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萍 楊博宇 李嘉偉
摘 要:近年來網(wǎng)絡暢銷小說改編為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的數(shù)量不斷攀升,文學作品原作者與影視作品權利歸屬方的法律糾紛也不斷增多。糾紛主要集中于改編權行使的限度問題、改編權行使與人格權的權利沖突問題、網(wǎng)絡信息傳播權等問題。
本文首先對文學作品改編權的內涵和范圍進行界定,然后針對無權改編、過度改編、改編權與人身權利等問題的焦點進行依次分析,明確文學作品改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要點;然后以兩個改編典型案例進行實例分析;最后針對此類問題的法律風險規(guī)避提出自己的建議——合同中明確版權使用期限和范圍、合同續(xù)約的優(yōu)先權、完善署名權細節(jié)規(guī)定等。
關鍵詞:文學作品;影視;著作權
一、改編權的性質界定
改編權是《著作權法》中明確規(guī)定的具體權利項,從分類來看屬于著作權中的財產(chǎn)權利之一。我國現(xiàn)行法律中的定義是“改編權,即改變作品,創(chuàng)造出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新作品的權利”。而在《著作權法》的修改稿中,進一步限定了“改編權,即將作品改編為除視聽作品以外的不同體裁、種類或者形式的新作品,以及對計算機程序進行增補、刪節(jié),改變指令、語句順序或者其他變動的權利”。在1991年《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5條第(八)項中規(guī)定:“改編,指在原有作品的基礎上,通過改變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或者用途,創(chuàng)作出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新作品”。而改編權作為財產(chǎn)權利的一種,其既可以由原文學作品的作者行使,也可以由作者授權給他人行使。通過上述法律法規(guī)中給出的概念,我們可以歸納出“改編”行為的基本特征。其一,是對原作品基本的忠實;其二,改編行為必然存在作品類型或表達形式的改變。在諸多改編權的概念界定中,都明確了改編行為的過程就是對原作品表達形式或用途的改變;其三,是必須有原創(chuàng)性的表達,成為新作品。改編權從分類上看屬于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著作權的財產(chǎn)權利之一。既然屬于財產(chǎn)權利,其從性質上來說就允許被轉讓和許可使用。針對“非法改編”得到的作品,當今世界的主流觀點是不承認其著作權。例如美國著作權法中的“不潔之手”原則:“一切侵權創(chuàng)作的作品,不管是否具有或具有多少獨創(chuàng)性,均不享有著作權”。
二、合同中明確改編權行使范圍
法律的規(guī)制應當明確特定范圍內的改編權的行使范圍。因為對改編作品的侵權行為的糾紛中,首先需要對兩部作品是否存在改編于被改編的關系進行判定。因而,一部作品的“改編”能夠到怎樣的程度應當被明確的限定。一旦改編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達到了一定程度,該作品應當被判斷為全新的獨立性作品,從而不存在侵權問題。
而在限定改編權行使范圍時,應當根據(jù)作品的不同類型劃分具體的判定標準。因為不同的藝術載體和不同的表達方式,其所表達的側重點和傳達效果差異較大。例如,文學作品改編為繪畫作品,能否認定為法律上的“改編行為”?其改編權的行使范圍理應和影視作品有所區(qū)別。
改編權的行使范圍的規(guī)范還體現(xiàn)在權利拆分轉讓中。理論上改編權是可以進行不同部分的拆分轉讓的,但由于這種拆分在民事約定中要求了太多的細節(jié),也太容易造成糾紛。因為在具體實踐中,大家往往采取權利買斷的合同約定方式。在針對改編權的具體法律規(guī)范足夠細致的前提下,改編權的拆分轉讓和許可也就成為了可能。也勢必促進作品的傳播和創(chuàng)造更多的經(jīng)濟效益。
三、完善署名權的法律規(guī)定細節(jié)
首先,署名權涉及到原名和筆名的區(qū)分。署名權作為人身權,是伴隨作者本身而存在的,從這個角度講作者本名應當有權利進行表征。然而,改編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原作品的原有的知名度和粉絲基礎達到事半功倍的宣傳效果,因而筆名由于更廣的知名度更符合改編者的利益,也更符合“促進作品傳播”的著作權法的立法目的。這兩之間的沖突自然應當由法規(guī)進行明確規(guī)定。其次,署名權的行使涉及到改編者和原作者的表征次順問題。改編作品與原作品存在本質聯(lián)系,然而改編作品同時又是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新作品。因而原作者和改編者的署名者都應該得到保障,但是兩者表征的程度、次序都應當由法律法規(guī)進行具體限定。
參考文獻:
[1]楊利華.模仿、續(xù)寫、改寫與合理使用[J].科技與法律,2004,(3):57-57.
[2]馮曉青.演繹權之沿革及其理論思考[J].山西大學學報,2007,5(34):41-49.
[3]田勝立.中國著作權法疑難問題精析[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74.
[4]崔國斌.著作權法原理與案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412.
[5]魯昱暉,朱婷婷.網(wǎng)絡小說改編影視劇的版權問題[J].青年記者,2015,(33):86-88.
[6]邱寧.在合法與非法之間[J].法學雜志,2012,(4):143-146.
[7]劉菲菲.電影版權制度比較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175.
[8]曲三強.論影視作品的著作權[J].中外法學,2006,(2):46-53.
[9]劉雄飛.論文學作品改編影視作品中的著作權沖突[J].中國版權,2016,(2):54-57.
[10]黃匯.非演繹作品保護模式論考[J].法學論壇,2008,(1):23-27.
[11]吳漢東.網(wǎng)絡時代的版權產(chǎn)業(yè)與版權保護問題[J].法人雜志,2009,(1):45-51.
[12]鄭成思.法學的國際保護[J].法學論壇,1997,(4):57-67.
[13]王威.論著作權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J].文藝生活,2011,(5):26-29.
[14]李揚.知識產(chǎn)權的請求權與訴訟時效制度的適用[J].知識產(chǎn)權,2012,(10):33-38.
[15]姜穎.作品獨創(chuàng)性判定標準的比較研究[J].知識產(chǎn)權,2004,(3):19-24.
[16]于凱旋.“次仁卓瑪”攝影作品著作權案[J].電子知識產(chǎn)權,2013,(3):24-27.
[17]黎園.論改編權保護[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
[18]張春艷.視聽作品著作權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
[19]王先林.論知識產(chǎn)權的濫用及其法律規(guī)制[J].法學,2004,(4):54-56.
[20]王竹.侵權責任法疑難問題專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