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歡歡 章海虹
摘 要:刺繡是中國最古老的手工藝術之一,因其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所產(chǎn)生的藝術特征也是不一樣的。以秦嶺-淮河一線為南北分界線,分為南繡和北繡。南繡以蘇繡、湘繡、蜀繡、粵繡四大名繡為主;北繡以京繡、魯繡、汴繡、晉繡等地方繡種為主。本文從地域性格、民間藝術、齊魯文化、文人意趣、中國畫等方面來分析魯繡與蘇繡在藝術特征上的區(qū)別。
關鍵詞:魯繡 蘇繡 藝術特征
中國刺繡歷史悠久、技藝精湛,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刺繡工藝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fā)展不斷的充實完善,在其發(fā)展的過程當中受到當?shù)氐牡胤教厣?、民間藝術和中國繪畫的影響,使不同的區(qū)域孕育不同的刺繡品種,刺繡的風格、特征也各不相同。因南北氣候、人文景觀、生活習俗的差異,南繡和北繡以秦嶺——淮河一線為分界。南繡與北繡因其產(chǎn)生的地域不同,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藝術特征。
一、地域文化對魯繡藝術特征的影響
魯繡紋樣以動、植物為主,色彩艷麗不失淳樸,對比強烈,圖案以大為美,裝飾趣味濃厚,針法眾多,具有典型的地方藝術特色。魯繡又稱為衣線繡,以暗花織物的綢、緞、綾或者棉、麻織物等作為繡底,以雙股強捻的衣線為繡線{1}。繡線色彩濃重,繡品的花紋與繡底形成鮮明對比,是北方刺繡的典型代表。齊魯?shù)赜蛭幕股綎|刺繡呈現(xiàn)出顯明的地域文化特點,具體表現(xiàn)為粗獷、豪邁、熱鬧、自信、淳厚、樂觀的藝術特征。
1.山東地域文化特色
(1)質樸豁達的地域性格
山東地區(qū)是齊魯文化的發(fā)源地,傳統(tǒng)文化對人們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山東人民的頭腦中存在兩類人的思想觀念,一是孔子、老子所代表的道德文化,即“仁”、“義”、“禮”等道德觀念{2},它要求人們善良淳樸、以仁愛之心善待別人、講信用、以人為本等。二是梁山泊好漢的英雄精神,即真誠、坦蕩、耿直豪爽??鬃拥牡赖乱?guī)避他們的內心世界,使他們得到精神信仰;梁山泊的好漢,指導他們的外在言行,使他們淳厚樸實。
(2)紛繁多樣的民間藝術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齊魯先民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民間藝術。山東民間藝術是與山東地域文化相互作用產(chǎn)生的結果。齊魯民間藝術資源深厚、內容豐富,現(xiàn)存的民間藝術有魯錦、楊家埠年畫、風箏、剪紙等,其中楊家埠年畫與魯錦對魯繡色彩的影響較為深遠,它們之間相互影響。楊家埠年畫用色濃烈、質樸、簡潔,大膽運用對比色,如紅與綠、黃與紫、藍與橙等,冷暖色調之間相互穿插,使畫面既明亮跳脫又和諧穩(wěn)重,產(chǎn)生絢麗多彩的視覺美感,從而奠定了楊家埠年畫質樸、粗獷的藝術特色。魯錦多用熱烈、明艷的色彩,對比強烈,常以互補色出現(xiàn)在畫面中。整個圖案色彩,鮮艷明快、層次清晰,色彩高純度、高明度,獨特的色彩給人帶來視覺上的美感。
(3)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源于人類社會的需要,服務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民俗文化對人們的行為、舉止和心理活動有規(guī)范作用,它無形的存在于人類社會的生產(chǎn)生活之中。山東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比如節(jié)日風俗。過年,家家戶戶備年貨,買魚肉、蒸花饃、貼門神、拜神仙,希望來年人丁興旺、好運連連。再如禮儀習俗,恭賀新婚、祝福新生兒、祝壽等都是向自己的親人表達祝福之意,希望他們生活幸福美滿、健康快樂、長命百歲。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對美好生活的另一種體現(xiàn)。
2.山東地域文化對魯繡藝術特征的影響
(1)地域性格對魯繡表現(xiàn)手法的影響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山東傳奇人物對魯繡藝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具體為表現(xiàn)手法以粗獷為主,精細為輔。繡工秉承山東人性情豪爽、渾厚樸實的性格,并把這種秉性與魯繡融為一體,充分凸顯了魯繡粗中有細的藝術特征。繡工們通過手中細小的針線把粗獷豪放的性格特征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在畫卷上,使人們在欣賞繡品的過程中,體會到山東人民外在的勇猛強悍,內心的真誠、坦蕩。
(2)民間藝術對魯繡色彩的影響
民間藝術具有樸素純真的美,有鮮明的個性和地域特色。魯繡藝術根植于民間藝術,因此魯繡的用色也受到民間藝術的影響,魯繡用色飽和度較高,色彩對比強烈,具有鮮明、艷麗的視覺效果。這種用色觀念和楊家埠年畫、魯錦的用色觀念如出一轍。魯繡是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的繡種,春秋時期魯繡便已經(jīng)存在,史稱"齊紈”,秦代有所發(fā)展。西漢時,刺繡工藝已在民間盛行。東漢時的王充在《論衡》中記載:"齊郡世刺繡,恒女無不能{3}?!庇纱丝闯鲷斃C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具有廣泛的民間性。
(3)民俗文化對魯繡題材的影響
民俗文化來源于日常生活又服務于日常生活,因此魯繡題材多源于勞動人民的日常生產(chǎn)之中,以動、植物為主題材,賦予魯繡濃郁的地方特色。魯繡在民俗方面運用廣泛,大至婚喪嫁娶,小至日用品,都離不開魯繡點綴。如新婚嫁娶:新娘在閨房里繡制自己的婚禮用品,婚裙、云肩、肚兜、蓋頭、鞋子等,上面繡牡丹、蓮花、石榴等植物及蝴蝶、鳳凰、獅子等動物{4},來表達自己對美好愛情的寄托。迎娶新娘的婚轎上面會繡制"和合二仙”或者"麒麟送子”的紋樣,在山東民間,和合二仙和麒麟被視為送子嗣的神仙和神獸,故成為民間刺繡常用的題材。
二、地域文化對蘇繡藝術特征的影響
蘇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蘇繡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用色雅致、針法精密、繡面干凈;繡技有"平、光、齊、勻、和、順、細、密”的特點{5}。蘇繡以其"精細雅潔”的藝術特征聞名海內外,蘇繡中的精細是對其高超技藝的反映;雅潔是對其藝術的追求{6}。蘇繡集中在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水鄉(xiāng)一帶。繡面以綾、羅、綢、緞為主,色彩鮮艷,輕軟滑爽,最有名的"吳綾”、"蘇州緞”,面料細膩、有光澤。繡線色彩可染百種,一色又可分二十多檔色階,有"光、滑、細、柔”的特點。蘇繡繼承和發(fā)揚了宋代繡畫的傳統(tǒng),以針代筆,突出針法效果。繡工細密不漏縫線,絲理圓轉自如。配色采取同類色,色彩淡雅。又吸取了"顧繡”和西方繪畫的特征,明暗對比強烈,立體效果突出。
1.蘇州地域文化特色
(1)溫婉細膩的地域性格
明代《姑蘇志》中有"精細雅潔,稱蘇州繡”的說法。其精細雅潔,來源于吳地文化的熏陶。例如南方戲種,抑揚頓挫、一唱三嘆。蘇州評彈,采取蘇州方言和吳語徒口講說為代表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形式,用南方特有的吳儂軟語來表現(xiàn)其優(yōu)美的唱腔。就人的性情而言,蘇州女子受吳地文化的耳濡目染,有溫婉、纏綿、精細、靈巧的性格特征,在其生活的過程當中,順其自然的與吳文化融為一體。蘇州具有典型的水鄉(xiāng)特征,水鄉(xiāng)女子"青蓮衫子藕荷裳,不裝門面淡淡妝”,也體現(xiàn)了水鄉(xiāng)女子質樸的審美情趣,代表了水鄉(xiāng)女子秀慧、細膩、柔和、智巧、素雅的特征。
(2)閑淡意趣的中國繪畫
蘇州是歷史文化古城,人文薈萃。閨閣繡中繡稿大都選用富有藝術性的國畫,一些閨閣小姐的伴侶是文人雅士,有的繡女本人在書畫熏陶中長大,甚至能詩會畫。徐徽編著的《吳門畫風》中統(tǒng)計,自三國到清末民初,蘇州畫家人數(shù)為全國之首。蘇州畫壇的鼎盛時期為明朝中期,以"吳門四家”為主要代表。這使得蘇繡中的繡畫達到了更高的藝術水平,此時的蘇繡以追求書畫效果的繡畫、繡字為時尚。蘇繡確定了其服務對象為富豪與文人,也就確定了它的色彩特點。
(3)江南水鄉(xiāng)的文人意趣
宋代,隨著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南移,士大夫們逐漸開始了奢華的生活。文人士大夫在衣食無憂的社會風氣下開始追求美,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人意趣。江南水鄉(xiāng)本就是文人聚集的地方,在生活富裕的情況下,文人有更多的時間討論詩詞、繪畫,并把兩者結合在一起。一些閨閣小姐不再局限于琴棋書畫,對詩詞歌賦也有所涉及。好的作品被繡成繡品,保存下來。經(jīng)濟的繁榮,生活的安居樂業(yè),文人把生活的樂趣反映在詩詞繪畫上,促進了刺繡題材的豐富多樣。
2.蘇州地域文化對蘇繡藝術特征的影響
(1)地域性格對蘇繡表現(xiàn)手法的影響
蘇繡的表現(xiàn)手法以"平、光、齊、勻、和、順、細、密”為特點。蘇繡,精細雅潔。精細,是刺繡的基本要求之一。江南女子的細密精微的性格,不僅體現(xiàn)在針法的細密精致,而且對繡稿中所表達的畫意也有深刻體會和精準表達,這是蘇繡精益求精的表現(xiàn)。刺繡滲透了婦女的喜愛和追求,是性靜而心細、安居而巧思的產(chǎn)物。蘇州人對精致、細密、儒雅精微的追求,對蘇繡的表現(xiàn)手法有所影響。
(2)中國畫對蘇繡色彩的影響
蘇繡具有圖案秀麗、色彩淡雅的風格,有中國繪畫的閑淡意趣。繪畫藝術對蘇繡的影響最直接。蘇繡裝飾品中常用名家手筆為粉本進行繡畫或繡字,這也是蘇州閨閣繡追求書畫藝術效果的一個特點。蘇繡受當時文人繪畫的影響,帶有詩情畫意的韻味{7}。文人畫師的加入,對畫繡的要求更高。繡稿本身也是藝術品,在刺繡的過程中,為了使畫繡與原作有著相同的效果,在繡線的搭配上十分靈活,通過改變繡線的顏色來達到和順均勻的效果。色線的搭配根據(jù)繡稿的選擇來確定。繡稿色彩艷麗淡雅,蘇繡的色彩就艷麗淡雅。
(3)文人意趣對蘇繡題材的影響
蘇繡根據(jù)功能用途分為日用品和欣賞品兩類。日用品主要指日常生活中實用的刺繡品,以滿足生活消費為目的,以流傳在民間的吉祥圖案和吉祥文字為刺繡題材{8}。而欣賞品用來陳設和賞玩,以消遣怡情為主要目的,多以山水、人物和花鳥等國畫題材為主,富有人文意趣,追求精致雅潔,創(chuàng)作主體為文人畫師,制作主體為生活殷實的小姐或少婦。精致的欣賞品,更能體現(xiàn)文人意趣對刺繡題材的獨特影響,含有的藝術內涵更為豐富。
結語
中國刺繡歷史悠久,在發(fā)展過程中,受到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不同地區(qū)的刺繡受當?shù)氐胤教厣挠绊?,如地理環(huán)境、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習俗等。刺繡在發(fā)展與傳承的過程中,吸收本土文化,把當?shù)靥厣谌肫渲行纬勺约邯氂械乃囆g特征。魯繡色彩艷麗,質樸粗獷;蘇繡精細雅潔,婉轉細膩。它們在各自的發(fā)展過程中保持著自己獨特的藝術特征,又把其他繡種的優(yōu)點吸納消化,不斷推陳出新。這指引著我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藝術,不僅需要現(xiàn)代人的傳承,使其發(fā)揚光大;而且需要推陳出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大膽創(chuàng)新,使魯繡和蘇繡繼續(xù)散發(fā)迷人光彩。
注釋:
{1}宗鳳英.織繡鑒賞[M].北京:印刷工業(yè)出版社,2012.8.
{2}孫峰.好漢山東的文學記憶[D].山東師范大學.2007.
{3}周磊.地方特色藝術的差異對魯繡與蘇繡的影響[J].藝術探索,2009,23(4),87-88.
{4}李學偉.齊魯傳統(tǒng)民俗刺繡的性格特征與審美觀照價值[J].紡織學報,2011,9,109-113.
{5}張曉穎.蘇繡藝術特點淺析[J].東南文化,2000,5,77-79.
{6}林錫旦.蘇州刺繡[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4.12.
{7}林錫旦.蘇州刺繡[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4.12.
{8}寧萬勇,沈建東.絲線上的風雅[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