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豹
員工持股計劃,指上市公司根據(jù)員工意愿,通過合法方式使員工獲得本公司股票并長期持有,股份權(quán)益按約定分配給員工的制度安排。員工持股計劃的參加對象為公司員工,包括管理層人員。
員工持股計劃并不是一個很久遠的事情,證監(jiān)會2014年發(fā)布《關(guān)于上市公司實施員工持股計劃試點的指導(dǎo)意見》,才使得員工持股計劃走上歷史舞臺。
監(jiān)管的本意也是好的:“允許上市公司按規(guī)定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員工持股計劃”,“允許混合所有制經(jīng)濟實行企業(yè)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而且,“上市公司實施員工持股計劃試點,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勞動者與所有者的利益共享機制,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提高職工的凝聚力和公司競爭力,使社會資金通過資本市場實現(xiàn)優(yōu)化配置?!?/p>
從指導(dǎo)意見下發(fā)至今已經(jīng)過去了四年,員工持股計劃的效果究竟如何,有沒有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目標?
筆者選擇了2014年至今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的688家公司,計算各家公司股權(quán)激勵的盈虧情況。需要說明的是本次盈虧計算有兩個假設(shè):一是沒有考慮現(xiàn)金分紅因素,也就是說如果期間分紅了,那么其虧損程度會有所減輕;二是假設(shè)員工持股計劃到期后,并沒有減持或者清倉,而是持有至今(截至2018年8月12日)。
經(jīng)過計算整理,688家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的上市公司中,從員工買入后至今,員工持股計劃翻倍的只有19家,盈利的合計169家,占比25%;虧損的員工持股計劃合計519家,占比75%,而虧損幅度超過50%也就是員工持股計劃腰斬的共計140家,占比五分之一??梢哉f,四分之三的員工持股計劃演變成坑員工的計劃了。
如果分年份來看的話,除了2014年的12家實施的員工持股計劃是盈利14%外,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三年合計576家員工持股計劃平均虧損均在15%以上,2018年已實施100家的股權(quán)激勵計劃,平均虧損6.90%。可以說,不管哪年實施的員工持股計劃,基本上都是虧錢的。
如果說,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的本意是與員工共富貴的話,截至目前,大部分都演變成坑員工的持股計劃。
哪些公司坑員工最深、最多?
從虧損程度上來看,共計10家公司的員工持股計劃虧損超過80%,基本都是大名鼎鼎:ST中安、樂視網(wǎng)、*ST凡谷、*ST信通、奧瑞德、金龍機電、芭田股份、印記傳媒等,都是這兩年經(jīng)歷過連續(xù)跌停的公司,而且,員工持股計劃越大,虧損金額越大。如樂視網(wǎng)實際買入金額5.1億元,假設(shè)沒有賣出,截止目前合計虧損4.63億元。
從虧損金額上看,十大坑員工公司分別為冠昊生物、萬達信息、神州泰岳、中珠醫(yī)療、歌爾股份、樂視網(wǎng)、比亞迪、浙江永強、雙塔食品和長盈精密,員工持股計劃虧損均超過4億元,真是買的越多,虧得越多。
實際上部分員工持股計劃到期后可以賣出止損,并沒有理論上虧損的這么慘,比如ST中安的兩期持股計劃在2017年10月和12月已經(jīng)出售完畢,出售時股價在5元左右,員工實際虧損程度在85%左右。
同時,考慮到很多員工持股計劃存在一定的杠桿,在股價大幅下滑之時,一些公司的員工持股計劃開始爆倉,可以說是血本無歸。比如凱迪生態(tài)、智慧松德、金龍光電和金鴻控股控股,等等。
ST凱迪的員工持股計劃,“云信凱迪 1 號”于2017年5月陸續(xù)通過二級市場集中競價的方式購買公司股票,買入公司股票共計 3571.60萬股,成交金額合計39190.10萬元,占公司總股本1.82%,該計劃所購買的股票鎖定期為2017年5月24日至2018年5月23日。而且員工持股計劃的杠桿非常高,員工出資1元,浦發(fā)銀行出資2元,也就是說3.92億元的買入金額中,只有1.31億元是員工出資的。
可是因為ST凱迪年報難產(chǎn),大股東債務(wù)違約等問題爆出,公司復(fù)牌股價跌了75%,因此其員工持股計劃也早早爆倉。考慮到股價跌幅,持股計劃中員工早就虧光了,劣后出資2.61億元的浦發(fā)銀行最終也只剩下9000萬元左右,可謂慘也。
本來好好的做公司員工,拿點工資就好了,可是非要做股東,參與員工持股計劃,可惜被套牢。命不好的,還要爆倉,連長期股東都做不成,股市有風險,股東需謹慎!
那么,那些與員工共富貴的持股計劃是什么樣子?為什么它們能實現(xiàn)員工持股計劃的初衷,實現(xiàn)共同富裕?
筆者統(tǒng)計了員工持股計劃漲幅排行榜,這些都是員工持股計劃翻倍的公司。從實施時間上看,2014年至2018年都有實施,從公司來看,很多都是耳熟能詳?shù)目儍?yōu)白馬股:利亞德、五糧液、牧原股份、伊利股份、紫光股份,等等。尤其是紫光股份,盈利金額高達17.57億元,像牧原股份、五糧液等盈利金額也超過10億。
這些公司有什么特征呢?
業(yè)績好!
且不說五糧液、伊利股份等,即使像安科生物,2016年和2017年歸母凈利潤分別增長45%和41%,利亞德2016年和2017年歸母凈利潤分別增長102%和81%,當升科技2016年和2017年歸母凈利潤分別增長648%和152%,等等。
因此,各位員工考慮是否參與公司的員工持股計劃時,一定要像投資股票一樣,判斷公司的業(yè)績發(fā)展情況,不然連止損的機會都沒有。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聲明:本人不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