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峰
【摘 要】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tǒng)的方法,針對學生的實際需求,有機整合各種課程資源,整體安排教學的相關要素,即為達到教學目標,對學什么、怎么教、達到什么結果而進行的教學構想或策劃。設計的基本依據是領會《課程標準》分析學生需求、內容是三維目標的確立、重要基礎是課程資源的挖掘和運用、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教學策略的預設和教學手段的選擇。
【關鍵詞】教材分析;存在問題;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8)11-0159-01
一、了解學生
教學發(fā)展是使學生學有所獲。隨著信息時代的迅猛發(fā)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寬了,他們的學習準備狀態(tài)往往超過了教師的想象,所以,課前就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要順著學生的思路設計教學過程。那如何了解學生呢?可做如下思考: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進行新的學習所必須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學會的知識與技能?沒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如何?哪些知識學生自己能夠學會?哪些知識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只有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才能確定哪些知識應重點進行輔導,哪些可以略講甚至不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二、分析教材
教材是落實課程標準、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但教材僅是教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必須客觀地認識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科學地進行教、學法加工[1]。教學實踐證明,同樣的教材內容,同樣的學生基礎,由于教師對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教學效果也就不一樣。要真正地用好教材,在分析教材時可試想:教材內容是不是達成,可是教學目標所必須的?還需要補充什么?有哪些內容與目標無關?哪些內容要滲透語文思想方法?教學從哪里開始?教材中所呈現的排列順序能否直接作為教學順序?教學中,難點是什么?完成上述思考之后,再進行有效的策略,諸如調整教學順序,提供現實背景,改變呈現的方式,從而達到優(yōu)化教學內容的目的。
三、學習方式的選擇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方式,必須要考慮如何幫助學生改善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著眼于學生可持續(xù)性發(fā)展能力的提高,真正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以及如何給每個學生提供均等的學習和發(fā)展機會,更好地面向全體學生,這里比較關鍵的就是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2]。
四、教學路徑的探究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復雜的過程,課堂上隨時都可能發(fā)生“意外事件”。一般教師和優(yōu)秀教師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把上課看作是執(zhí)行教案的過程,非常注重對每個環(huán)節(jié)設計出具體的方案,有的甚至把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怎么問,學生怎么答都寫得清清楚楚,最后形成一個直線型非常詳細的方案。如果學生對問題的回答與預定答案一致,教師就毫不猶豫地進行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很少耐心地去傾聽孩子們真實的想法[3]。一旦節(jié)外生枝,要么生拉硬套地把學生拉回到既定的教學思路上,要么顯得束手無策。根本原因就是這種直線型的教學方案,沒有可供選擇的第二套方案。而一些優(yōu)秀的教師往往是在把握環(huán)節(jié)、目標的前提下,對每個環(huán)節(jié)設計出多個具體方案,力求構建出非直線型的教學路徑,以便處理教學過程中各種各樣的意外事件。
總之,任何一門學科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規(guī)律和基本方法等組成的,概念、規(guī)律、方法等是相互聯(lián)系的。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從整體和相互聯(lián)系上掌握學科內容,理解所教學科的系統(tǒng)結構,這樣才能理解和掌握每一章的結構,進而根據學生的實際,為每一課時的教學設計一個好的結構。
【參考文獻】
[1]錢守旺.新課程背景下如何用好教材[J].新課程:小學版,2006(9A).
[2]杜用富.新課程理念下新的教學方式[J].科技咨訊,2011(34).
[3]孟瑜.論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反饋[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