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衛(wèi)國
(山東省泰安市婦幼保健院 山東 泰安 271000)
小兒胃炎是臨床兒科診療中的常見疾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小兒胃炎患者發(fā)病的主要原因,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疼痛、惡心、食欲下降、貧血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兒健康生長和發(fā)育[1]。本文對60例小兒胃炎患者采用克拉霉素聯(lián)合替硝唑治療的效果進行了探討。
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診療的胃炎患兒120例,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60例。所有患兒均符合胃炎臨床診斷標準。其中,觀察組: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齡范圍在6個月~6歲之間,平均年齡(4.6±3.7)歲,病程4個月~3年,平均病程(3.4±0.5) 年;對照組: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6個月~6歲之間,平均年齡 (4.8±3.6) 歲,病程5個月~3年,平均病程(3.3±0.7)年,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患兒給予口服30mg/(kg·d)阿莫西林膠囊(山西云鵬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0762),同時口服20mg/(kg·d)甲硝唑片(亞寶藥業(yè)四川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0350)。觀察組患兒給予口服15mg/(kg·d)克拉霉素膠囊(上海旭東海普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449),同時口服20mg/(kg·d)替硝唑(湖北恒安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292)。兩組患兒均于每日早、晚餐后用藥,14d/療程。觀察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情況。
治療后,觀察記錄患兒治療期間臨床癥狀改善情況以及用藥后幽門螺桿菌的根除情況,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
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且血清Hp-IgG與14C尿素呼氣試驗結(jié)果顯示為陰性;顯效:臨床癥狀改善效果明顯,且血清Hp-IgG與14C尿素呼氣試驗結(jié)果顯示為陰性;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血清Hp-IgG與14C尿素呼氣試驗結(jié)果顯示為陽性??傆行?治愈率+顯效率。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 表示,采用χ2檢驗,數(shù)據(jù)比較以P<0.05為標準證明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兒臨床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分)
組別 腹脹 腹痛 噯氣 早飽對照組 2.61±0.94 2.08±0.52 0.96±0.38 2.31±0.58觀察組 1.12±0.48 1.82±0.63 0.49±0.19 1.59±0.48 t 10.935 2.465 8.569 7.408 P 0.000 0.000 0.000 0.000
對照組患兒不良反應(yīng)4例,觀察組1例,主要表現(xiàn)為納差、上腹部不適、惡心等臨床癥狀。所有患兒未給予特殊治療癥狀均自行好轉(zhuǎn)。兩組患兒發(fā)生不良反應(yīng)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小兒胃炎是一種常見多發(fā)病癥,幽門螺桿菌是其主要誘因,同時這一桿菌極易引發(fā)患兒出現(xiàn)消化性潰瘍等疾病。雖然患兒的胃壁自我保護機制較為健全,可有效抵抗外部的微生物,但幽門螺桿菌會直接穿透患兒的粘液層依附在胃上皮細胞表面,從而破壞上皮細胞[2]。目前臨床上對小兒胃炎患者主要采用克拉霉素、阿莫 西林、替硝唑等藥物進行治療。阿莫西林是一種青霉素類藥物,對患兒的細胞壁具有極強的穿透作用和殺菌作用。但長期服用會致使耐藥菌增多,臨床療效不佳。而甲硝唑的胃腸道不良反應(yīng)較大,且口腔異味較大,患兒往往無法忍受。克拉霉素是紅霉素的衍生物,服用后可有效抑制患兒體內(nèi)蛋白質(zhì)的合成。替硝唑是硝基咪唑類藥物,可有效抑制單胺氧化酶和清除患兒體內(nèi)的幽門螺桿菌[3]。本文研究結(jié)果表明,觀察組患兒的臨床療效以及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情況無明顯差異。由此可見,對小兒胃炎給予替硝唑聯(lián)合克拉霉素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