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楊
【摘 要】隨著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網絡多媒體技術的進步,教育信息化已是大勢所趨。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領域中有著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本文闡述了微課的基本概念,介紹了微課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前、課中、以及課后教學中的應用,并在結論部分做了歸納總結。
【關鍵詞】微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8)11-0234-01
一、微課的由來和特征
“微課程”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學者David Penrose于2008年正式提出的,它的定義是:針對某一主題,設計時長為60秒左右的課程。該課程主要以音頻、視頻的形式展現(xiàn),可以為學生提供在線學習、移動學習的服務。此后,微課程的發(fā)展引起了我國學者廣泛的關注,其概念和內涵得到了不斷的豐富,也為微課的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微課程的主要特征如下:①主要以短而精的微視頻為載體;②針對某一特定知識點著重講解;③靈活方便,沒有時間、地點限制;④能夠促進個性化、多元化的學習方式。
二、微課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前教學中的運用
小學階段的學生,語言文字基礎較為薄弱,認知能力不全,對于閱讀文本的作者信息、創(chuàng)作背景、生詞生字等,都需要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一定的了解,因此,課前閱讀教學十分重要。教師課前的準備工作包括:
(一)制作導學案
將教材內容深入研究之后,以學生的知識基礎為出發(fā)點,教師以年級為單位進行集體備課,制作好供學生使用的導學案以及教學課件,提前發(fā)放給學生,并及時收回,作出評估與反饋。
(二)制作微課視頻
在研究教材的課標之后,明確教學目標,確定視頻的呈現(xiàn)方式。在視頻制作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不同班級、不同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所有微課視頻的總時長不宜超過15分鐘,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三)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利用多媒體設備下載或由教師拷貝導學案和微課視頻,進行課前自主學習,完成后進行自測練習,并找出疑難點,做好記錄后反饋給教師。
(四)教師接受反饋
教師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靈活調整教學進度,制定針對性的輔導計劃,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三、 微課在小學語文閱讀課中教學中的運用
課堂教學,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陣地,語文學科教學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主要就是通過課堂教學達成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一)創(chuàng)設情境,為閱讀課堂教學做準備
教師根據教材文本內容與學生的預習情況,合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將文字、圖片、音樂、視頻等教學資源進行整合,給學生直觀的體驗,加強學生的代入感。
(二)初步閱讀, 掌握字詞與文章大意
教師利用交互式課件、電子詞典等軟件,并結合微課資源,幫助學生進行快速閱讀,掌握新的基礎知識,突出重點字詞、重點語句,并對文章內容進行初步理解,之后,教師布置對應的小練習進行及時檢測。
(三)深入閱讀,強化情感體悟
在解決了字詞句的問題,并對文章大意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進入閱讀環(huán)節(jié)。由教師提供相應的微課資源、播放朗讀視頻,對閱讀材料進行情感升華,幫助學生進行深入閱讀。對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文本中所包含的寫作技巧與表現(xiàn)手法進行重點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與發(fā)散性思維,并利用作品創(chuàng)作工具,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閱讀成果的平臺。
四、微課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后教學中的運用
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課堂中所學的新知識需要鞏固,遺留下來的問題需要解決,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還需要進一步的拓展。課后教學主要有兩方面內容:第一,知識的補救。整理學生們在學習中反饋的問題,進行總結分析,并以微課的形式,將這些資源提供給學生分享;第二,拓展延伸。以教材閱讀文本為基礎,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拓展延伸。
微課,以其短小精悍、重點突出、靈活方便的優(yōu)勢,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閱讀課前教學中應用微課,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對文本的初步理解。在閱讀課堂教學中應用微課,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刺激,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強化審美體驗。在閱讀課后教學中應用微課,能夠加強對新知識的鞏固與拓展,強化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