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
摘 要:《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學生“能收集并用數(shù)據(jù)、圖表等多種方式描述實驗數(shù)據(jù),能基于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推理得出合理結論”,即要求學生能進行證據(jù)推理與模型認知。本文提出了工業(yè)生產類數(shù)據(jù)圖線教學中的五個策略,用以提升解決此類問題的教學效果,進而發(fā)展學生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化學;工業(yè)生產;數(shù)據(jù)圖線;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11-079-2
近幾年,工業(yè)生產類的數(shù)據(jù)圖線問題深受試題專家的青睞,此類問題以圖線為載體,體現(xiàn)“能力立意”原則,兼顧知識與能力的雙重測量,較好考查了學生數(shù)據(jù)分析與處理能力。此類問題實現(xiàn)了四個走向,一是,從實驗原理走向生產實際,讓學生深刻理解化學知識、工業(yè)生產、社會發(fā)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二是,從定性知識走向定量圖線,通過工業(yè)生產將部分化學反應原理量化為數(shù)據(jù)曲線,綜合考查學生的信息轉化能力。三是,從被動接受知識走向活動中主動探究,數(shù)據(jù)圖線中常隱含相關信息,需要學生對其進行挖掘、猜想和概括。四是,從化學學科問題走向多學科融合,數(shù)據(jù)圖線把化學原理抽象為數(shù)學問題,通過對數(shù)據(jù)與原理的結合分析,實現(xiàn)了學科間的融合。
面對具體的工業(yè)生產類數(shù)據(jù)圖線,“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圖表背后所隱含的豐富的化學信息,充分挖掘圖表信息潛在的解題功能”。如何從分析圖線走向讀懂信息,直至運用所學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筆者將結合五個具體的案例(限于篇幅,文字有刪減),分別闡述工業(yè)生產類數(shù)據(jù)圖線的教學策略。
一、評價綜合效益
【案例一】 人造金剛石酸洗廢液中含有大量的Ni2+、Mn2+、Co2+等離子。某廠技術人員設計了除雜方案,最終通過電解含Ni2+濾液,在陰極得到純度較高的鎳粉。電解過程中電流效率η(鍍層金屬實際析出質量與理論析出質量之比)與pH的關系見右圖所示,電解的最佳pH范圍是 ,理由是 。
【案例分析】 不難發(fā)現(xiàn),電解的酸性溶液隨著pH的不斷增大,電流效率η增大,當4.0 【教學建議】 這是在一個自變量作用下的單一圖線,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完成三個方面分析:一是,學習該情境下的信息,將“新概念”翻譯成“老說法”,即什么是電流效率,電流效率與產率的關系如何。二是,通過分析得出隨著自變量(pH)的增大,因變量(電流效率)的線性發(fā)展規(guī)律。三是,引導學生用“多、快、好、省”四個字來評價工業(yè)生產的綜合效益,力求綜合效益最大化?!岸唷本褪窃u價總產出、“快”就是評價化學反應速率、“好”就是評價生產對生態(tài)等的影響、“省”就是在總產出的基礎上評價總投入。 二、選擇最佳條件 【案例二】 以冶銅工廠中預處理過的污泥渣(主要成分為CuO和Cu)為原料制備CuSO4晶體的流程中,步驟一是分別選用氨水、氨水—碳酸銨混合溶液進行氨浸,氨浸時銅元素的回收率隨溫度變化見右圖所示。 (1)浸取液為氨水時,反應溫度一般控制在55℃,溫度過高銅元素回收率降低的原因是 。 (2)浸取液為氨水一碳酸銨混合溶液時,銅元素的回收率受溫度影響小的原因可能是 。 【案例分析】 (1)溫度過高時,浸取液中一水合氨分解,銅元素回收率降低。(2)當浸取液為氨水一碳酸銨混合溶液時,溶液中存在氨水的電離平衡和NH+4的水解平衡,當溫度變化時,兩個平衡都發(fā)生相應移動,使混合溶液中的一水合氨濃度變化較小,與同溫度下氨水相比,銅元素的回收率高。 【教學建議】 這是在多自變量作用下的多條圖線,通過分析圖線選擇最佳生產條件。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完成三個方面分析:一是,根據(jù)圖線的符號標記或說明,確定不同圖線所處的具體條件。二是,利用控制變量的思想,既要“橫著看”,隨著橫坐標的增大,圖線的發(fā)展情況。三是,又要“豎著看”,即在同一橫坐標數(shù)值下不同圖線所對應縱坐標,結合“橫著看”與“豎著看”的結果,找出在多個自變量作用下的最佳結合點,進而選擇最佳生產條件。 三、分析重要節(jié)點 【案例三】 以二氧化鈦表面覆蓋Cu2Al2O4為催化劑,可以將CO2和CH4直接轉化成乙酸。在不同溫度下催化劑的催化效率與乙酸的生成速率如右圖所示。250~300℃時,溫度升高但乙酸的生成速率減慢的可能原因是 。 【案例分析】 不難看出,圖線中反應溫度決定著乙酸的生成速率以及催化劑的催化效率。一般情況下,反應溫度升高化學反應速率加快,如100~250℃范圍。250~300℃時,溫度升高,乙酸的生成速率卻“反?!睖p慢了。分析可知,拐點250℃時,催化劑效率最高,當溫度超過250℃,催化效率降低,故溫度升高,乙酸的生成速率反而減慢了。 【教學建議】 這是在一個自變量作用下的兩個因變量變化圖線。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完成三個方面分析:一是,根據(jù)圖線的符號標記或說明,明確兩個因變量相應的縱坐標,以及隨著自變量的變化,各圖線的發(fā)展情況。二是,加強對起點和終點的分析,明確圖線的總體走向。三是,加強對拐點的分析,對于拐點這樣的“反常”點,蘊藏著豐富的信息與內涵,既需要“瞻前”,即隨著反應的進行,為拐點的到來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條件;更需要“顧后”,即拐點之后,聯(lián)系反應物的性質等,推測可能發(fā)生的變化。圖線上的起點、拐點和終點,與生產數(shù)據(jù)相對應,反映出生產過程中物質轉化的情況。 四、強化定量分析 【案例四】 已知過硫酸鉀具有強氧化性(常被還原成硫酸鉀),現(xiàn)將0.40mol過硫酸鉀與0.20mol硫酸配制成1L溶液,在80℃條件下加熱并在t時刻向溶液中滴入少量FeCl3溶液(作催化劑),測定溶液中各成分的濃度如右圖所示,圖中物質X的化學式為 。
【案例分析】 不難看出,圖線反映出隨著時間的推移,溶液中離子濃度以及收集到的氣體體積的變化。在t時刻,S2O2-8的物質的量減少了0.3mol,同時SO2-4增大了0.6mol,根據(jù)信息S2O2-8具有強氧化性,電子共轉移了0.6mol,由圖可知,產物X的物質的量為0.3mol,根據(jù)得失電子總數(shù)守恒,可以判斷產物X的化學式為H2O2。
【教學建議】 這是利用在一個自變量作用下的兩個因變量變化圖線,進行定量計算和分析的案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完成兩個方面分析:一是,將定性分析與定量計算相結合,在圖線特定位置上,準確找到相關物質及其物質的量。二是,結合化學反應,充分運用得失電子總數(shù)守恒、質量守恒和溶液中離子電荷守恒等守恒思想,進行定量計算并完成相關分析。
五、使用題干信息
【案例五】 在微生物的催化下,ClO-4可被CH3COO-還原降解。CH3COO-也可作為碳元素的來源,促進微生物生長。CH3COO-的濃度對ClO-4降解程度的影響如右下圖所示。12小時后,在CH3COO-濃度小于0.4g/L的條件下,ClO-4的降解速率幾乎停滯的原因是 。
【案例分析】 不難看出,隨著CH3COO-濃度的提高ClO-4降解速率加快。找出題干中的關鍵信息:CH3COO-也可作為碳元素的來源,可促進微生物生長,而微生物恰恰也是此反應的催化劑。故ClO-4的降解速率幾乎停滯的原因是,CH3COO-濃度過低,難以促進微生物生長,催化效率降低,故降解速率顯著減慢。
【教學建議】 影響工業(yè)生產效率和效益的外界因素存在很多,如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時間、電流強度、光照條件等等,由于工業(yè)生產流程比較復雜、涉及物質較多、生產條件控制要求較高等實際情況,題干中常會出現(xiàn)不少陌生信息,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對陌生信息的學習與篩選,并善于找出對解決問題有幫助的關鍵信息。
對工業(yè)生產類數(shù)據(jù)圖線的分析體現(xiàn)了很好的思考性、探究性與應用性,充分回應了《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因此,此類數(shù)據(jù)圖線應引起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充分重視。在備考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掌握觀察和分析各類圖線的方法,深入挖掘圖線中所蘊藏的豐富信息,不斷提升學生讀圖、析圖和用圖的能力,為提升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2018年江蘇省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選修科目)說明[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7.
[3]彭梭,王后雄.高考化學圖表信息題的功能及價值分析[J].化學教育,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