
(1)基坑排樁支護部分面積約50000m2,深13.5m,為大型深基坑,施工安全風險大;
(2)基坑支護開挖長603m、寬度87.6m,設計為9榀邊桁架對頂支撐,跨度大、支撐體系復雜;
(3)基坑周邊有T3航站樓、交通中心、地鐵2號線等工程同步施工,施工環(huán)境復雜;
(4)基坑在T3航站樓部位存在承壓水,水文地質條件復雜;
(5)基坑支護開挖完成后,方可進行T3航站樓、地鐵、城際鐵路共建部分主體工程施工,工期緊。
原地面~26.6m高程采用放坡開挖,開挖前將原地面整平至32.8m高程,并在基坑開挖邊線兩側各5m范圍外修建梯形排水溝,排水溝底寬1.0m、頂寬2.5m、高1.0m,采用10cm厚C20混凝土澆筑。放坡開挖土方按照“縱向分段、豎向分層、臺階法作業(yè)”的原則組織施工,利用反鏟、正鏟、運輸汽車等機械設備采用倒退方式分三層開挖,開挖高度分別為2m、2m、2.2m。每層開挖完畢后修整邊坡,采用4臺PS4J濕噴機初噴C20混凝土厚5cm,噴護作業(yè)分段、分片、自下而上進行,噴嘴與坡面之間的距離控制在0.6m~1.2m,噴射混凝土終凝2h后開始灑水養(yǎng)護。
放坡開挖完畢后,沿坡面搭設作業(yè)支架鋪設φ8鋼筋網(wǎng)片,間距15cm×15cm,鋼筋網(wǎng)片采用φ20土釘固定,土釘長2m,梅花形布置,間距4m×4m,最后復噴C20混凝土厚5cm。為保證邊坡防護質量,鋼筋網(wǎng)片及噴護混凝土在基坑頂往外擴展不小于1.0m。邊坡掛網(wǎng)噴護過程中需埋設φ50mmPVC泄水管,泄水管梅花形布置,間距4m×4m,在泄水管周圍采用土工布及碎石設置反濾層,確保排水暢通。
放坡開挖完畢后,在26.6m高程距坡腳1.0m外挖設矩形排水溝,排水溝截面尺寸0.7m×0.7m,采用磚砌體并進行砂漿抹面,最后對施工平臺采用C20混凝土硬化,厚15cm。
放坡開挖完畢后,在26.6m高程采用8臺SR-280旋挖鉆分區(qū)域同步施工基坑支護樁、立柱樁,每個區(qū)域內支護樁按照跳樁法施工,跳樁間隔不少于3根,施工時必須等到鉆孔灌注樁混凝土終凝后再進行相臨樁基成孔。
基坑立柱樁包括兩部分,即下部樁基礎及上部格構柱,格構柱在工廠加工、現(xiàn)場安裝。施工時,樁基成孔后最后一節(jié)鋼筋籠下放至距護筒頂3m時臨時固定,然后采用QUY50履帶吊吊起格構柱穿過鋼筋籠至錨固位置,定位后采用“#”型鋼筋將格構柱與鋼筋籠焊接牢固,拆除鋼筋籠臨時固定支撐,下放格構柱至設計標高并采用[10槽鋼焊接“#”架,將其固定在護筒兩側的方木上。由于混凝土桁架支撐高度1.0m,格構柱頂標高低于護筒頂面,因此在格構柱頂對角設兩根1.5m長φ48mm鋼管,以方便格構柱固定。立柱樁混凝土灌注完畢48h后采用黃沙回填格構柱段鉆孔。
冠梁、混凝土桁架支撐施工前,根據(jù)冠梁、支撐高度對支護樁范圍土方進行挖除降基。支護樁樁頭鑿除前,測量人員按照樁頂設計標高在圍護樁樁身上打點畫線,然后使用切割機沿樁身周圍切割成圈,采用風鎬鑿除樁頭。按照冠梁、桁架支撐位置澆筑10cm厚C15混凝土墊層,墊層混凝土終凝后鋪設油氈、綁扎鋼筋、安裝側模板、澆筑冠梁及桁架支撐混凝土。
冠梁施工時每隔2m預埋一塊10mm厚鋼板,鋼板尺寸10cm×10cm,以便固定防護欄桿。防護欄桿高1.5m,欄桿立柱、扶手采用φ48×3.5mm鋼管,欄桿立柱水平間距2.0m,欄片采用5cm×5cm角鋼焊接,豎向間距30cm。冠梁施工完成后,沿冠梁頂采用普通燒結磚砌筑20cm高攔水坎。
支護樁垂直支護范圍內土方掏挖遵循“豎向分層、水平分段、對稱、平衡、快速開挖、快速支撐、開槽支撐、先撐后挖、嚴禁超挖”的原則,掏挖時可先中間后兩側,利用兩側預留土的反壓作用減少支護樁的懸臂時間和懸臂長度,充分利用“時空效應”,減小支護體系變形。
施工時,基坑兩側26.6m高程10m寬施工平臺是基坑施工的主要縱向通道,支護樁垂直支護范圍內土方掏挖施工分三個工作面,即在基坑縱向兩端按10%坡度拉槽至基底,作為第一、第三工作面施工道路,在第5、6榀桁架間布置“S”形道路作為第二工作面施工道路,進入基坑道路兩側開挖坡度不大于1∶3,坡面壓蓋雨布防護。進入基坑道路形成后,先開始挖取周邊土方,最后形成全斷面開挖,注意基坑底部預留20cm~30cm高人工清理、整平。
樁間掛網(wǎng)噴射混凝土防護伴隨著整個基坑掏挖過中,要隨挖隨噴,每挖出1.5m高并有足夠的施工面后立即進行樁間噴護施工。噴射混凝土施工時先將低洼處大致噴平,然后自下而上分層、往復噴射,噴射速度要適宜,控制好風壓。
3.5.1 基坑截排水
在基坑底部設置臨時截水溝、集水坑,集水坑設在主體結構間,每100m布置1個,共布置12個,尺寸為1.0m×1.0m×2.0m。在26.6m高程兩側施工平臺各布設2個集水坑,共計4個,尺寸為4.0m×4.0m×2.0m。
在基底每個集水坑內安裝2臺ISG65-160(I)A(H=32m,Q=50m3/h,7.5kW)水泵,及時將積水抽排至26.6m高程施工平臺上的集水坑;在26.6m高程施工平臺每個集水坑內安裝2臺ISG150-315A(H=28m,Q=187m3/h,22kW)水泵,及時將積水抽排至32.8m高程基坑頂排水溝,最后排至外圍排水管網(wǎng)。每個集水坑內安裝兩臺水泵遵循“一用一備”原則。
3.5.2 基坑降水
基坑T3航站樓范圍基底以下中砂、粉細砂層含有承壓水,需采取降水措施防止基坑發(fā)生流沙、管涌等問題,具體方法是在基坑底布設44口減壓井,減壓井直徑φ600mm,深度20m,間距18m,單井涌水量約為1200m3/d~1500m3/d。減壓井施工工序為:準備工作→鉆機進場→定位安裝→開孔→下護口管→鉆進→終孔后沖孔換漿→下井管→稀釋泥漿→填礫→止水封孔→洗井→安裝排水管路及電纜電路→安裝水泵試抽→試驗→正式抽水→記錄。減壓井的排水管路獨立于基坑截、排水系統(tǒng)。
基坑監(jiān)測的目的:一是將監(jiān)測數(shù)據(jù)與預測值相比較以判斷前一步施工工藝和施工參數(shù)是否符合預期要求,以確定和優(yōu)化下一步的施工參數(shù),做到信息化施工;二是將現(xiàn)場監(jiān)測結果反饋設計單位,使設計能根據(jù)現(xiàn)場工況發(fā)展,及時對開挖方案進行調整,優(yōu)化設計,使支護結構的設計既安全可靠又經(jīng)濟合理,達到信息化施工;三是保證基坑圍護結構及周邊建(構)筑物的穩(wěn)定安全。
3.6.1 基坑監(jiān)測項目
基坑監(jiān)測主要項目包括:支護樁頂水平位移、支護樁鋼筋應力、支護樁變形、支撐軸力、地下水位、水土壓力、地表裂縫及地表沉降觀測。
3.6.2 基坑監(jiān)測方法
(1)支護樁頂水平位移:觀測點設在支護樁頂部,每隔20m設置一個;采用全站儀及配套棱鏡組等進行觀測;觀測頻率為基坑開挖及主體施工過程中每2d 1次,雨天每天2次;
(2)支護樁變形:觀測點設在支護樁上,每隔40m在支護樁內埋設測斜管;采用SINCO DIGITILT型鉆孔傾斜儀配合專用測斜套管進行觀測;施工時將測斜管固定在鋼筋籠上,隨鋼筋籠一同下放至孔內,做好孔口保護措施;觀測頻率為基坑開挖及主體施工過程中每2d 1次,雨天每天2次;
(3)支護樁鋼筋應力:觀測點設在對應支撐內側、對應支護樁懸臂段二分之一處,共埋設鋼筋應力計6點,通過埋設的鋼筋應力計進行監(jiān)測;施工時將鋼筋應力計對焊在鋼筋的翼緣外側,同時做好測量線路引出及測試匣保護措施,支護樁灌注完畢后檢查應力計電路電阻值和絕緣情況;觀測頻率為基坑開挖階段達到每次開挖面后觀測1次,主體施工期間每2周1次;
(4)支撐軸力:觀測點設在支撐距加載端3m~4m處,鋼筋計焊接在橫撐頂面上,直撐設5點、斜撐設3點,通過TC-21K手持式應變儀進行觀測;觀測頻率為每2d 1次,均在夜間進行;
(5)地下水位:觀測點設在基坑兩側,埋設水位管、水位計,間距40m,通過監(jiān)測水位計進行觀測;觀測頻率為基坑開挖階段每3d 1次,主體施工期間每天1次;
(6)水土壓力:觀測點設在支護樁外側,在對應鋼筋應力計位置埋設鋼弦式水土壓計6點,通過壓力計觀測水土壓力;施工時將土壓力盒布置在預觀測樁的鋼筋外側,隨鋼筋插入樁體;觀測頻率為基坑開挖階段每3d 1次,主體施工期間每天1次;
(7)地表沉降:觀測點設在基坑外以25m間距布置13組,每組4只,每組測點距基坑邊的距離分別為1m、5m、10m、15m,采用水準儀觀測;觀測頻率為基坑開挖及主體施工過程中每2d 1次,雨天每天2次;
(8)地表裂縫:采用目測和觀測儀兩種方法進行測試,裂縫總體分布可采用目測法,測試單個或典型裂縫采用裂縫觀測儀進行測試;觀測頻率為每天1次。
主體結構施工完畢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后進行基坑回填,基坑回填至結構頂面后即可進行支撐體系拆除。支撐體系拆除前,采用I40a工字鋼和20mm厚鋼板在桁架支撐上搭設操作平臺,采用2臺小型挖機配合破碎錘鑿除支撐;支撐拆除時由第一榀桁架支撐開始邊倒退邊鑿除,每榀桁架由中間向兩端進行。
該基坑面積大、開挖深、支撐體系復雜、周邊施工條件差,但由于基坑支護方案設計合理,施工方案考慮因素充分、操作性強、措施得當,確保了基坑安全、節(jié)約了工期,使其成為大型深基坑設計、施工的成功實例,為后續(xù)同類工程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