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岑
1 賣面茶
從宋元時就有了面茶,面茶是用糜子磨成粉為原料,用鍋熬制而成。面茶是咸口,要加鹽。小販每天早上一出攤,香噴噴的面茶飄香,引來大批顧客,根據(jù)顧客口味還可以加上芝麻鹽等。這種小食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還存在,這些年隨著食品種類的豐富,這一行業(yè)已經(jīng)消失。
2 賣茶湯
茶湯是天津傳統(tǒng)路邊小吃。沖茶湯的師傅先把秫米面和桂花、青絲、玫瑰、青果、小料攪拌均勻,一手托碗,一手掀起二十多公斤重的龍嘴大銅壺,快速將一股沸水直沖碗內(nèi),拉出一條一丈來長的水流,頓時香氣四溢,水滿茶湯熟。
3 賣元宵做元宵是先把各種餡做好切成小塊,然后用一大笸籮將江米面放入,將小塊兒餡沾濕,在笸籮里滾動,達到個頭兒的要求為止。過去賣元宵和現(xiàn)在不同,多為小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趕上集市貿(mào)易,小販將挑子放在人群集中之處,買元宵的人很多,即可以暢銷了。
4 賣老豆腐
天津人早點愛吃大餅果子、煎餅果子、鍋巴菜、豆?jié){、老豆腐。老豆腐正名為豆腐腦,當時賣豆腐腦的多是走街串巷的小販,挑子很講究,也很實用。用什么調(diào)料都由顧客決定,當場即可圍在攤位周邊用餐。趕上家里吃早點的人多,顧客也可用小盆買回家里吃。
5 賣炸豆腐
炸豆腐是天津的一大特色。炸豆腐有兩種,一種是普通豆腐干,炸出后外焦里嫩,拌上麻醬和蒜水,后來又加上辣椒糊(含鹽)。還有一種是炸臭豆腐干,聞著臭吃著香,出鍋后,塊塊金黃,咬一口露出乳白色,再拌上辣椒糊,仔細品味,香、脆、成、辣、臭五味俱全。
6 賣塊豆腐
天津豆腐房制售塊豆腐。做塊豆腐,是把經(jīng)鹵水點過、蛋白質(zhì)趨向凝固的豆?jié){,舀入已鋪好方布的木方盤內(nèi),再鋪一層方布,蓋上另一塊木板,最上面放幾塊重物,使豆?jié){半脫水,而凝結(jié)成略厚的豆腐片。最后,取下木框,用木尺按要求打成格,即成塊豆腐。
7 臭豆腐、辣豆腐
腐乳分為“紅方”,即醬豆腐,“青方”即味感令人生厭,吃時頗具食香的臭豆腐。臭豆腐是把豆腐切成小塊,經(jīng)發(fā)酵腌制七十天后而成。晚清時曾進入大內(nèi)御膳房,名“御青方”。辣豆腐并非以辣為原料制造的豆腐,添加上辣糊即謂辣豆腐。
8 賣豆腐絲
做豆腐絲與做豆腐原料工序相同,但豆腐絲要一層布一層布地壓榨,在中國烹飪學(xué)上稱它是“半脫水大豆食品”。半成品要經(jīng)過桂皮、花椒、大茴、丁香五種香料鹵煮,最后用刀切成細絲,綁成“把”出售。所以賣豆腐絲兒的也吆喝:“五香豆腐絲呀!”
9 賣炸糕
天津炸糕有兩種,一種是江米面內(nèi)裝豆餡,另一種是白面加一些黏面內(nèi)裝豆餡,但大眾愛吃的還是江米面那一種。賣炸糕的商販很多,但最出名還數(shù)后來的“耳朵眼炸糕”,已成為天津品牌,而且成為全國馳名的品牌小吃。
10 鍋巴菜
要說鍋巴菜,應(yīng)屬西北城角大福來的好?!按蟾怼钡妹麡O富傳奇色彩。據(jù)說是乾隆微服私訪路經(jīng)張記煎餅鋪偶然吃過,直覺好吃,特賞店家二百銀兩。從此,“大福來”成了店鋪字號,名聲傳遍津門,生意興隆。煎餅鋪也改成了鍋巴菜鋪,至今成為津門“老字號”。
11 煎餅果子
熱火鐺上,綠豆面先攤出尺余大小面餅,再打上一兩個雞蛋,裹上酥脆油條(或果篦),本已經(jīng)很是香醇了,還要撒上蔥花、面醬腐乳、辣椒油加以渲染,就越發(fā)撲鼻,混合著香、咸、辣,咬上一口綿中帶脆,有滋有味。前不久,“煎餅果子”也成為天津非遺食品。
12 賣包子的
天津“狗不理包子”聞名中外。1858年前后,一個名叫“狗子”的人開起了包子鋪。他做出的包子口感柔軟、皮薄餡大,形色香味獨具特色。因生意興旺,“狗子”忙得顧不上與顧客交談,久而久之在老百姓口中傳開,賣包子的狗子不愛理人。狗子的店鋪也由“德聚號”改為“狗不理”。
13 賣秫米粥的
秫米粥,即高梁米放小棗同煮,煮熟后加桂花汁,盛時再加白糖。靜??h獨流鎮(zhèn)的段寶林三兄弟在天津賣秫米粥,賺了錢在南市東興街開了間飯鋪。段氏兄弟又添了鍋巴菜、素包等,買賣越做越大,在舊法租界開了分號,不但生意興隆,還創(chuàng)出有字號的牌匾“萬順成”。
14 賣油炸卷圈
卷圈原料是由濃豆?jié){中提練出來的豆皮,內(nèi)裝之餡則由豆芽菜、粉皮、醬豆腐、蔥花及五香配料配制而成。將豆皮鋪在案板上攤平,配好菜餡平分攤在上面,然后卷成卷。將兩頭裸露的菜餡,用白面糊或綠豆面糊封住。放入油鍋炸上片刻,焦黃噴線香的卷圈便做成了。
15 貼餑餑熬小魚
制作時必須用柴灶、鐵鍋。選取鮮活的小雜魚,蘸面粉炸至金黃色,碼在鍋底,加料汁沒過小魚。再用新磨的玉米面摻黃豆面加水和勻,雙手拍成長圓形的餅子貼在四周。蓋上鍋蓋,先用大火燒開湯汁,然后文火慢燒,使魚入味,餑餑結(jié)嘎,揭鍋,頓時熱氣蒸騰,香味四溢。
16 賣熱爆肚兒
肚兒,就是羊的胃。把肚兒用沸水焯一下,再把生肚兒切成條兒。賣爆肚兒的,要備一個沸水鍋,有人買時,把切好的肚兒往里一扔,馬上用笊籬撈出。澆上芝麻醬、醬油、蔥花、香菜、辣油等小料。吃時可就芝麻燒餅,越嚼越香。有的小酒館也預(yù)備爆肚兒,當酒菜賣。
17 賣炸鐵雀兒
老天津衛(wèi)人把麻雀稱為“鐵雀兒”。烹飪鐵雀兒,得說聚合成“醬鐵雀兒”。20世紀50年代初期,紅橋區(qū)劉象父子倆專門賣油炸食品,賣得最好的就是“醬鐵雀兒”。劉大爺說制作醬鐵雀兒必須是山鐵雀兒,因為它以活食為主?,F(xiàn)在為了保護野生動物,早已沒有了。
18 賣肥鹵雞
肥鹵雞的制作方法,各家秘不外傳,其中天津人最愛吃的一家姓李。“燒雞李”每做一批雞,下一批作料,絕不偷工減料,日久天長,燒雞李的老湯味道越來越濃。當有同行問時,他總是告訴你哪里貨源好,還可以告訴你如何掌握火候,但是他家的老湯絕不會施舍你一碗。
19 賣熱芽烏豆
烏豆即生蠶豆。小販把生蠶豆的腦瓜橫切一個小口,用水泡到發(fā)芽為佳,然后用桂皮、大料等香料加鹽煮到面而不爛即可出售。蠶豆煮熟后并非黑色,為什么稱為烏豆呢?是因為蠶豆亦稱倭豆,系轉(zhuǎn)音而來。烏豆很受百姓歡迎,又軟又香,既可當早點,又可當下酒菜。
20 賣切糕
賣切糕的小販大多身著中式小褂或娃娃領(lǐng)坎肩,腰扎一條小圍裙。明清時的切糕都是黃黏米小棗糕,中含蕓豆,必蘸糖食之。晚清時始有米面之分,并夾以豆沙餡,同時出現(xiàn)了江米切糕。江米切糕有的無棗無餡,蘸糖吃,有的里夾紅果京糕豆餡,還有用瓦盆扣著蒸成,多稱盆糕。
21 制作糕干
糕干產(chǎn)自天津武清楊村鎮(zhèn),所以也叫楊村糕干。據(jù)歷史記載,這種糕干是明代漕運的產(chǎn)物,商民往來大運河,浙江余姚的杜姓兄弟落戶楊村,結(jié)合南方人的口味飲食習(xí)慣,用白米面加白糖輔料蒸成糕干。楊村糕干選料精良,工藝講究,易于消化,健脾胃,松軟可口。
22 賣糕干
舊時,賣糕干的小販有兩種:一種是挎著提盒賣,一種是用頭頂著一個木托盤,上面將糕干擺放整齊,蒙上白布,街頭叫賣。舊時天津南市劇場周圍,每逢散場時,已是晚上10點了,觀眾便買幾塊路上吃或回家吃。這是天津北辰區(qū)當年手藝人創(chuàng)造的名牌食品。
23 賣羊雜碎
一只羊下刀之后,經(jīng)過刀剔除羊肉,剩下的可以說都是雜碎。干這一行的都是天津回民,用老湯所煮羊雜碎,煮成后分成幾部分,羊頭肉、心肝肚等雜碎還另有羊蹄。雖然都是雜碎,價格卻不一樣,如羊肚、羊肝、頭肉比較貴。
24 賣燒餅
這種半發(fā)面燒餅,做法是把面攤開,抹上芝麻醬、撒上花椒鹽兒卷好了,再揪成劑子,用手摁成圓餅,這時再用搟面杖在面案上敲出響亮的花點兒,為的是告訴過路的買主:燒餅就要上鐺了。之后再刷上醬色,蘸上芝麻放在鐺上烙一下,烘烤至熟,當場可以賣。
25 餛飩擔(亦稱駱駝?chuàng)?/p>
20世紀初期,餛飩擔滿街都是。餛飩擔用竹竿組成,前面放有煤爐和鍋,后面成“器”字形,小抽屜中放面皮兒、鮮肉餡和包好的餛飩,中間空格中放瓷碗和調(diào)味品,中間空檔最高處與人肩膀齊高處有一橫竿,賣餛飩?cè)擞眉缫豢?,如同挑擔行走,十分方便?/p>
26 賣茶葉蛋
茶雞蛋皆為鹵煮,即把雞蛋煮熟后,立刻放入冷水中,再撈出磕碎蛋皮,放入桂皮、醬油鹵汁中煮進滋味,然后出售,故名“五香茶雞蛋”。很多茶雞蛋,雖有“茶”名,但已不加茶葉,“茶”似乎只形容雞蛋皮的顏色了。茶雞蛋以吃熱的為味美。
27 賣烤山芋
天津人最愛吃烤山芋。在天津賣烤山芋的大多為周邊農(nóng)村人,他們找個大汽油空筒,內(nèi)膛糊上黃膠泥,制成爐子,上面留個小爐口,用鉛絲彎成勾,勾上山芋,掛在爐口上烤??臼旌螅ぷ冘?,內(nèi)心由白變成金黃色,又香又糯,揭開皮咬一口,甜滋滋、香噴噴,滋味妙不可言。
28 賣熟梨糕賣熟梨糕的,用木制小籠屜,小屜用鐵皮打眼。將小屜放在開水鍋上,把蒸熟的大米粉放入屜內(nèi),一屜可蒸糕一塊。蒸糕內(nèi)放各種餡,豆沙、紅果、棗泥等。無須吆喝,隱在木屜頂部的氣孔,當?shù)族佭_到攝氏百度以上時,熱氣一頂,便發(fā)出汽笛聲。人們聽到聲音,就出來買兩塊。
29 糖炒栗子
每當秋季來臨,天津街頭都會出現(xiàn)一些炒栗子的攤販。、]口支起一口大鐵鍋,爐邊豎起鐵皮卷的圓圓的煙筒。特別是當華燈初上時,每口大鍋都生火炒栗,爐火熊熊燃燒,糖沙嘩嘩作響,栗爆噼里啪啦!微風(fēng)吹來,滿街飄香,這成為老天津衛(wèi)一道熱鬧的時令風(fēng)景線。
30 賣豌豆糕
豌豆蒸或煮熟很沙,可搓成泥,就是豌豆糕,是兒童常吃的小食品。扣豌豆糕要有木模子。模子刻在一塊長條木板上,一塊木板往往刻四五個模子,圖案有方有圓,花紋有花果魚烏等。制豌豆糕時,先在模子內(nèi)撒上白糖,然后把豌豆泥抹進、按平即可。
31 碼頭小攤
京杭大運河為歷代槽運的要道,為了南來北往的人的需要,一些小販就把食品帶至運河岸邊售賣。食品種類繁多,諸如面茶、豆?jié){、粟米粥、貼餑悖熬小魚、包子、饅頭以及汽水、酸梅湯、大碗茶等。這種現(xiàn)象很普遍。碼頭小攤顧客多為船工、農(nóng)民、工人、平民百姓。
32 醬園
舊時天津醬園很多,因為不論開飯館或家庭過日子,餐桌上必不可少“醬”。專門以醬制品為主要經(jīng)營商品的醬園便應(yīng)運而生。醬園自制各種品味的醬菜,像辣蘿卜條、酸黃瓜、地葫蘆、雪里紅、醬豆腐、臭豆腐、冬菜等,北方夏天干熱,一碟可口的醬菜能讓“苦夏”者胃口頓開。
33 茶館
凡是茶館都講茶文化,室內(nèi)裝飾典雅,掛上名人字畫賞心悅目。最常見的書法內(nèi)容為“香飄十里外,味釅一杯中”“一碗清茶聚知音,半生知己有幾人”。入茶館多為經(jīng)濟條件好的茶客,而普通大眾,渴了就在馬路邊上喝兩碗大碗茶,既省錢又解渴。
34 雨來散茶館
“雨來散”,其實就是路邊露天的野茶攤。夏日炎炎、暑熱難耐,大道旁,柳蔭下,一張小桌、數(shù)條長凳,支一塊白布遮陽,可口的大碗茶不涼不熱,雖是普通茶末兒,但茉莉花香一樣泌人心腑。
35 賣大碗兒茶
賣茶的一般為中年人或婦人,在街邊樓下擺個茶攤兒,賺份菜錢。一張小桌子,幾個板凳,數(shù)只粗瓷大碗,一把紅泥大壺,外面包上棉布套,以便保暖。壺里的茶大都是廉價茶或茶梗、茶葉末兒之類。在天津,大碗兒茶又消暑又解渴,可以說是與百姓生活關(guān)系密切的。
36 賣糖堆兒
天津人叫它糖堆兒,其實就是冰糖葫蘆。小孩兒喜歡山藥、蘋果、橘子等鮮果制作的糖堆兒。還有更精致的,就是山里紅中腰用刀割一個口,掏出核兒,然后填上豆餡兒。數(shù)九寒冬里,糖堆兒經(jīng)風(fēng)一吹,晶瑩發(fā)亮,咬一下,咯吱作響,那透人肺腑的酸酣味別提有多好吃呢。
37 賣大掛紅果
紅果,也叫山楂、山里紅。天津地區(qū)以薊縣邦均一帶產(chǎn)量大、質(zhì)量優(yōu)。從中秋起,紅果即大量上市,由于味美價廉,過去擺小糖攤的都賣大紅果。走街串巷的,則把紅果用細線穿起來論串賣,一串也就是一掛,周長有一米,小孩兒買了先掛在脖子上玩,玩膩了才吃。
38 吹糖人、做棉花糖
吹糖人的糖稀是以麥芽和黏米熬成的,師傅用一個小竹筒挑一圈糖稀,可以吹出蘋果、西瓜、桃子、葫蘆、小烏等,有的用模子扣上再吹,吹出各種樣子再加顏色。棉花糖深受孩子們的歡迎。小販特制一個鐵筒,靠旋轉(zhuǎn)將糖熔化,化成棉花狀,然后用一木棍插上。
39 賣爆米花
孩子們喜歡爆米花,不僅垂涎它的香甜,更享受制作過程:火紅爐火,滾動的爐膛,小販一手拉風(fēng)箱,一手滾動爐子。孩子們圍觀,當最后“嘭”的一聲爆響時,孩子們用手堵上耳朵,就像過年的炮聲,過后孩子們拍手稱快,隨著一陣白煙,整個巷子四溢飄香。
40 賣藥糖
藥糖是舊時京津地區(qū)流行的一種風(fēng)味小吃。所謂的藥糖其實就是在熬到一定程度的砂糖里邊加入不同種類的藥材的碎末兒,待糖漿熬好后,將其倒在石板上晾涼,再用刀切成小方塊兒,包在花花綠綠色彩鮮艷的玻璃紙里。在舊時天津,賣藥糖的小販生意十分紅火。
41 賣崩豆
崩豆是天津方言詞,北京叫鐵蠶豆。賣甜成崩豆的,圍著大白圍裙,前胸縫滿口袋,裝著各種各味兒的崩豆或錢幣。崩豆的原料是蠶豆,“蠶”不是形容果實,而是形容結(jié)豆的豆莢。蠶豆原產(chǎn)非洲和亞洲中部,西漢時傳入中國,也叫羅漢豆。
42 賣糖豆
糖豆包括各種糖塊,還有花生、白瓜子兒、黑瓜子兒、葵花子兒、蘭花豆等。賣糖豆的挑著擔子,放一木盤,用玻璃分格罩上,上面有蓋,各種糖塊分放在玻璃格中。這一行當比起走街串巷用“捅彩”“轉(zhuǎn)彩”“用廢鐵廢瓶子換糖”的小販規(guī)矩多了,但這些行業(yè)都已經(jīng)消失了。
43 煮熟秋梨
鴨梨果肉細嫩多汁,秋熱后生食甚甜美。入冬后,吃梨多感生冷,傳統(tǒng)醫(yī)學(xué)又以煮熟梨有清脆抑火之功效,所以,天津小販,尤其糖攤,多兼賣煮熟的梨。熟梨多煮酸梨,天津則在冬季煮鴨梨,受買主歡迎。因冬季天寒,熟梨既甜又熱,風(fēng)味獨特。
44 賣刨冰
創(chuàng)冰用的是人造冰,制成書本大小的冰磚,放在手搖創(chuàng)冰機上,用手搖,冰在有帶刀片的漏眼鐵板上一轉(zhuǎn),如創(chuàng)刀創(chuàng)一樣,冰屑就刷刷地落在下面的盤子里,形成小山形狀。然后將提前配制好的液體汁,有山楂的、菠蘿的、小豆的、酸梅的……往創(chuàng)冰上澆一勺,一毛錢一盤。
45 賣西瓜
西瓜的品種很多,瓜熟季節(jié)農(nóng)民或小販挑擔或擺攤吆喝著:“快買大西瓜來!”擺攤的賣瓜人手持一把長形切刀,一把扇子,趕蒼蠅,即開賣,可論斤賣也可論個兒賣,還可切成塊另賣。還有一種淳樸的風(fēng)氣,如果路人路過瓜地,渴了,看瓜人熱情地請路人吃西瓜不收分文。
46 賣香瓜
舊時京津兩地管甜瓜叫香瓜。每到初秋,甜瓜成熟,老鄉(xiāng)挑著瓜進城,在行人多處選一樓底下乘涼的地方,撂下挑子,手持破舊扇子,一面乘涼一面吆喝。賣香瓜論個兒不論斤,主顧挑好了以后,小販先用水洗凈,然后用磨薄了的制錢當?shù)秳濋_看瓤兒,生了管換。
47 賣柿子
秋末冬初,正是柿子上市時分。生柿子有澀味不好吃,只能經(jīng)過農(nóng)家漤后才能吃。漤的意思是生柿子在熱水里或石灰水里泡幾天,除去澀味。柿子除鮮吃還可以脫水后做成柿餅,到了春節(jié)柿餅頗受歡迎。農(nóng)民很聰明,一時賣不出去冬天放成凍柿子,吃起來又涼又甜。
48 賣砂鍋
自古至今鍋的種類很多,但年代最久的乃屬砂鍋。老天津衛(wèi)經(jīng)常有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賣砂鍋的小販。砂鍋的種類很多,最大的用途就是做飯。砂鍋還有一種用途——熬藥。天津衛(wèi)稱之“藥罐子”。砂鍋熬出的中藥不變質(zhì),沒有副作用。老百姓還迷信,吃完的藥碴倒在馬路上讓路人腳踩,傳說這樣做可得華佗的仙氣。
49 賣甜棒
甜棒,就是甘蔗。過去天津老城西北角的人常說:“七月十五,過河買甘蔗。”這種“甘蔗”就是指的甜棒。當年,過農(nóng)歷七月十五以后,很多城里人過南運河,到趙家場一帶去買“甘蔗”。平日,則有農(nóng)民或小販將甜棒運到城內(nèi),走街串巷,選好地點出售。
50 賣冰核兒
天津人在暑熱季節(jié),降溫用天然冰是一途。天然冰也不一樣,有河冰、坑冰之分。賣冰核兒的多是挎籃子的小孩,冰核兒是河冰的零頭剩角兒。小孩挎著籃子走街串巷,冰雖然用稻草窩著,可越走越化,那種晶瑩透亮的,就叫冰核兒。
51 賣魚
天津是水鄉(xiāng),有南運河、北運河、大清河、海河,還有團泊洼、賈口洼、衛(wèi)南洼,有水就有魚。天津人自古以來愛吃魚,因此賣魚的特別多。小販多為郊區(qū)農(nóng)民,除了種地并以捕魚賣魚賺點辛苦錢。大清早賣魚的特別多,魚又便宜又新鮮,不一會兒便全賣光了。
52 賣蘿卜青果
賣蘿卜,分擔挑賣與挎提盒賣兩種。為了賣蘿卜,小販往往把紫心蘿卜雕成菊花瓣擺著,下面插一根筷子,挺立在青蘿卜中非常好看。很多賣青蘿卜的,兼賣青果。青果,學(xué)名橄欖。青蘿卜前面,是一堆青果,還擺上幾只紅辣椒,有紅有綠,鮮明好看。
53 賣活螃蟹
天津人吃的河蟹,學(xué)名稱“中華絨螯蟹”。河蟹產(chǎn)籽于咸水,而成長于淡水。天津地近海,過去水田又多,所以“稻地螃蟹”很有名,其中以小站及勝芳所產(chǎn)尤佳。勝芳螃蟹個兒小體厚,肥美異常,買螃蟹的小販多用它作標榜。小販賣螃蟹,團臍比長臍貴。
54 賣野鴨
早年在天津,野鴨是“冬三珍”之一,有綠翅鴨、綠頭鴨、孤丁等。天津冬季銷售的野鴨,實指綠翅鴨。綠翅鴨個頭小,兩翅閃射著綠色光彩。天津菜特色不止是“河海兩鮮”,還講究應(yīng)時到節(jié)吃“時鮮”,如春吃“嫩拌香椿”,冬吃“鹵煮野鴨”便是。
55 賣雞鴨
多由天津四郊農(nóng)民將自家養(yǎng)的雞鴨,放在竹子編的大眼雞筐,用肩挑或用毛驢馱著進城。多數(shù)轉(zhuǎn)為批發(fā)給小販,小販再到菜市場零售。養(yǎng)雞、售雞、吃雞都有學(xué)問。按經(jīng)濟價值,雞可分為肉用、蛋用、藥用兼用觀賞、斗雞等七種類型;吃雞也有燒雞、扒雞、燉雞、雞雜等。
56 賣小雞
從前,賣小雞的擔著兩個稻草編的矮圓籠,一前一后走著吆喝。現(xiàn)在則把一個稻草圓籠馱在自行車后架上。圓籠里唧唧喳喳,擠滿了毛茸茸、渾圓的小雞。現(xiàn)在城市人買小雞,多是為了好玩,人們把它放入硬紙鞋盒里,每天喂點小米,剁點綠蘿卜纓子就能生長了。
57 貨郎擔
貨郎,主要就是指賣針頭線腦等家庭生活必需品。貨郎走街串巷不靠吆喝,而用撥浪鼓,婦女們聽到聲音紛紛出門購所需物品。貨郎不只是出售針頭線腦,凡是家庭婦女的日用品幾乎都有:胭脂花粉、襪子毛巾、零頭布料、木梳、鏡子、圍裙、頂針、鞋撥子等,應(yīng)有盡有。
58 賣日用百貨
挑擔賣日用雜貨的舊稱雜貨擔子。他們肩扛貨架走街串巷,吆喝叫賣。雜貨擔子一般出售輕型日用雜品,包括雞毛撣子、衣架勾、飯勺、葫蘆瓢、竹篦子等。小販流動性強,經(jīng)營靈活,所售物品價格便宜,又送貨上門,十分方便,很受家庭主婦們的歡迎。
59 賣攏梳蓖子
賣攏梳蓖子的,沒有天津當?shù)厝?。攏子原名稱梳子,跟現(xiàn)代差不多,只是齒少一些罷了。好攏子必須不斷齒,小販就標榜這一點。賣蓖子小販雖然走街串巷擺小攤但不吆喝,只是反復(fù)念叨“刮子刮子”。蓖子與攏子的功能不一樣,攏子梳頭,蓖子則刮頭皮去癢。
60 賣襪楦
以前的人穿布襪子,即把布裁成所需要的襪形大小,然后密納襪底,再縫綴在襪筒下??p制布襪成型,要有“模子”,這種“模子”就叫襪楦。襪楦是那個時代的產(chǎn)物。襪楦正式商店不賣,只有走街串巷的少數(shù)小販賣。后來隨著編織襪越來越多,這一行業(yè)就消失了。
61 賣針
賣針的很簡單,只需要在制針的廠家買幾百根針,帶一塊木板,裹上一個小藍布包就可以走街串巷了。找個人多之處,蹲下來,一面吆喝,一面介紹針納鞋底的針,宣傳鋼口如何好,一面亮出一塊木板把各種針啄在上面顯示針的鋒利,很受家庭婦女的歡迎。
62 梳頭油、粘刨花
那時沒有“發(fā)乳”或“摩絲”一類現(xiàn)代化妝品,老太太小媳婦梳頭時就抹油,顯得青絲烏黑光亮。至于粘刨花,很少有人知道是用什么原料制造的,其實就是榆木的刨花,婦女把它放在小盆里加水就能使用了,作用與梳頭油相同,不過價錢較便宜、黏性較大。
63 賣大掛洋線
中國很早就能紡紗了,無論結(jié)扎、捕魚,都離不開用紗捻成的線。貨郎鼓一響,婦女就圍觀買線。吆喊“大掛洋線”,是表明自己的線細密,貨真價實。婦女拆洗被褥、縫被子時,喜用較長而堅韌細密的棉線,這樣,“大掛洋線”就成了首選。
64 賣估衣
天津有條估衣街,一些人新衣服買不起就得買舊衣服,因此賣估衣這一行應(yīng)運而生。賣估衣的有兩種形式:一是通過商店賣,這種比較正規(guī);另一種就是當街設(shè)地攤,買賣雙方也可以砍價。
65 賣布
天津衛(wèi)賣布的除布店擺攤外,就是走街串巷的小販。這種小販賣的多為布頭,所以也稱他們?yōu)橘u布頭的,貨源均是布店出售后所剩下的布頭、處理品,也有印染廠織整匹布時為染色均勻做試驗的引首布頭,也有的賣正品布,價格雖貴,趕上喜歡的買主,送貨上門也受歡迎。
66 賣鵝翎扇
鵝翎扇是用鵝或鴨的翅膀及尾巴上長而堅挺的羽毛,編排和扎制在一起的扇子,也叫羽扇。民間以禽類的羽毛,以竹或木板固定釘緊,利用羽毛特有圖案制成圓形手搖扇,十分實用而且非常美觀。出售者每逢夏日就忙起來,用竹竿搭成架子,掛滿各色鵝翎扇,走街串巷。
67 賣帽子
當時賣帽子的有兩種方式,一是鞋帽店,例如著名的“同升和鞋帽莊”,而大部分是小販在集市貿(mào)易上擺攤賣。攤位賣的貨較便宜。帽子分大小號,備一木框鏡子,買者戴上對著鏡子一看,滿意便成交了。
68 賣雞毛撣子
雞毛撣子上面一半是用線扎緊雞毛,一圈圈捆在藤條上,然后再用濃膠封牢,下端為一根細藤條,便于手握住撣灰塵。做雞毛撣子的人,也需要技藝,好的雞毛撣子,一用就是十幾年,從不掉毛。買雞毛撣子有兩種方式,一是在商店購買,二是在走街串巷的小販手中購買。
69 賣花樣子
賣繡花鞋的花樣子有當?shù)厝?,但更多的是來自南方揚州一帶。街頭賣的花樣子多用白紙剪成,有“喜鵲登梅”“吉慶有余”“彩鳳雙飛”“金玉滿堂”“四季百花”“萬事如意”“福壽三多”等。這些花樣圖案飽滿,線條秀美,形象清秀,深受婦女的歡迎。
70 賣蓋簾板
蓋簾板是一年四季常用的器物,家家戶戶離不開它。包餃子時,就少不了蓋簾板。賣蓋簾板多是天津市附近農(nóng)村的。蓋簾板優(yōu)點明顯,秫秸表皮光滑緊密,又能適當吸水,所以不粘面皮,比木三層板的簸箕性能好多了。
71 賣草鞋
在舊時,老天津衛(wèi)每逢天快冷時,出現(xiàn)賣草鞋的,挑著擔子掛上幾十雙或上百雙走街串巷賣草鞋。賣草鞋的大多是農(nóng)村人,因為草鞋便宜,窮人為了省錢才買草鞋。草鞋原料取之于稻草,經(jīng)過加工梳理,先編成細草繩然后按大人孩子腳形編織成草鞋。
72 賣炕席
過去很多天津人住的是土房,睡的是土炕。土炕上面要鋪席。這種席就是炕席,用葦篾或高梁稈的皮劈成的篾手工編織而成。天津賣的炕席,指的是秫秸蔑編成的席。賣坑席的農(nóng)民,推著小車把炕席卷成圓筒拉到城市里,走街串巷出售。
73 賣麻桿
從前,做飯、取暖,最經(jīng)濟、用的最多的是點煤球爐子,點煤球爐子時要用木柴等引火物。引火物是木炭,比較便宜的是麻稈和葦子。麻稈與葦子比,同樣易燃但要耐燃一些。賣麻稈的小販多是農(nóng)民,有的拉車,有的挑著擔子,兩頭各有捆好的麻稈若干捆,沿街叫賣。
74 扇子店
扇子在歷史上應(yīng)用廣泛。舊時,賣扇子的商家很多。講究的有扇子專賣店和燈扇店,也有文房四寶南貨店代售,更有小攤小販賣質(zhì)量較差的便宜的扇子。如今,隨著空調(diào)、電扇的普及,扇子逐漸被人們冷落。
75 賣木炭
賣木炭的每逢冬季在京津兩地挑著兩個大眼的扁筐,一前一后,裝滿木炭,沿街搖著大鼓,一面吃喝著。木炭當時有兩種用途:一是火鍋,二是取暖。木炭在煤廠也賣,但大多數(shù)為走街串巷,送貨上門。
76 賣火柴的
20世紀40年代,天津大街小巷雜貨鋪開始賣火柴。當時在天津大街小巷特別是在集市上、碼頭邊、廟會中,總見到賣火柴的小男孩。小男孩用寬布帶子拴住一個木托盤,帶子套在脖子上,木托盤放在胸前,木盤上放了幾十盒火柴,在人群中叫賣:“賣洋火嘞!賣洋火嘞!”
77 賣灰紙、麻稈香
灰紙,是用撿來的廢紙鋪陳再生的粗紙。這種紙呈灰色,用作最低級的“手紙”。麻稈香,當然離不開麻稈,把它蘸上燒香用剩的香頭兒,加入稻殼,用水和成香面子泥。晾干后,論把兒出售。夏天夜晚使,屋里不開燈,敞開門,用麻稈香的煙熏跑蚊子。
78 打煤油
“打”就是“買”的意思。點煤油燈要用煤油,中國舊有桐油鋪,很多兼營賣煤油的生意。此外,便有許多小販,挑著煤油桶,帶著提子,走街串巷出賣煤油。因為送貨上門,售貨時間選在黃昏前,又是零售,很多家庭婦女就近在家門口提著煤油瓶子“打煤油”。
79 賣耳挖勺
賣耳挖勺的均為小生意,老天津衛(wèi)常??匆娨恍├项^兒手中抱小木板或小細柴禾把兒,上面插著一排排的挖耳勺,耳勺有長有短,多為竹子或木頭制成,也有用牛角制作的。還有用雞毛扎制圓球形的小絨毛球,耳朵癢了可以塞進耳朵眼轉(zhuǎn)一轉(zhuǎn)。
80 大老俄賣胰子
當年小白樓一帶,住著許多俄國人。一些人有生意頭腦,就到街頭擺攤賣毯子或賣胰子。胰子在天津話里即肥皂。他們一邊賣,一邊用中國話喊:“賣胰子,賣胰子?!?/p>
81 賣耗子藥
賣耗子藥的手持一面白旗,上寫著耗子藥或消滅老鼠等,周圍還畫上老鼠吃糧食、咬壞衣物等圖畫。一年四季,走街串巷,嘴里用低音喊著“耗子藥”,或再加一句“花錢不多、一死一窩”等。
82 賣蠟燭、蠟扦兒
舊時,賣蠟燭、蠟扦兒的,在老天津衛(wèi)很多。蠟燭用處很廣,如結(jié)婚、老人過壽用紅蠟燭,辦喪事則燃白蠟燭,還有更多的是用在廟宇供案上點燃蠟燭奉佛,家中佛龕或灶王爺也點燃蠟燭。蠟扦兒是插蠟燭的器物,多為錫制品,設(shè)計造型十分美觀。
83 收廢品
收廢品是一種職業(yè),一天到晚挨家挨戶轉(zhuǎn)悠是個苦差事,收來的廢品,進行分類、打捆、碼垛,都得下功夫,然后送到廢品公司,從回收總站掙個差價。也有聰明人,也收舊瓷器,專挑住戶有款的清代康熙、乾隆年代的青花或粉彩大瓶之類。
84 賣芭蘭花兒
傍晚,胡同口傳來一聲“芭蘭花兒戴呀”!女人們別管正在做飯,還是收拾屋子,紛紛出家門湊熱鬧看一眼。賣花人脖子上套一寬布帶,帶子兩端系著一個長方形的扁扁的木盤。雙手托著木盤,上面整齊擺放著一朵朵嫩白潔凈的芭蘭花、茉莉花和石榴花。
85 賣水缸
在20世紀,老天津衛(wèi)市民中家家戶戶都有水缸,賣水缸的就應(yīng)運而生了。賣缸的多為農(nóng)村人,一是在集市設(shè)攤賣,一是在郊區(qū)搭建一個大院落賣,甚至小的缸放上幾個推車賣。缸有大有小,有多種用途。
86 賣花盆兒
老天津衛(wèi)人都知道,過去家家戶戶都喜歡在院子里或窗臺、房頂上養(yǎng)點兒花花草草的,盆栽就成了天津人生活中的樂趣和點綴。賣花盆者多為農(nóng)村人,多為自己燒盆自己賣,有時花盆也隨鮮花一起賣。這種職業(yè)延續(xù)至今,只是隨著社會發(fā)展,品種和質(zhì)量都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