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內容摘要:近年來,學術界、教育界和很多大眾媒體就“《弟子規(guī)》是一本怎樣的書”、“《弟子規(guī)》到底該不該讀”等問題爆發(fā)了一場大爭論。我們認為,《弟子規(guī)》作為中國古代蒙學經典中的一部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在今天還是有學習和研究的價值的,本文對此談些個人看法。
關鍵詞:《弟子規(guī)》 內容 形式 爭論
近年來,學術界、教育界和很多大眾媒體就“《弟子規(guī)》是一本怎樣的書”、“《弟子規(guī)》到底該不該讀”等問題爆發(fā)了一場大爭論。有的地方教育行政機構反對推廣此書,如2010年山東省教育廳曾專門發(fā)文,“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guī)》《三字經》《神童詩》等內容”,而有的地方教育行政機構和政府又支持推廣該書,2012年,撫順市領導在講話中說:“今后全市各學校要把《弟子規(guī)》教育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持之以恒地推廣普及《弟子規(guī)》等國學經典?!?/p>
有些學者對弟子規(guī)全盤的否定,如全國百佳幼兒園園長、兒童教育專家王立華認為“《弟子規(guī)》是當時皇權、神權下的產物,滿族人以幾十萬人統(tǒng)治億萬漢族人,統(tǒng)治者需要順民、傀儡、奴隸,所以《弟子規(guī)》一誕生,就受到皇家大力追捧。主題就是聽話,無條件的服從。只強調無條件的服從,就會產生十分有害的后果,人的本性會因此而受到嚴重的壓抑,只會變成溫順聽話的奴仆”,知名文化學者楊早也曾發(fā)表文章,認為《弟子規(guī)》“每句話都是惡狠狠的規(guī)訓,不由分說,理解的要執(zhí)行,不理解也要執(zhí)行”,對孩子的教育并無好處。
我們認為,《弟子規(guī)》作為中國古代蒙學經典中的一部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在今天還是有學習和研究的價值的,尤其是對于正在和即將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者以及廣大家長很有必要,其原因如下:
1.《弟子規(guī)》的內容值得學習。《弟子規(guī)》是匯總了中國古代蒙學和儒家經典中眾多的學規(guī)、幼儀、家范等作品編纂而成,是我們研究古代教育道德教育、養(yǎng)成教育、教育管理、教育守則等學科和項目中不可忽視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尤其在近代以來影響極大,也是考察在中西教育思想碰撞融合這一至今仍未結束的歷史洪流中立足于傳統(tǒng)主義和保守主義一方思想演變的的重要依據(jù)。另外,《弟子規(guī)》中除去部分愚忠愚孝的時代局限以外,更多的保存了中國古代兒童道德教育觀念中的優(yōu)秀成分,其中對于兒童修身、自律、守禮、事親、交友等方面的內容,對今天有志于從事兒童道德教育、學生養(yǎng)成教育等工作的教師和很多愿意了解中國教育傳統(tǒng)的家長仍然有著較大的參考價值。
有一種觀點認為《弟子規(guī)》是鄉(xiāng)間陋儒所做,不符合經典原意。我們認為此種觀點對儒家經典對兒童教育的內容了解不夠清晰。僅以《弟子規(guī)》首章入則孝中的一節(jié)為例: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幾句在儒家經典中其實都有來歷,“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均來自《禮記》,《禮記·玉藻》云:“父命呼,唯而不諾,手執(zhí)業(yè)則投之,食在口則吐之,走而不趨?!?/p>
“父母教,須敬聽”來自《禮記·曲禮上》“正爾容,聽必恭?!?,在朱熹的《童蒙須知·言語步趨》明確要求“父兄長上有所教督.但當?shù)褪茁犑?不可妄大議論?!?/p>
《弟子規(guī)》中的很多字句都如上述文字一樣,是儒家名著的簡述和改編,雖然存在著脫離語境的弊病,但基本上還是反映了儒家對家庭倫理道德的要求,因此很適合有興趣了解儒家兒童道德教育傳統(tǒng)的讀者閱讀。
2.《弟子規(guī)》的形式值得學習。從蒙學名著的流傳歷史來看,一部蒙學作品的流傳,往往并不取決于作者與作品內容,否則很難解釋大學者朱熹編著的《小學》雖經歷代官方和學術界多方表彰,仍未能流行于民間,而托名王應麟的《三字經》和未得功名的塾師所做的《弟子規(guī)》卻流行于天下。似乎決定一部作品是否流行的,還是以它是否能夠以符合兒童心理接受規(guī)律和語言學習習慣為標準的,這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雖然成人本位、經典本位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占據(jù)主導地位,但在蒙學教育與蒙學讀物發(fā)展史上,兒童本位仍然潛移默化的發(fā)揮著重要的、卻少為人知的影響。《弟子規(guī)》的流傳告訴我們,這種韻腳密集而輕松,易于誦讀和記憶的韻文形式的蒙學經典,是經過中國語言文字發(fā)展傳統(tǒng)的檢驗的、在中文語境與蒙學接受史中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重要形式,因此十分值得當代的兒童守則編纂者學習與效仿。同時,似乎當代兒童作品創(chuàng)作者目前還未能創(chuàng)作出能夠與《三字經》、《弟子規(guī)》一類作品媲美的,兼具韻文優(yōu)美形式和現(xiàn)代教育意識的更加優(yōu)秀兒童韻文讀物,所以有志于從事此類創(chuàng)造工作的人,也很有必要汲取傳統(tǒng)蒙學經典的營養(yǎng)。
但是,必須著重指出,在兒童教育實踐中,《弟子規(guī)》要審慎利用。我們建議,如果將《弟子規(guī)》納入兒童教育實踐,需要教育者看清以下問題:
一要合理生成《弟子規(guī)》課程資源。對于兒童而言,一定的社會化教育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這些社會化的教育更適合以情景化的、可感知的方式來進行,我們建議將《弟子規(guī)》《三字經》等蒙學作品經過教師巧妙的設計,將之化為一種可參與、可體驗、可討論、可質疑的課程資源,真正融入兒童的社會化成長過程中,而不宜以一種傳道宣令的方式粗暴的進入兒童的世界。因此要求教師和家長具有一定的經典解讀和處理能力,而這必然要建立在對作品的深入了解基礎上。
二要有效甄別《弟子規(guī)》內容的適宜性。對于兒童而言,《弟子規(guī)》這本書有一些內容已經徹底脫離開了當代兒童的生活實踐,對這部分內容,無論如何也難以將之進行現(xiàn)代化的轉化,如某幼兒園教材將“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一段納入教材,令很多教師無所措手足。所以教育者要具備一定的甄別能力,否則一味照本宣科,也就無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了。這也對廣大幼教從業(yè)者和一部分家長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
三要清醒認識養(yǎng)成教育與宗教傳教之間的關系。《弟子規(guī)》的當代流行,部分宗教界人士曾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仍有很多宗教界人士解讀《弟子規(guī)》的文本與視頻在網(wǎng)上隨處可見。我們建議教育者應該秉承著宗教自由與宗教自覺的精神,合理的利用以上資料,而不建議簡單的將之作為一種宗教精神的具體化、道德化的行為規(guī)范。眾所眾知,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原則是“言傳身教”,如果出于對自身的不滿和期望,將《弟子規(guī)》脫離實際、也超出自身綜合道德水平的一味灌輸給受教育者,則不僅無益于受教育者道德水準的提升,反而會在幼小的心靈中埋下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陰影,這就要求教育者能夠結合當代生活、日常情境和發(fā)展方向等多個維度的對經典進行個性化、可操作的理解與運用。
總之,我們認為,作為一部“古代兒童行為守則”,《弟子規(guī)》不應該被看成洪水猛獸,也不應該被污蔑為“封建遺毒”,那種將《弟子規(guī)》與清王朝主流意識形態(tài)完全等同的想法過于的簡單化和臉譜化了,既不符合書籍實際內容,也不符合古代思想世界的實際;但《弟子規(guī)》也絕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藥,那種意圖通過它挽救世道人心、移風易俗甚至“實現(xiàn)幸福人生”的美好愿望,超出了《弟子規(guī)》的正常闡釋區(qū)域,存在著明顯的過度闡釋,有這種過度的宣傳引起的社會大眾對《弟子規(guī)》的反感不應該由這本書來承擔。
本文是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二五”青年專項課題“幼專學校學前教育專業(yè)‘蒙學名著精讀通識課程的探索與構建的研究”(課題批準號ZJD1215003)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