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也好,文化創(chuàng)新亦罷,都是一種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擔當。實施經典名劇傳承工程,無疑是中國戲曲傳承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種方式。
人間要好戲。要新創(chuàng)作的好戲,也要優(yōu)秀劇目精彩傳承的好戲。從這個角度講,青春版《三滴血》的成功傳承、璀璨綻放,更有一番積極的價值和意義。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就要“善于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yǎng)分,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有益思想、藝術價值與時代特點和要求相結合,運用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進行當代表達,推出一大批底蘊深厚、涵育人心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
最近,西安秦腔劇院·易俗社傾情打造、著力推出的秦腔大戲——青春版《三滴血》,正是貫徹、踐行這項傳承發(fā)展工程的鮮活產物。青春版《三滴血》的閃亮登場、成功演繹,為西安秦腔天地描摹出了一道絢麗的風景。青春版的定位,讓秦腔這樣一門來自古老的藝術、讓一部百年經典劇作更具活力回歸大眾眼前。
由演員的年輕化帶動秦腔觀眾的年輕化,催動舞臺上的秦腔越唱越響亮。青春版秦腔加上青年觀眾,使秦腔藝術更加洋溢青春氣息,充盈青春活力。青春版《三滴血》馳騁舞臺、唱紅氍毹,能動地給經典傳統輸入了更多的青春情愫與時代激情,很好地實踐了一次在新時代的藝術傳承和青春賡續(xù),自然而然地引發(fā)了人們的喝彩與點贊。
一
傳承是戲曲經典常演常新的一種保障。這種藝術傳幫帶之特有形式,也是優(yōu)秀劇目傳承、青年人才培養(yǎng)的一種最佳途徑。無論是劇種的代表性院團,還是經典劇目的表演者們,無不需要將劇種的經典代表作在藝術(技術)層面上不斷地予以完好傳承。同時,好的劇作對人才培養(yǎng)、劇種建設、院團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秦腔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歷經千百年歷史長河而不衰。秦腔藝術之所以能夠發(fā)展成為現在的盛況大觀,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有那一代代前輩藝術家的嘔心瀝血、殫精竭慮的藝術傳承?;仨鲜兰o前葉民國時期《三滴血》唱紅大半個中國,讓無數戲迷沉醉其間:浮想新中國建國十周年際,《三滴血》兩番進京、巡回全國十三個省市演出,名噪京師、譽滿華夏的動人情景;再到這次青春版《三滴血》實現了新的傳承,又一次走進廣大觀眾的心田,為藝術的薪火傳承展示出嶄新的躍動圖畫,映照出新時代新秦腔的火紅景象。
我們深深感到,正是藝術傳承鮮活地豁透出西安秦腔劇院·易俗社文化藝術滾動不息的整體實力。這次青春版《三滴血》便是這種整體實力的又一次集中展示,釋放著秦腔人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深深敬仰,切合著當今時代的主旨精神,洋溢著對三秦文化、秦腔藝術的發(fā)聲禮贊。同時,也彰顯出對地域文化的一種自信,對現代藝術脈絡風格、對古老戲曲當代表達的一種新的把握。
當然,這種展示、自信、把握是建立在國家戲曲政策的基礎上的。國家大力扶持戲曲藝術系列政策的出臺對戲曲的影響非常之大,政策對地方戲曲發(fā)展最大的作用是引導和扶持。從某種意義上講,青春版《三滴血》趕上了好時候。正是有了這樣的好政策,才有了為青年藝術人才提供發(fā)展的機遇和實踐的舞臺,也才有了青春版《三滴血》的萌發(fā)勃新。
秦腔《三滴血》,這部由“關中才子”范紫東創(chuàng)作于1918年的大戲,歷經百年滄桑,傳承至今,盛演不衰,幾乎成了秦腔的代名詞。今天由西安秦腔劇院·易俗社為青年傳承班的年輕一代再度復排,青春的光彩綻放當下舞臺,動人的旋律飄逸時代殿堂,引出了我們新的話題。
站在新時代,易俗社在戲曲傳承發(fā)展工程項目上首選《三滴血》,是有眼光的。秦腔是陜西的根派文化、品牌文化、熠熠閃光的文化名片,需要我們去傳承。其傳承的必要性、緊迫性從來沒有今天這么積極、強烈?!度窝窂某醯请ǖ浇衲暝佻F舞臺,整整一百周年。這部戲自1922年漢口演出,聲播江漢,推出了劉箴俗、劉迪民、蘇牅民、王天民一批名角;1958年、1959年兩度進京,振人眉宇,好評如潮;1960年拍攝成戲曲電影,托舉劉敏中、肖若蘭、樊新民、陳妙華、孟遏云、全巧民等一批秦腔演員躋身中國戲曲表演藝術家行列;2009年惠敏莉、陳超武、李宏剛、韓利霞一批秦腔才俊,借助《三滴血》倍增了自己的藝術光彩;2018年乘春風拂面的好時光,第20期學員傳承班入社排演的第一部大戲《三滴血》又讓茍寶龍、王鳳云、彭丹齊、高寧寧、鮑旭東等一批青年娃娃粉墨登場、躍然舞臺。正是這部震撼戲苑、聞名遐邇、深受老百姓喜愛、堪稱秦腔乃至中國戲曲瑰寶之百年名戲,成就了易俗社一代又一代眾多名家,同時躋身秦腔史、中國戲曲史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行列?;蛟?,《三滴血》我們至今還難以逾越,并非刻意溢美之詞。傳承選劇目,篤定首選它。
二
說《三滴血》優(yōu)秀,首先優(yōu)在劇本。
198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發(fā)起編輯出版《中國近代文學研究資料叢書》。戲曲方面選了五位劇作家,陜西范紫東赫然在目。1982年《范紫東秦腔劇本選》出版,文史專家李瑞陽對兒子李民生(當代著名劇作家,有話劇劇本《唐太宗與魏征》等問世)講:“你要想搞劇本創(chuàng)作,必須把范先生的劇本好好地讀讀!”李瑞陽認為,范紫東的劇本,不僅僅主題思想積極,有教育意義,結構嚴謹,情節(jié)曲折,而且語言極其豐富,生活氣息濃厚。毋庸置疑,《三滴血》正是這樣的代表作。
范紫東自1914年創(chuàng)作劇本發(fā)端,四十年計有68部戲劇作品問世。易俗社成立當初,即以“補助社會教育,移風易俗,啟迪民智”為主旨。范紫東以此主旨為出發(fā)點,于四年后(1918年)即寫出了妙趣橫生,耐人尋味,“反對教條主義”的《三滴血》劇本。曾創(chuàng)辦《易俗日報》的戲劇家李約祉于1936年為《三滴血》寫序,道明了范紫東編寫這部戲的由來與意圖?!啊度窝肪幊芍?,流傳于陜甘寧青各省,迄今二十年,表演不輟,深入民間,已成茶余飯后之佳話,非偶然也?!?/p>
《三滴血》的故事緣自清人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一所記述的軼聞閑語,而劇作終成汪洋恣肆全為范紫東抒筆新創(chuàng)。范紫東為寫好此劇,專門研究過法律政要,精讀過明清朝代官吏斷案時經常參考的案例集成《洗冤錄》。對其中記載的諸如陳業(yè)滴血的故事,思之再三,認為“有不可盡信者”。在此基礎上,他根據生活經驗體味萌生思考,把這類滴血認親的故事編成戲劇,其目的就是讓那些從事司法的人知所警惕,“而明此書之不可盡信,以為冤濫者請命也”。
審視這個劇本,我們深切感到劇作繼承明清以來的傳奇手法,布局奇特,構思精巧,劇情曲折迷離,步步引人入勝,橋段跌宕起伏,氣勢瑰麗磅礴,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其時《陜西易俗社簡明報告書》標榜:其為戲也,若多忠勇之用兵,變幻離奇,人莫測其意向,及結果乃恍然,其布置之妙,規(guī)模偉大,包羅宏高,有骨力,有興趣。每劇出,座位擁擠,評戲者稱為“燕許大手筆”。
的確,《三滴血》這部戲,其立意深刻,主題思想擊中時弊、啟人心智,情節(jié)構架巧妙,表現手法符合群眾的欣賞習慣。滴血認親的故事安排,其離合悲歡、曲盡其妙,入情入理,自然天籟,正如水到渠成,絕不見斧鑿之痕。觀之既受潛移默化的高臺教化,又獲愉悅身心之藝術享受。劇中的主要角色縣令晉信書,刻畫得顢頇有加、剛愎自用、詼諧盡致,是一個塑造得很成功很有特色的人物。劇作正是借助這個自以為聰明實際上糊涂透頂的官僚那荒唐的行事邏輯,將錯綜復雜的三條行為動作線(周家父子一線,李家夫妻一線,賈、周兩家一線)交織在一起,演繹出豐富多彩的故事情節(jié)。同時,劇作又突出周家父子的遭遇作為主線(從點到線,點線結合,突破傳統戲曲那種主要運用的所謂線性結構、一人一事格局),在雙線行進、甚至三線同行間,營造出一種既錯綜復雜、讓人難以捉摸,又主次清晰、賓主分明的大俗大雅之大格局。傳奇性的構思情節(jié),波瀾起伏,令人啼笑皆非間飄逸起濃郁的戲劇效果。作品的諷刺性、教育性、趣味性融合一起,渾然天成。
1958年該劇在京演出時,梅蘭芳、歐陽予倩、馬少波等名人大家紛紛撰文盛贊此劇可與當年浙江昆劇團的《十五貫》媲美;戲劇大師曹禺看戲后表示,“認錯”一場可與莎士比亞媲美;另一位戲劇大師田漢評說,《三滴血》“劇情離奇曲折,妙趣橫生,與兄弟的愛人互相誤會處,可以追步莎氏”。這是對《三滴血》劇本何等高度的評價。
作為舞臺劇,一度創(chuàng)作優(yōu)秀的劇本還需要高超的二度創(chuàng)作來呈現來張揚。范紫東在他的另一部名作《軟玉屏》的序中言道:“夫傳奇之足以動人者,原不在結構之工、照應之密、合乎法度、依乎律呂也,必其事實入情入理,其音節(jié)可歌可泣;語證明出自肺腑,聲聲打人心坎;寄情于選聲選色之外,移人于不知不覺之中?!薄度窝返奈枧_呈現大氣邈長、音樂精致明快、音節(jié)可歌可泣,為戲的動人大成注入了濃濃的情愫。放眼舞臺,雙生雙旦,小生、小旦、老生、老旦、丑角多個行當紛紛獻技,諸人角色唱、念、做、打四功五法并重,好聽好看齊飛。唱詞、語言典雅、文采斐然,音韻講究、唱腔、聲樂樣樣經典?!白婕兾黜n城縣”,“五臺縣官太懵懂”,那一段段膾炙人口的經典唱段,唱響大江南北,傳播異域他鄉(xiāng)。那晉信書之獨特藝術形象,惟妙惟肖的舞臺風情,鮮蹦活跳的害人行為,發(fā)人深思的誤人理論,釋放著熾烈的戲劇效果。而這部戲不僅整體完備緊湊、一氣呵成,足以牢牢抓住觀眾,還有那些特立獨行的幾許橋段猶若精湛折子戲(如“虎口緣”),儼然異軍突起,完全能夠自個成章,營造起舞臺上一道道交織的絢麗風景。對視青春版《三滴血》,幾個青年演員靈動的身姿、高亢的唱腔,配以曼妙的布景、流動的舞臺,精彩情景盡顯,引得觀眾歡聲笑語,滿堂喝彩,標志著整臺戲的藝術水準邁上了一個追夢高遠的臺階。
三
文化傳承也好,文化創(chuàng)新亦罷,都是一種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擔當。實施經典名劇傳承工程,無疑是中國戲曲傳承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種方式。
傳統文化理應活起來,活在當代人的觀念中。而推動“活”的助力,則是文化重要載體戲曲的內在優(yōu)勢和本質使命。當然,傳統文化要活在當代人的生活實踐中、飄逸于當下舞臺的演繹中,是需要通過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的。惟有如此,方能實現富有活力的傳承,傳承也才能真正成為中國人行為方式中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活性因子。
青春版《三滴血》不啻為“建立中華戲曲價值評判體系和審美體系”提供了一個鮮活的范例。也正是從這個角度審視,青春版《三滴血》一方面有了尊重先賢、敬畏傳統、發(fā)揚繼承、開拓創(chuàng)新的正確指導思想引路,同時又有老社長張保衛(wèi)鋪張蹈厲的示范執(zhí)導、諸多劇社老藝術家在排練場上揮灑汗水、時時提點、孜孜傳授 、為劇目把關,現任社長惠敏莉等領導忙前忙后、處處關照、保駕護航,從而使得傳承排演順利進行、驚艷收官。
另一方面,作為經典劇目在新時代的新亮相,作為一項傳承工程精品驗收的期望值,對照先輩藝術家所達到的那種境界和高度,這次“青春版”的舞臺展示、藝術呈現還有不足和較大的提升空間。從文本講,按照現代觀眾的審美要求,還可以再壓縮刪減一些枝葉,演出時間宜控制在兩個半小時之內(現為兩小時四十五分鐘);關鍵性的情節(jié)——“滴血”,其效果揭示、理論依據、現場操作都有必要借助現代高科技手段顯示、交代得更清楚一些,以幫助觀眾更精準地理解劇情、解讀主題。實際上《三滴血》文本的修改、刪減,歷史上一直沒有停止過。1958年的演出本便刪去了“周仁瑞賣子”、“賈蓮香偷房”、“邊關御敵”等情節(jié)。如此做“減法”的結果,使得戲更加集中、更加好看、思想意義也更加積極明朗。另外,現傳承班青年人的表演較之老藝術家還欠火候,如眼神的功夫、魅力還比較差勁;道白、唱腔、咬字,口還較松,離字正腔圓還有距離;劇中人物年歲長了、環(huán)境變了,演員的表演從形與神上還都跟不上變化……這些,還都有待于傳承青年繼續(xù)奮發(fā)、努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戲曲文化是一條流動的河,它從“過去”經“現在”流向“未來”?!度窝废群蟀舜輪T在紅氍毹上走過了一百個春秋。今后還必將在戲曲天地繼續(xù)奔突、前行,在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繼承、傳承的大道上使得傳統文化的優(yōu)秀因子延續(xù)血脈風骨、神形兼具,彰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和時代價值。在今天這個多元復雜、折沖樽俎的新時代,尤其需要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來培養(yǎng)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與進步。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能夠起到凝聚信念和理想的積極引導、浸潤作用。從文化哲學的角度來看,一種文化傳承之所以能夠“傳”,就在于它具有向未來成長的潛力或“可能性”。真正意義上的傳統一定是活的,是對人們當下生活具有影響力的。讓傳統文化中的充沛價值理念,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讓傳統文化中的完備人際規(guī)范,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讓傳統文化中的厚重文化資源,支撐現代文化各項事業(yè)發(fā)展,《三滴血》一劇的新時代傳承意義迸發(fā)于斯!
人間要好戲。要新創(chuàng)作的好戲,也要優(yōu)秀劇目精彩傳承的好戲。從這個角度講,青春版《三滴血》的成功傳承、璀璨綻放,更有一番積極的價值和意義。
(本文圖片均為青春版《三滴血》劇照)
作者簡介
孫豹隱 陜西省文化廳原副廳長、著名文藝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