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明
1 1840年4月7日,馬相伯出生在江蘇丹陽北鄉(xiāng)馬家村。也是在這一天,英國議會投票通過了同意女王政府發(fā)動對中國的侵略戰(zhàn)爭決議。馬相伯的父親馬松巖行醫(yī)為業(yè),他和妻子沈氏都是虔誠的基督徒。馬相伯出生一個月后,就被抱到丹徒(即鎮(zhèn)江)教堂接受了洗禮,并取教名為若瑟。
2 馬相伯出生后,馬家舉家移居鎮(zhèn)江。不久,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1842年6月,英軍進犯吳淞口,侵占上海、寶山,又溯江而上進攻鎮(zhèn)江。城里市民紛紛逃難,馬松巖夫妻拖著兒女,逃回丹陽馬家村避難。兩歲的馬相伯剛到老家就染上了天花。
3 當時,得了天花只能聽天由命。馬松巖只好將兒子嚴密隔離,防止傳染。年長馬相伯五歲、教名為瑪爾大的姐姐患過天花,有免疫力,就細心照顧因瘙癢而煩燥不安的弟弟,替他剪短指甲,以免抓傷皮膚。馬相伯皮膚成批出現(xiàn)斑疹,半個月后才逐漸痊愈,還好他臉上遺留的疤痕不多。
4 戰(zhàn)后,馬松巖一家回到鎮(zhèn)江。馬松巖少年時,因體弱多病而學醫(yī),二十七歲身體康復后,就在鎮(zhèn)江行醫(yī)賣藥。他心地非常善良,對窮人常免費送診,遇有害瘡疥癰疽的,親手為病人洗滌、縛藥、包扎。童年馬相伯見了便惡心,馬松巖卻處之怡然。
5 馬相伯的母親沈氏識文斷字,能看《圣經》,而且是不裹腳的“天足”,平時常周濟親戚朋友,當有人無力還債時,她就將債券燒掉,以免成為他們日后的負擔。沈氏生下五個兒子,除老大、老三夭折,長大成人的有老二建勛、老四建常(相伯)、老五建忠和女兒瑪爾大。
6 馬相伯五歲入學,八歲時在家塾里正式讀書,讀天主教經典、儒家書籍。父親請來一位姓陶的先生講授四書五經。這位陶先生常常為了一個字旁征博引,一講就是一個時辰。他能把各家對這個字的解釋逐句背出來,甚至連那些經學家的名字都能背得一字不錯。
7 一次先生給他講一篇八股文時說:“這篇清順治的八股文,曾為嘉慶皇帝賞識,你要以此為楷模?!瘪R相伯忽然好奇地問:“皇帝也懂得八股文嗎?”教書先生氣得胡須直抖:“混賬!胡說?!睂λ褪且唤涑?。馬相伯莫明其妙:“我問得不對?還是不該問?”
8 馬相伯經常對新奇事物尋根究底。有一段時間,他對月亮產生了興趣。在田地里追月亮,拿竹竿挑月亮都沒結果后,他問長輩:“為什么有時只有半個月亮呢?另外半個呢?”遺憾的是,長輩們不是粗暴地呵斥,就是“瞎三話四”地回答“半個月亮被老虎吃掉了”。
9 出于對私塾生活的厭倦和對未知世界的好奇,1851年,十二歲的馬相伯瞞過父母,用私攢的幾塊錢做盤纏,乘坐內河小木船,獨自一人離開鎮(zhèn)江,顛簸航行十多天,到上海投奔嫁到董家渡附近上海沙船業(yè)巨頭朱家的姐姐。
10 到上海后,馬相伯進入圣依納爵公學(今徐匯中學)學習。不久,爆發(fā)了太平天國起義,馬松巖全家都搬到了上海。九歲的馬建忠也進了圣依納爵公學讀書。兄弟倆資質聰穎,深得校長晁德蒞的喜愛。
11 馬相伯具備一定的國學基礎,進入公學后更是博聞強記,進步神速。晁德蒞校長看到后,從馬相伯十四歲開始,就讓他在學校任助教的職務,本校各班的國文、經學都由他來教,使他從中得到了不少教訓和經驗?!敖倘缓笾А?,他覺得自己的學業(yè)比從前更有進步,更加切實了。
12 1862年,在依圣納爵公學修業(yè)十年的馬相伯,以中國古典文獻優(yōu)秀、拉丁文特優(yōu)成績,成為晁德蒞神父建立的耶穌會初學院第一屆修士。初學院專務神工,尤以看護傷病者為日常工作。這期間,馬相伯被派遣到蘇州、太倉等處救護難民。
13 由于勞累過度,他得了傷寒,病臥了六十多天,氣息奄奄。同伴們已做好準備,為初學院最早一批光榮獻身的修士祈禱、祝福。好在馬相伯行醫(yī)的父親馬松巖聞訊趕到,經過十余天的精心調養(yǎng)治療,才使馬相伯漸漸恢復。
14 初學院期滿后,馬相伯順利進入徐家匯神學院大修院學習,修習文學、哲學,兼修自然科學,特別是數(shù)學。馬相伯一度對數(shù)學研究發(fā)狂著迷。他將研究心得和新發(fā)現(xiàn)做成筆記,后匯編成一百二十卷的《數(shù)度大全》。
15 1870年,馬相伯以“特優(yōu)”成績通過十分嚴格的耶穌會士考試,獲得神學博士學位,完成了耶穌會最高層次的教育。1871年,徐州水災,馬相伯向長兄馬建勛要了兩千兩白銀救濟災民。
16 耶穌會知道后,說未經教會同意擅自使用銀兩,是犯了教規(guī),將馬相伯關在上海耶穌會內“省過”。在淮軍辦理糧臺的馬建勛,得知兄弟被禁后大怒,帶了兵卒沖入修道院:“我用自己的錢救中國災民與你們外國人有什么相干?”教士從沒見過這陣勢,嚇得只好放了馬相伯。
17 1872年,馬相伯回到了徐家匯,被任命為圣依納爵公學的校長,并兼任教務。他兢兢業(yè)業(yè)從事學校行政管理和教學安排。馬相伯師承晁德蒞的精神學脈,講授中國經、史、子、集諸文很深入。他親自送學生去應童子試,在他校長任內,學生考中秀才的有六十余人。
18 這引起耶穌會,特別是新來主教、會士們的不滿。他們怕馬相伯把學生變?yōu)楫惤掏剑?875年,調他去管理徐家匯天文臺??蓛赡昵皠?chuàng)辦的徐家匯天文臺,設施簡陋,無法進行研究。于是他專攻數(shù)學,花費一年心血盡全力譯著書籍百余卷,名為《數(shù)理大全》。
19 這時,馬建忠已因不滿教會對中國教士的歧視而憤然離開耶穌會,投奔了李鴻章。耶穌會對馬相伯也很不放心。1876年,把他調到南京任數(shù)理編撰。馬相伯筆耕不輟。他早已編譯完成的《度數(shù)大全》,因沒人能鑒別,所以教會中部分外籍教士不贊成印發(fā),譯稿逐漸蠹壞。
20 南京教會中生活方面條件也極差,憤懣的馬相伯還對那里糟糕的伙食非常不滿?!耙粋€齷齪的外國廚子任廚師,做的飯食簡直不能下口,很不衛(wèi)生?!彼械浇虝阉蛠砟暇┤螖?shù)理編撰,就是借口排擠他。“多譯多著何益?”馬相伯對種種不公平的待遇越想越氣。
21 馬相伯決定出會入世。1876年,馬相伯給與之嚴重對立的天主教會高若天會長呈上離會申請:“……我的健康不適合于傳教工作,會里還阻斷我與家人的交往,又使我晝夜不寧……事已至此,我不得不說和寫出如下的話,我再也不能用勸化世人的方式為我們的宗教服務了。”
22 馬相伯不辭而別,離開了教會。通過兄長的推薦,他來到了山東,任山東布政使余紫垣幕僚,深得余紫垣信任。余紫垣升任山東巡撫期間還曾委托馬相伯辦理布政使的日常工作。在這期間,他還親自做媒,介紹馬相伯和山東一位書香門弟女子王氏結了婚,還生了個兒子。
23 第二年,余紫垣委派馬相伯擔任山東濰縣機械局總辦。馬相伯想改機械局土法造子彈火藥為西法,然而成本也上升了。馬相伯上報戶部每斤火藥三錢五分,戶部不準。馬相伯寫信詢問其長兄的朋友戶部郎中楊谷山。
24 楊谷山回信說:“你把‘斤改成‘磅重新呈報?!币驗椤鞍酢弊智骞倮舨涣私?。再次上報果然批了下來。馬相伯哭笑不得:“每斤(十六兩)三錢五分嫌貴,每磅(十二兩)三錢五分倒批了,清政府的官吏糊涂到如此地步?!?/p>
25 兩年多以后,馬相伯交卸了山東濰縣機械局的差事,又奉李鴻章之命調查山東的礦務。馬相伯對李鴻章說,山東并無多少礦產,為什么不派他到山西去調查?李鴻章很無奈地告訴馬相伯,山西并非他的權力所及。于是,馬相伯只好花了半年左右時間,對山東的礦產作了調查。
26 1881年,馬相伯受命隨駐日公使黎庶昌東渡日本,出任使館參贊,后又改任駐神戶領事,結識了日本維新要人伊藤博文、大偎重信等人,還考察了日本民俗。大約半年后,因兄長馬建勛病危而回國到上海探視,并料理兄長去世的后事。
27 這期間,馬相伯拜謁了路過金陵的李鴻章。辦理洋務正缺人手的李中堂當即命馬相伯隨他前往天津。適逢高麗專使向李鴻章請派馬建忠去襄助辦理該國改革新政,李鴻章讓馬相伯代替前往。于是,馬相伯赴朝鮮擔任了國王的新政顧問。
28 當時,朝鮮國王的生父李罡應被尊作“大院君”,他利用國王年幼,專制國政達十年;而美貌的王妃閔氏則利用國人對大院君執(zhí)政時期腐敗鎖國政策的不滿,聲稱也要辦洋務新政,逐漸奪取了大院君的權力。懦弱的國王夾在閡妃和父親之間不知所措。
29 1881年末,馬相伯到達朝鮮。他曾努力幫助朝鮮政府辦理“新政”,甚至還主持訓練新軍。他呼吁朝鮮國王仿照日本的“明治維新”,進行內政改革。
30 閔妃和國王是當時朝鮮的“親華派”。馬相伯與國王夫婦的關系都很好,他曾建議閔妃送九歲的世子去西方留學,以成為未來能真正領導改革的國王。但此建議卻并未被國王夫婦采納。
31 當時的朝鮮政府暮氣已深。馬相伯雖拼命向國王和王妃條陳應興應革事宜,但他們始終口是心非地敷衍搪塞,同樣不予采納。同時朝鮮宮廷的政治斗爭卻日益白熱化,使馬相伯想幫助朝鮮振興的希望很快變成了失望。
32 1882年7月,親日的大院君發(fā)動政變,大殺閔妃一派官員并囚禁國王父子。清政府聞訊后迅速派提督吳長慶率軍進入朝鮮,搶在日軍干涉之前擒住大院君,并恢復了漢城的秩序。
33 而吳長慶部下的一名小參謀,當時才二十剛出頭的袁世凱,則在鎮(zhèn)壓漢城叛亂中顯示出才能,并官升五級。由于吳長慶與馬相伯的長兄馬建勛同為淮軍將領,交情甚厚,所以很器重馬相伯,親熱地直呼在兄弟中行二的馬相伯為“老二”,自己則以“大哥”自居。袁世凱看在眼里,便有心奉承馬相伯。
34 但馬相伯對袁世凱的態(tài)度卻是處處公事公辦,一點不循私情。袁世凱有些私欲難以通過馬相伯得以實現(xiàn),便懷恨在心。他在吳長慶面前詆毀馬相伯,說馬相伯經常狎妓飲酒,甚至把妓女帶回公署過夜。吳長慶為人很正派,平生最討厭這種事情。他對袁世凱所言將信將疑,所以決心將此事調查清楚。
35 一天清晨4點多鐘,馬相伯還在酣睡,吳長慶突然一個人跑到馬相伯的住處,直沖臥室。馬相伯被驚醒,見是吳長慶,忙起身接待。吳長慶卻命馬相伯帶他到辦事處中各房參觀一遍后,才匆匆離去,弄得馬相伯一頭霧水,后來才搞清楚事情的原委。
36 但馬相伯那時氣概方盛,并沒把袁世凱的小動作放在心里。到馬相伯要回國時,袁世凱又來求馬相伯替自己在李鴻章處說好話,保薦他擔任駐朝鮮的商務委員,馬相伯答應了。經他推薦,袁世凱果然如愿以償,從此更加官運亨通。
37 大院君政變平息后,朝鮮政壇更加險惡。馬相伯見在那里已無可作為,便回到國內。他面見李鴻章,報告了自己在朝鮮的經歷,表示不想再去那里履職了。接著他又向李鴻章獻計獻策,力圖挽救朝鮮。不想李鴻章嘆氣道:“大清國我都不保它有二十年壽命,何況高麗?”
38 從朝鮮回國后,馬相伯兄弟又卷入了“招商局事件”。“輪船招商局”是李鴻章創(chuàng)辦的近代化企業(yè),但這個官商合辦的“新式”企業(yè),其控制者以損公肥私為能事。成立十多年來,經營的擴展與虧損的增加成正比。每年要政府補貼白銀八十萬兩才能勉強維持生存。
39 1848年,李鴻章任命馬建忠為招商局會辦,主持全局業(yè)務,并派馬相伯前往國內主要分局檢查財務,意在對招商局進行整頓。馬相伯調查后寫了一篇《改革招商局建議》給李鴻章。
40 這時,中法戰(zhàn)爭的炮火已從越南蔓延到中國境內。法軍炮艦要封鎖長江口,企圖阻斷招商局的漕運出路并劫持海輪。在此情勢下,馬建忠主持商定將招商局轉移到美商旗昌洋行名下,用外資企業(yè)名義繼續(xù)營運,等戰(zhàn)事過后再由清政府以原價收回,但給美商以豐厚的“好處費”。
41 李鴻章在天津聽說此事,不知就里,打電報來詢問。馬建忠就委托馬相伯去天津,向李鴻章匯報為什么要押船的理由,李鴻章這才放心,并為此事上書皇帝解釋緣由。
42 但清廷中因反對洋務而結盟的勢力,多次上疏控告馬建忠是“洋夷奸細”,要皇帝傳他進京處死。好在皇帝得悉李鴻章的上書后下旨取消了對馬建忠的召見,命他返回天津。馬建忠和馬相伯這才逃過一劫。
43 1895年6月,中法戰(zhàn)爭結束。馬相伯代替馬建忠出面,同旗昌洋行談判,在1886年正式收回招商局主權。但不久,旗昌洋行因過度虧損,將產權賣給了招商局。
44 1885年10月,清廷把臺灣府升格為行省,并命淮系將領劉銘傳為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是馬建勛的朋友,得知馬相伯學貫中西,便力邀他赴臺灣。但馬相伯認為劉銘傳保薦自己,是因為自己陪他下圍棋時輸多贏少的緣故。
45 赴臺前,馬相伯路過香港至廣州,曾向兩廣總督張之洞獻策,設置九龍為商埠,建廣州至九龍的鐵路以發(fā)展外貿,但沒得到理會。后他又向李鴻章提及此事。李鴻章雖很贊賞,但不便出面。后來讓英國殖民者占了先機,吞并了九龍。這件事使馬相伯終生引以為憾。
46 一個偶然的機會,馬氏兄弟在與李鴻章的閑談中,說起建設海軍缺乏經費,他們建議李鴻章向美國貸款,設立銀行,這樣既可解決海軍軍費,又可為各項新政籌措資金。于是李鴻章決定派馬相伯前往美國辦理此事。為此事他還親自致電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
47 于是,馬相伯帶著包括他外甥朱志堯在內的隨從到了美國舊金山。美國總統(tǒng)特許海關對他們的行李按外交代表慣例免檢。他們一行人到達紐約時,還受到了總統(tǒng)侍從武官的迎接,場面隆重,得到了國賓般的待遇。
48 李鴻章原定的借款數(shù)額是兩千五百萬兩銀子,沒想到馬相伯一到美國,就抵擋不住美國投資者們的熱情。一席酒后,一下子就有二十四家銀行愿意向清政府提供巨額貸款,總額竟達五億,而且條件優(yōu)惠。馬相伯很是吃驚。
49 他馬上打電報請示李鴻章,李鴻章上奏朝廷,清廷大嘩。官僚們懷疑李鴻章與“洋鬼子”暗中做了權錢交易,群起攻擊,把李鴻章嚇壞了。李鴻章趕緊回電:“辦法甚當,而朝議大嘩,輿論沸騰,群矢集我,萬難照準?!?/p>
50 這下把馬相伯弄得進退維谷,哭笑不得:主動提出要貸款,人家積極響應,突然又不守協(xié)議,怎么向美國投資者交代?。狂R相伯只好悄悄地溜出了美國。這次“貸款事件”使他憤然于清廷外交界的腐敗與無常識。
51 馬相伯狼狽逃離美國后,沒有直接回國,而是跑去了西歐。他到過倫敦、巴黎,在英國曾參觀了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名校,開始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愿望:要在中國辦新型的西式教育,以改變“關門主義”的思維方式,奠定民主的基礎,不然中國就沒有希望……
52 他又去了羅馬,在梵蒂岡晉見了教皇利奧十三世,與這位號稱“最后一名老托馬斯主義(羅馬教廷的官方哲學)者”進行了晤談。這是他一生唯一一次歐洲行,沒有肩負政治使命,卻在中西方政治文化的實際比較中進行了從容的思考。
53 回國后,馬相伯去天津向李鴻章交差,很感慨地說:“很好的事情被他們弄糟了……”在之后的清法、清日戰(zhàn)爭中中國相繼戰(zhàn)敗,馬建忠作為隨員之一,陪伴李鴻章去日本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清朝的統(tǒng)治搖搖欲墜。
54 也就在這期間,馬相伯的妻子和一個兒子去山東老家探親,不幸遭遇海難而去世。1895年,他的母親又去世。對宗教十分虔誠的母親,臨終前對馬相伯說:“我兒子是神父,你既已不是神父,我也不承認你是我的兒子… ”
55 在二十一年的世俗生涯中,馬相伯為之奮斗的“中興大業(yè)”已然徹底破滅,他對民族復興和社會改造的信心和熱情都已跌到冰點,精神痛苦不堪,再加上母親的臨終遺言對他的刺激,他的宗教情懷又逐漸抬頭。1897年,馬相伯又與教會建立了比較融洽的關系。
56 馬相伯在青浦佘山進行了一個月的避靜,徹底反省自己與上帝、教會的關系。然后,他自己只身回到了徐家匯,重過隱修生活。其間他協(xié)助兄弟馬建忠編撰了中國關于漢語語法的第一部系統(tǒng)性著作《馬氏文通》,提出了許多修改意見,但卻不署自己的名字。
57 馬相伯回徐家匯的最大心愿,是要為中國教會翻譯一本中文《圣經》,使天主教能通過對《圣經》的翻譯進入本地的文字文化。但翻譯《圣經》要得到梵蒂岡的授權,由于馬相伯沒有翻譯全本《圣經》的授權,所以他挑選了當中最重要的《四福音書》來翻譯。
58 19世紀末的中國政局,在甲午戰(zhàn)爭后更加動蕩。戰(zhàn)敗的恥辱使當時的有識之士掀起了變法圖強的聲浪,到了戊戌年間更是達到高潮。馬相伯雖然離開了政治漩渦的中心,但變法要人康有為、梁啟超等還是頻頻上門求教,并將他的建議付諸實施。這使馬相伯依然不能置身局外。
59 在和這些改革者們的接觸過程中,馬相伯深為他們對西方了解之膚淺而惋惜。1898年,參與帝國新政的梁啟超邀請馬相伯主持建立一所譯學館,馬相伯欣然同意。不幸的是,計劃未及實施,“戊戌變法”便失敗了。
60 1900年,馬相伯把自己的全部家產捐獻給了耶穌會,希望耶穌會用這筆錢來興辦學堂。他想要創(chuàng)辦一所獨立于清朝新學制以外的中國高等學府。但是耶穌會接受了捐款,辦學卻遲遲不動,直到馬相伯著手建立“震旦”。
61 震旦學院的具體開辦頗具偶然性:當時在南洋公學任教的蔡元培為了解西洋古代文化,請求馬相伯教授拉丁文。由于雙方都公務纏身,無法安排出一個合適的教學時間,于是馬相伯建議蔡元培,從南洋選擇一群較優(yōu)秀的學生組成一個班來教學更有意義。
62 蔡元培欣然同意,立刻選派二十四名學生到馬相伯處學習。馬相伯不僅教他們拉丁文,還講授數(shù)學和哲學。越來越多的青年聞訊從云南、四川、陜西、山西等各地趕來求學。其中不乏已在進士考試中名列前茅的“翰林”,以及已中舉人的“孝廉公”。
63 恰在此時,南洋公學的學生鬧學潮,反對清政府禁止他們讀進步書刊。百余名學生集體退學,其中一部分加入了剛要開辦的“震旦”。于是,1903年震旦學院成立,還得聘請耶穌會士們充任教師。
64 學院剛開辦時,主要是為“培養(yǎng)譯才”。馬相伯為學院規(guī)定三條原則:崇尚科學,注重文藝,不談教理。他把所有課程分為文學和質學,課程重心放在語言、數(shù)學、哲學等科目。對于教材的選擇,馬相伯是“非名家作品不取”。
65 在震旦學院,教,注重指導門徑,學,力求啟發(fā)學生獨立研究問題的能力。馬相伯還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每周日舉行演講會。震旦對學生的選擇也很靈活,還免除貧寒而學業(yè)出色學生的學費。
66 在震旦,馬相伯采取了全新的行政管理方式:由學生選出幾位代表組成一個委員會以承擔學校的所有管理工作。馬相伯自己擔任總教習,學校的所有成員享受著自治自主。馬相伯的愿望是將學院辦成一種學者自由問學的機構。
67 震旦學院在馬相伯的主持下,蒸蒸日上。然而就在此時,耶穌會開始了對學院的干涉。由于校舍和教師的來源主要靠耶穌會的支持,耶穌會便利用他們與學院的關系,企圖奪取這所學校。他們首先取締了學生自治管理制度,取消馬相伯的主管權,并重新安排了僵化刻板的課程體系。
68 此外,耶穌會還強烈反對學生參加反對清政府的活動。而對學生們而言,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種種恥辱記憶猶新,他們反對清朝的腐敗專制,也仇恨西方的入侵。因此,耶穌會迫使學生就范的高壓手段,使沖突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震旦學生集體退學。
69 馬相伯想吸取耶穌會教育的長處并使之本土化時,卻遭到耶穌會友的攻擊。耶穌會的紀律使他必須服從教會,而他又堅持要追求耶穌會教育的本土化,因為中國的情形與西歐各先進國家不同。于是,他只好“無病而入醫(yī)院”。
70 然而,馬相伯很快決意冒再與教會決裂的風險,同意學生請求重組學校,創(chuàng)辦了“復旦公學”。社會各界大力聲援,嚴復也出面與馬相伯一起作為復校的發(fā)起人。他們將新校名定為“復旦”。
71 他們找到已閑置的原吳淞提督行轅空址,由馬相伯向兩江總督周馥要求撥充校舍。周馥馬上同意,還資助了兩萬兩銀子做經費。嚴復也出面約集滬上著名士紳向社會籌資金。1905年9月,復旦公學終于建立。
72 復旦開辦時,由于校舍經費的匱乏,又不得不求助于清朝官方,使得擺脫了天主教會的復旦,又落入了官紳的控制。
73 從震旦到復旦,馬相伯始終沒能找到不受外來干涉地研究中西學問的園地。因此,1906年馬相伯就離開了復旦,1910年才重新回校擔任校長。不久武昌起義爆發(fā),吳松的復旦校舍被“光復軍”司令部占據。馬相伯只好帶著學生輾轉無錫。局勢穩(wěn)定后,經馬相伯多處奔走,才使復旦得以在上海的李鴻章祠堂復校。
74 1912年民國建立、南北議和后不久,七十三歲的馬相伯受聘擔任袁世凱總統(tǒng)府的高等顧問。袁世凱與馬相伯是在朝鮮時的故交,馬相伯一直不喜歡袁世凱,但袁世凱卻仍想利用馬相伯。在此期間,馬相伯堅決反對把“孔教”作為“國教”,也不理會袁世凱學術依附政治的要求,而為建立獨立的中國人文學院而奔走。
75 馬相伯到北京后,教育部長蔡元培請他臨時執(zhí)掌北京大學。當時北京聚集著大批名流學者,馬相伯就開始籌劃建立一所仿照法蘭西科學院的中國人文科學院,即“函夏考文苑”,是國家最高層次學術組織。馬相伯認為考文苑的任務是“作新舊學”,建立起學術標準、學術權威、學術統(tǒng)一和教學體系規(guī)范化的學校。
76 然而“考文苑”超越了當時人們的理解力和時代的社會條件,而風雨飄搖的袁世凱政府更多地關注其政權的穩(wěn)定和個人稱帝野心的實現(xiàn),不可能對文化建設和發(fā)展真正感興趣。所以,盡管馬相伯的計劃合理而科學,還有章太炎、梁啟超這樣的學者支持,但“函夏考文苑”計劃還是未經推行便流產了。
77 馬相伯對創(chuàng)建一所與西方大學齊頭并進的大學的理想矢志不渝。他又聯(lián)合著名天主教人士英斂之向教宗庇護十世倡議,在北京建立一所天主教大學。遲遲得不到教宗答復后,英斂之在北京香山開辦了“輔仁社”即后來的“輔仁大學”,已回上海的馬相伯仍時時關切輔仁社,在學術上多方協(xié)助英斂之。
78 回到上海的馬相伯已經年近八十,而建立不久的民國再度公開分裂,在北京和廣州出現(xiàn)了兩個國會、兩個政府。馬相伯在南北對峙中不支持任何一方,認為在挽救中華民國這點上雙方都不行。他始終把自己看作民國公民,用普通公民的尺度來衡量民主共和制的問題和前景,寫下了《民國民照心境》的長文。
79 此后的十年間,從五四運動到國共內戰(zhàn),災難深重的中國政治如走馬燈般變幻著城頭的大王旗,百姓生靈涂炭。閱盡滄桑的馬相伯對此已心灰意冷。他退隱修真,討厭聽聞時事,連報紙也不看。他幽居在上海徐家匯一所教會孤兒院內,生活由震旦大學補助。
80 然而,動蕩的時局再次把馬相伯推到了前臺。1931年,強占東北的日軍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并建立由亡清末代皇帝溥儀為君主的“滿洲國”,激怒了全中國人民,隱修已十二年的馬相伯也憤怒了!他立即同意出任支援東北抗日義勇軍的協(xié)會領袖。九十二歲的他投入了緊張的救亡運動。
81 他親自揮毫作榜書、對聯(lián)義賣,共得十萬元,全部支援抗日義勇軍。他先后發(fā)起組織江蘇國難會、不忍人會、中國國難救濟會和全國各界救國會等愛國救亡團體,被公認為救國領袖、愛國老人。他特地寫了“恥莫大于亡國,戰(zhàn)雖死亦猶生”聯(lián)語,與與會者共勉。
82 馬相伯嚴厲譴責日本侵略,還積極參與組織救援難民和抗日傷員的活動,并且發(fā)表宣言和廣播演說,聲討對日不抵抗的禍首,呼吁在國內實行民主改革。他和政界元老章太炎、熊希齡、沈恩浮等不斷通電批評國民黨的專制腐化貪污,警告蔣介石政權。
83 1932年,馬相伯加盟了宋慶齡、蔡元培等建立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5年,又出任上海各界抗日救國會的名譽領袖。馬相伯還說蔣介石“委員長做了這許多年,失地失了不少了,再做下去,恐怕要失得差不多了”。
84 馬相伯的言行使蔣介石非常惱火,他對于右任說:“你的先生鬧得實在太兇了!”于右任不得不請?zhí)熘鹘棠暇┙虆^(qū)新任主教于斌出面,邀請馬相伯移居南京幫辦教務。1936年11月22日,馬相伯離開土山灣前往南京。
85 剛到南京,上海各界抗日救國會的領導人沈鈞儒、章乃器、王造時等七人被南京政府以“危害民國”罪逮捕入獄。對此馬相伯極為憤慨,他與宋慶齡等發(fā)表宣言為七君子辯護,愿以自己的頭顱擔保七君子無罪,并發(fā)起全國簽名運動,終于使“七君子”得到釋放。
86 “七七事變”后,馬相伯發(fā)表了《鋼鐵政策》的演說,力主抗戰(zhàn)到底,并被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1937年,淞滬抗戰(zhàn)失利。10月,應馮玉祥和李宗仁邀請,馬相伯全家避居桂林。剛住了一年,桂林也危在旦夕。時任國民政府監(jiān)察院長的于右任請求老師移居更遠的后方——昆明或者重慶。
87 當時西南地區(qū)交通非常困難,馬相伯一行不得不假道越南前往目的地。馬相伯這位已經九十九歲的老人堅持不肯走出國境,陪伴他的家人只好對他隱瞞實情。當他們到達越南諒山時,馬相伯的身體已極度衰弱,只好留居在那里。直到去世,馬相伯始終不知自己已身居外國。
88 1939年4月6日,馬相伯已經虛歲一百了。這位曾親身參與中國近現(xiàn)代政治達六十五年的老人,被著名詩人柳亞子贊為“一老南天身是史”。當時的抗日后方重慶等地為他的百歲生日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國民政府對他發(fā)布了褒獎令,政府高級官員和各政黨領袖紛紛致電向他祝賀。
89 1939年11月4日,馬相伯在越南諒山去世,臨終前還念念不忘祖國安危,在昏迷中喃喃要知道國家抗戰(zhàn)的消息。重慶政府和各界人士為老人舉行了隆重的吊唁活動,身在延安的毛澤東、朱德、彭德懷也發(fā)來唁電。
90 馬老一生立學,欲振興中華。面對國家衰亡的境遇,他曾經十分感慨.“我是一條狗,叫了一百年,也沒有叫醒中國人!”他一生坦蕩,正如他的弟子所言:“相伯先生的精神,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