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艷
[摘 要]文章從西方傳統(tǒng)的分析性思維和客體思維入手,通過列舉大量的實例,詳細研究在這兩大思維模式的影響下,英語中常用的肢體動作表達方式的特點,以此提高大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
[關鍵詞]英語;肢體動作;分析性思維;客體思維
[中圖分類號] 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8)07-0117-04
一、西方分析性思維模式簡介
1964年頒布的《外語教育七年規(guī)劃綱要》提出,在學校教育中確定英語為第一外語,大力調整高等學校和中等學校開設外語課的語種比例,至今已有五十余年,隨著英語教學在國內越來越普及,對英語語言及思維的研究也越來越多。迄今為止,國內的相關專家與學者對這方面已經研究得比較透徹。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語言是促進思維、鞏固和傳達思維成果即思想的工具,由于中西方思維的差別,導致英語的表達方式與漢語的截然不同。本文主要在這一宏觀理論的基礎上,研究在西方思維的影響下,英語中常用肢體動作表達方式的特點,以此提高大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
關于西方思維,人們普遍認為西方傳統(tǒng)哲學奉行天人分離,人與自然是主客觀對立的,這一思想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石,導致對個性、理性的強調與追求。因此,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認知性、分析性、邏輯性、實證性、精確性,等等。這與他們自古以來開放的海洋環(huán)境有關,他們擅長追究宇宙起源,探索萬物本質,分析自然構造,尋求物質元素。 從15世紀下半葉開始,自然科學發(fā)展迅速,為了認識構成事物的細節(jié),分析性思維把自然界分解為多個部分,并把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分成一定的門類,從它們的特性、形成的原因和結果等方面逐個加以研究,這就是分析性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法對近代科學的建立和發(fā)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分析性思維模式的特點有:把物體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從情境中分離出來,根據其性質進行歸類,使用規(guī)律進行邏輯推理,去解釋或預測物體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和未來的發(fā)展。與之相對的是整體性思維,這種思維的特點是把物體與周圍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把它們看成一個整體,研究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擅長使用直覺推理,辯證思維,尋找沖突對立面的中間點。周志培教授在他的《漢英對比與翻譯中的轉換》一書中提到,東方人偏向整體綜合性思維方式,而西方人則偏向分析性思維方式。
二、西方分析性思維模式影響下英語肢體動作表達方式的特點
在西方分析性思維方式的影響下,人們用英語描述某些動作的時候,要將一個動作拆開來表達,最典型的就是表示“打”的一系列詞。漢語里描述打這個動作的時候,只要以手舉、揮、擊、進入等為主,或獨立或連貫的動作都叫打。而描述打的方式一般要加方式狀語,如用手掌打、使勁地打、連續(xù)多次地打、用拳頭打,等等。對應到英語里面,“打”這個動作則需要根據打的力度,打的方式以及手的形狀等分別用不同的詞來表達。而具體到打哪里,漢語習慣直接將受打的部位當作賓語,英語則要單獨用一個介詞短語將受打的部位標明。例子如下。
hit:to bring the hand,or something held in the hand,forcefully against (sb/sth)
She hit him on the head with her umbrella. 她用雨傘打他的頭。
He hit me in the mouth (eye,stomach). 他打了我的嘴(眼睛、肚子)。
He hit his head on the low ceiling. 他的頭碰到了低矮的天花板。
slap:to hit sb/sth with the flat part of your hand
She slapped him hard across the face. 她狠狠地扇了他一個耳光。
“Congratulations!”He said,slapping me on the back. “祝賀你!”他拍著我的背說。
strike:(formal) to hit sharply or forcefully
The stone struck her on the forehead. 那塊石頭擊中了她的額頭。
The ship struck a rock and started to sink. 船撞在礁石上開始下沉。
The tower was struck by lightening. 塔被閃電擊中了。
beat:to hit again and again especially with a stick or other hard instrument
His father beat him for being disobedient. 他的父親因他不聽話而打他。
The rain was beating against the windows. 雨正敲打著窗戶。
punch:to hit sb/sth hard with your fist
He punched the man in the chest/on the nose. 他一拳打在那個男人的胸上/鼻子上。
blow:a hard hit with the hand,a weapon,etc.
She caught him a blow on the chin. 她一拳打在他下巴上。
She received a severe blow on the head. 她頭上挨了重重的一擊。
He was knocked out by a single blow to the head. 他被打了一下頭就昏過去了。
thump:to hit sb/sth hard,especially with your closed hand
She couldnt get her breath and had to be thumped on the back. 她喘不上氣來,不得不讓人捶背。
The thief hit him a thump on the head. 賊在他的頭上重擊了一下。
hew: to cut sth with a cutting tool
I hewed him on his neck with my left hand,and he released his hands that seized me by the throat. 我用左手掌一下子劈在了他的脖子上,他那緊掐住我喉嚨的雙手松開了。
上述示例中的內容雖然稍有不同,但基本上是從被打者的角度來描述的,同樣遵循事實,先說明受了什么樣的打,再指出打在什么地方。英語中之所以這樣表達,正是西方分析性思維使然。如表達打了某人一巴掌,這一動作要分解開來詳細描述,首先根據打的方式確定用slap這個詞,其次再根據受打部位添加短語on the face。事實上,客觀地以觀察者的角度來看,它們確實是不同的動作。不同的打的行為,用相應的動詞表示既準確又簡潔。當“打了某人一巴掌”這一動作發(fā)生的時候,如果是有一定距離的觀察者,首先映入眼簾的動作是打人,而后才能看清打的是頭。所以,英語這樣的表述正是西方人分析性思維的突出表現(xiàn)。
表示受傷:
The bullet hit him in the chest. 子彈擊中了他的胸部。
Am I shot in the spine?我被射中脊椎了嗎?
I cut my finger on a sharp stone. 我的手指被一塊鋒利的石頭劃破了。
Jim got a small stab in his hand when he grabbed a sharp corner of his toy. 吉姆抓到玩具的尖角上,把手刺破了。
Somebody stabbed him in the stomach. 有人刺了他的腹部。
The dog bit him on the leg/on the nose. 這條狗咬了他的腿/鼻子。
He bumped his arm against the desk. 他的手臂撞在了書桌上。
He caught his thumb in the door. 他的拇指被門夾住了。
表示抱、抓、拍、拉之類的動作:
I held the mouse by its tail. 我抓著耗子的尾巴倒提起來。
He was holding/cradling the baby in his arms. 他臂彎里抱著嬰兒。
She carried her baby on her back. 她背著她的小寶寶。
He carried a lantern by his left hand. 他的左手提著一個燈籠。
She patted the dog on the head. 她輕輕地拍著小狗的頭。
The coach patted the player on the back and said a few encouraging words.教練員拍拍運動員的背后,說了幾句鼓舞士氣的話。
Ralph tapped me on the shoulder.拉爾夫輕輕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He kept tapping his fingers on the table. 他不停地用手指輕敲桌子。
Someone tapped at the door. 有人輕輕叩門。
He took her by the hand. 他拉著她的手。
She took me by the arm and led me across the road. 她攙著我的手臂,領著我過了馬路。
The man caught/seized the thief by the arm. 那人抓住了小偷的胳膊。
He seized her by the arm. 他抓住她的胳膊。
三、西方客體思維模式
西方傳統(tǒng)哲學奉行天人分離,人與自然的主客觀對立。將人的思維獨立于自然之外,主張把物質與精神、社會與自然、本質與現(xiàn)象對立起來的思維叫客體思維。它以自然為本體,把自然界作為主體認識和實踐的對象,明確區(qū)分主體與客體,排除主觀因素,強調客觀性。說得通俗易懂一點,西方理性哲學的前提就是人與物保持距離,只有隔開了距離,才能在對立面對研究對象進行冷靜的剖析,也才能準確地、客觀地認識事物。因此,西方人習慣于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分析、了解自然,對日常行為的表述也是如此。而漢語思維是主體思維,以人為中心來觀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其對象指向認識主體而非認識對象,指向自身而非客觀自然。因此,這種思維上的差別體現(xiàn)在語言表達上就會有很大的差異。
Pull in your stomach. Flatten,flatten,flatten. 收腹。收,收,收。
當一個人收腹的時候,看起來是自己在把小腹向里拉。
Keep/Put pressure on this wound. 按住傷口。
英語中這樣的表達科學性極強,這種描述實際上體現(xiàn)了動作產生的力學方面的效果。
The children were playing with their train set. 孩子們正在玩玩具火車。
Dont play with your food! 不要玩食物!
漢語里玩的對象可以直接作賓語,而英語中卻要用上with這個介詞,好像玩者和被玩者處在平等的位置上。
英語中很多動作的表述都體現(xiàn)了客體思維方式,再看上文第二大點中舉的第一個例子:
She hit him on the head with her umbrella. 她用雨傘打他的頭。
在這個句子中,動作的主體在做這一動作的時候,旁邊的觀察者看到的是一個拿著雨傘的女人在打一個男人(或男孩,這里代詞指代不明),打的部位是頭。這種解剖式的描述是字字句句遵循客觀事實的,也就是說,分析性思維表達方式正是英語客體思維的典型表現(xiàn)。這種純粹按照事實來描述動作,不摻雜任何感情色彩的表達方式,在我們看來是比較單調乏味、缺乏美感的,但這種特點正是西方崇尚自然、追求科學與真理在語言上的集中表現(xiàn)。
四、西方客體思維模式影響下英語肢體動作表達方式的特點
躺,臥:lie on ones back / side / front/ stomach仰臥 / 側臥/ 俯臥
在漢語中,“仰”是指臉朝上,“俯”是指向下,低頭。仰臥和俯臥這兩個動作主要根據臉的朝向來描述躺的不同姿勢,這種方法是尊重事實的??墒怯⒄Z的表述則更加貼合自然,更加客觀。人被當作一個普通的物體來觀察,一個人的背當作支撐點躺下叫l(wèi)ie on ones back仰臥;上身及腿部的側面部分當作支撐點躺下是lie on ones side側臥;而前胸、腹、腿的前面部分當作支撐點躺下是lie on ones front/stomach俯臥。
跪:He went down on one knee and asked her to marry him. 他單膝跪地向她求婚。
當一個人跪下來的時候,他是以膝蓋作為支撐點的。
He pleaded with her on bended knee. 他跪下來求她。
She was on her knees scrubbing the kitchen floor. 她在廚房里跪著刷洗地板。
趴:She was on her hands and knees (=crawling on the floor) looking for an earring. 她正趴在地板上到處尋找耳環(huán)。當一個人趴著的時候,他是以膝蓋和雙手作為支撐點的。
蹲:They squat on ones haunches(臀胯部). 他們盤膝而坐。
表示身體某部位彎曲的動作:
Slowly bend from the waist and bring your head down to your knees. 慢慢彎下腰,把頭低垂到膝部。
She was bent over her desk writing a letter. 她正伏案寫信。
She curled her legs up under her. 她盤腿坐著。
漢語中的彎腰在英語里要詳細解釋為bend from the waist,腰不直接作賓語,把人體看作是一個直立的物體,彎腰是從腰部開始彎曲,因此表述為bend from the waist。
站: Ive been on my feet. 我一整天沒歇腳。
表示不同狀態(tài)的站還可以表示為:to get/rise/spring/struggle to ones feet,當一個人站起來的時候,支撐點在腳上。同樣的思維,Im not on your toes. 意思是“我沒踩到你的腳?!?/p>
stand on ones hands(and head) (用雙手或頭及雙手)倒立
在漢語中,“站”是指以基本直立的姿勢用雙腳或一只腳支撐自己,如果這個姿勢顛倒了就叫倒立,意思是顛倒著豎起來。而在英語中,stand的意思是to support oneself on the feet in an upright position,由此解釋可以看出stand的意思重在支撐,站著的時候支撐一個人的是雙腳,而倒立的時候支撐一個人的是兩只手或頭。英語中的這種思維,把人看作是一個普通的無生命的物體。
I just can not stand on water. 我只是暈船。
關于暈船,中國人傾向于其帶來的生理反應,而英語中卻只客觀地說不能站在水上。事實上,從客觀觀察的角度來看,暈船確實是由于人不能站在水上。
You make my hair stand (up) on end!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使我毛骨悚然!”字面意思是“我的頭發(fā)根都豎起來了!”英語中用“stand on end”形象地描述頭發(fā)直立的樣子。
表示挽、摟、抱之類的動作:
They walked along arm in arm. 他們臂挽著臂一路走著。
They fell asleep in each others arms. 他們互相摟抱著睡著了。
He walked in with a tall blonde on his arm. 他手挽著一個高個子金發(fā)女郎走了進來。
漢語中的臂挽著臂,在英語中要用arm in arm表示,從觀察者的角度看是可以解釋得通的,因為做這個動作的時候,看起來一只胳膊確實是放在另一只胳膊里面。類似的詞組還有hand in hand手拉手,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里; shoulder to shoulder肩并肩,肩膀與肩膀并在一起;fall asleep in each others arms摟抱著睡,英語中的這類表達都是極其形象的。
再如,He has never put an arm around his wife to accommodate photographers. 他從未為了迎合攝影師而摟住妻子。
She flung her arms around my neck and kissed me. 她突然張開手臂摟住我的脖子,然后吻了我。
在漢語的解釋中,“兩臂合抱”叫摟。當我們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需要張開兩只胳膊,“摟肩膀”就是張開兩只胳膊抱住肩膀,“摟脖子”就是張開兩只胳膊抱住脖子。英語中沒有像漢語中“摟”這樣的綜合性詞匯,而只是客觀地、具體地描述這個動作的過程。把胳膊繞著脖子放就是摟脖子,繞著肩膀放就是摟肩膀,繞著腰放就是摟腰,繞著整個人就是摟人。
He had his head in his hands. 他雙手抱著腦袋。
He took her in his arms and kissed her. 他把她抱在懷里親吻。
運用這種觀察法,一個人雙手抱著腦袋就是頭在手里面,head in hands;而雙臂抱著一個人就是這個人在自己的胳膊里,in ones arms。
又如,He tied a scarf around his neck. 他脖子上圍著圍巾。
He slung the bag over his shoulder. 他把包一甩,挎在肩上。
He looked back over his shoulder. 他扭頭朝后看。
五、結論
綜上所述,西方傳統(tǒng)思維的兩大特點,分析性思維與客體思維,本質上是統(tǒng)一的,是相輔相成的,其宗旨都是求真。為了更加客觀準確,必然要求具體分析;只有具體分析,才能更加客觀準確。而這兩種思維模式對英語語言表達的影響最大,本文只是從浩如煙海的英語言中選取了一些常用的肢體動作詞匯作為例子,其他類型的動詞或名詞也有遵循這種思維模式的,希望廣大的英語學習者可以觸類旁通,更好地掌握英語語言表達的習慣和方法。
[ 參 考 文 獻 ]
[1] 連淑能. 論中西思維方式[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1-51.
[2] 申小龍. 漢語與中國文化[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 梁漱溟. 中西文化及其哲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 周志培. 漢英對比與翻譯中的轉換[M]. 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5] 榮開明.現(xiàn)代思維方式探略[M].長沙: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