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合理性進行分析,一方面它注重保護雙方的交易安全,另一方面它承載了合理信賴的“權利外觀基礎或權利外觀載體”,其理論的發(fā)展順應了現(xiàn)代市場的需要。但善意取得制度不僅僅適用于動產(chǎn)與不動產(chǎn),同樣也適用于可以產(chǎn)生交換價值的權利,比如股權。隨著《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三)》的出臺,將《物權法》106條作為公司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基礎,但由于尚未存在完整的立法體系進行規(guī)范,因此發(fā)展尚不成熟。本文立足于當前的立法現(xiàn)狀,以最高人民法院的判例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股權;善意取得制度;物權法;公司法
一、引言
2010年10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通過了《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三)》(以下簡稱《公司法司法解釋(三)》)將我國《物權法》106條的規(guī)定引入,股東出資、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糾紛轉讓可以予以借鑒和參考,實現(xiàn)了《公司法》與《物權法》的對接。
本文旨在通過對最高人民法院對四川京龍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與簡陽三岔湖旅游快速通道投資有限公司等及深圳市合眾萬家房地產(chǎn)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等股權確認糾紛一案進行分析思考,梳理股權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與物權之間的聯(lián)系,并且結合當前的立法狀況,對該案提出一些評論和建議。
二、案例簡介
(一)案例介紹
2009年7月22日,簡陽三岔湖旅游快速通道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岔湖公司)、劉貴良與四川京龍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龍公司)簽訂《成都天騁置業(yè)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騁公司)、成都星展置業(yè)顧問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展公司)、成都錦榮房產(chǎn)經(jīng)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錦榮公司)、成都錦云置業(yè)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錦云公司)、成都思珩置業(yè)顧問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珩公司)之股權轉讓協(xié)議》(以下簡稱《股權轉讓協(xié)議一》),約定:三岔湖公司、劉貴良將持有錦云公司、思珩公司各100%的股權轉讓給京龍公司,股權轉讓總價款1.7億元。京龍公司依約交付5400萬轉讓款后,因故未能及時交付剩余款項,但是三岔湖公司與劉貴良均未行使解除權解除合同,也未辦理工商變更登記。
2010年7月15日,三岔湖公司、劉貴良又與深圳市合眾萬家房地產(chǎn)投資顧問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眾公司)簽訂《錦云公司和思珩公司股權轉讓協(xié)議》,(以下簡稱《股權轉讓協(xié)議二》),約定:三岔湖公司、劉貴良將持有錦云公司、思珩公司各100%的股權轉讓給合眾公司,股權轉讓總價款僅為1.41億元。
2010年9月8日,合眾公司又與華仁公司簽訂《錦云和思珩公司股權轉讓協(xié)議1》(以下簡稱《股權轉讓協(xié)議三》),約定:合眾公司將其持有的錦云公司和思珩公司各100%的股權轉讓給華仁公司,股權轉讓總價為3.17億元。華仁公司依約交付全部款項后,合眾公司分別將錦云公司、思珩公司各100%的股權轉讓給華仁公司,并修改了錦云公司、思珩公司章程,辦理了工商變更登記;
最高人民法院經(jīng)審理判定:《股權轉讓協(xié)議二》無效,《股權轉讓協(xié)議三》合法有效,華仁公司善意取得錦云與思珩公司股權。
(二)爭議焦點
關于華仁公司能否善意取得案涉目標公司股權的問題是本案的核心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認為我國《公司法》中未對股權的善意取得制度作出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雖然《物權法》第106條規(guī)定了動產(chǎn)及不動產(chǎn)的善意取得制度,其立法意旨在于維護善意第三人對權利公示的信賴,以保障交易秩序的穩(wěn)定及安全。但依據(jù)《公司法》33條第3款的規(guī)定,華仁公司基于公司股權登記的公示方式而產(chǎn)生對合眾公司合法持有錦云公司及思珩公司股權的信賴,符合《物權法》106條規(guī)定的維護善意第三人對權利公示的信賴,保障交易秩序的穩(wěn)定及安全的宗旨。
三、公司股權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
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針對本案進行分析,公司股權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與《物權法》106條的規(guī)定相似,但仍有不同之處。
(一)處分人應是權利外觀記載的人
無權處分即為無處分權而處分他人權利之行為。在以轉讓方式取得股權的情況下,在股權轉讓協(xié)議生效之時,當事人之間即可實現(xiàn)權利的移轉。盡管權利已發(fā)生事實上的變動,但公司文件記載、登記等可能尚未實現(xiàn)變更。對于外部第三人而言,其無法獲知公司內(nèi)部的權利變動狀態(tài),只得憑借相應的權利外觀進行交易。在本案中,因股權登記在合眾公司名下,華仁公司有理由相信合眾公司作為股權的所有人進行的相應處分。
(二)交易第三人是善意的
我國201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 15 條對“善意”的概念進行了界定,認定該“善意”應當表現(xiàn)為受讓人不知情且無重大過失。針對股權的善意取得并沒有做出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但參照物權的相關規(guī)定,可以將其理解為,交易第三人對股權的真實情況不知情,并且擁有產(chǎn)生信賴的外觀基礎。華仁公司委托北京中瑞誠聯(lián)合會計師事務所四川分所,對錦云公司和思珩公司截止到2010年8月17日錦云公司和思珩公司的財務狀況、資產(chǎn)情況、負債情況、所有者權益情況、銀行查詢情況等事項進行盡職調(diào)查并出具相關報告。故華仁公司作為交易第三人,進行了充分合理的調(diào)查,已盡到一般的注意義務,在其取得股權時是善意的。
(三)交易雙方以合理的價格受讓股權
支付合理的對價是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之一。《物權法解釋一》第19條對“合理的價格”的定義中不難看出,其重點在于排除不合理低價,對個別交易中存在的高價乃至過分高價,如不能否定受讓人之善意,即不宜視之為不合理。
在本案中,京龍公司就華仁公司受讓目標公司股權的價格既高于京龍公司的受讓價格,也遠高于同期同一地域位置的地價為由進行上訴,認為其不符合支付的合理對價。筆者也傾向于認為,不合理高價不但不能證明受讓人主觀上為非善意,反而往往能間接證明其為善意。其理由在于,受讓人在交易時若已知轉讓人為無權處分人,更可能地做法是壓低價格成交,而非抬高價格。
(四)股權變更的生效要件已經(jīng)發(fā)生
我國《物權法》針對物權的變動模式進行了規(guī)定,即動產(chǎn)需要交付,不動產(chǎn)需完成相應的權利登記。因此,交付與登記是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其與物權的權利狀態(tài)也是一一對應的。然而,對股權善意取得所需生效行為,學界爭論不一。
有觀點認為僅需合意要件,即股權讓與合意一經(jīng)生效,受讓人即取得股權,股東名冊記載與股東登記均非其構成要件,即“意思主義”。還有觀點認為在股權轉讓當事人之間,才可以行使其股東權利,而只有在完成工商登記變更后,受讓人之股東地位始獲得公示保護,才能對抗公司外的第三人。更進一步觀點認為,受讓人的取得除合意要件外,還須以股東名冊之變更登記,或者以公司登記之股東變更登記,為生效要件。筆者認為,依據(jù)我國公司相關立法的規(guī)定,進行工商變更登記并非取得股權的生效要件,僅是抗辯第三人的對抗要件。如果將登記的公示效力取代公司立法所規(guī)定的股權的取得要件,并不符合善意取得的基本原理。故在股權交易的過程中,當事人經(jīng)過雙方合意與團體合意的統(tǒng)一后,即可實現(xiàn)權利在彼此之間的移轉。
四、“一股多賣”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缺陷
在本案中,華仁公司對京龍公司的上訴答辯稱,三岔湖公司、劉貴良將錦云公司和思珩公司的股權分別轉讓給京龍公司和合眾公司的行為屬于“一物二賣”。在筆者看來,三岔湖公司、劉貴良前后兩次轉讓股權的行為也屬于“一股二賣”。善意取得制度中,第三人能夠取得股權是由于對權力外觀的信賴,在自身無過錯的情況下享有期待利益,并且市場鼓勵這種期待利益的發(fā)生。在《公司法解釋(三)》參照《物權法》將登記作為股權轉讓的權利公示,為交易主體確定了可以善意取得原本權利狀態(tài)模糊的股權的信賴基礎,交易第三人在符合相關條件的情況下便可以獲得該權利。但是這種參照適用,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即工商登記簿與不動產(chǎn)登記簿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工商登記簿中的權利公示性與不動產(chǎn)登記簿的公信力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較多學者對此也持贊同的態(tài)度。同樣,在司法判決中,也會援引工商登記簿的“公信力”,如本案的審判以及2006年的“崔海龍案”,最高人民法院的皆采用“股權亦是以登記為其公示形式,其權利取得及變動原則與不動產(chǎn)物權基本相同,因此在股權轉讓中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與不動產(chǎn)的善意取得有著相同的法律依據(jù)”的裁判要旨。按照我國《物權法》16,17,106條的相關規(guī)定,可以推知在發(fā)生無權處分時,交易對方僅需相信登記簿內(nèi)容、對于真實權利狀況不知情,即構成善意,發(fā)生善意取得。
五、對法院判決的思考
該案所涉及的合眾公司將錦云公司、思珩公司的股權轉讓給華仁公司的情形當然屬于股權轉讓,但并不屬于《公司法解釋(三)》所規(guī)定的適用善意取得的兩種具體情形。由前所述,由于股權有別于物權,一審法院直接根據(jù)《物權法》第106條的規(guī)定認定構成善意取得,在適用法律上存在瑕疵,二審法院對此明確指出股權的善意取得并不能直接適用《物權法》第106條的規(guī)定,是值得肯定的。此案確立的另一個重要的裁判規(guī)則是,在106條關于善意取得的規(guī)定不能直接適用,同時《公司法》及公司法的有關司法解釋也未明確規(guī)定股權連環(huán)轉讓情形下是否適用善意取得時,能夠類推適用106條中規(guī)定的善意取得的情形。
但是,也不可否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股權可類推適用《物權法》關于善意取得的規(guī)定也存在相應的不足之處,因為沒有系統(tǒng)的法律對股權的善意取得制度進行規(guī)范,各個法院僅能依據(jù)司法解釋進行裁決,這既不符合法律體系所確立的內(nèi)部邏輯的要求,也不能真正實現(xiàn)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
六、結論
“四川京龍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與簡陽三岔湖旅游快速通道投資有限公司等及深圳市合眾萬家房地產(chǎn)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等股權確認糾紛案”中表明,股權的善意取得可以參照《物權法》第106條的規(guī)定處理。
但就當前我國公司的立法而言,無論是關于股東身份認定的內(nèi)容,還是股權善意取得的配套制度的規(guī)定都尚未不完善,這就導致在法院審判案件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前后邏輯不通的情況,由此看來這項制度的設定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我國需要盡快完善相關立法,建立相應的配套機制,比如提高工商登記的正確性。使公司立法變得系統(tǒng)化,保護真正的股權人的權益的同時,對交易第三人的利益進行有效保障,為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提供契機。
參考文獻
[1]崔建遠:《物權法》(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9-52頁。
[2]奚曉明:《公司案件審判指導》,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303-311頁。
[3]王欣新:《公司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98-199頁。
[4]王利明:《不動產(chǎn)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研究》,載《政治與法律》2008年第10期2頁。
[5]余佳楠:《我國有限公司股權善意取得制度的缺陷與建構——基于權力外觀原理的視角》,載《清華法學》2015年第4期131頁。
[6]張雙根:《股權善意取得之質(zhì)疑——基于解釋論的分析》,載《法學家》2016年第1期134頁。
[7]王涌:《股權如何善意取得?——關于〈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28條的疑問》,載《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2期。
[8]郭富青:《論股權善意取得的依據(jù)與法律適用》,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7-9頁。
作者簡介
王麗力(1995—),女,研究生在讀,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市,法律碩士。
(作者單位:上海海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