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楠楠
一角鯨在海洋中是個童話般的存在,因為那根長在頭部的長角,令人們無論在什么地方遇到它們,都能一眼認(rèn)出,并稱為“海中的獨角獸”
1577年,英格蘭探險家馬丁·弗羅比舍懷揣夢想,帶著探險隊一頭扎進了茫茫海洋,雄心勃勃地試圖開辟一條從歐洲到美洲的新航道。在加拿大北部的海域里,探險隊遇到了一種傳說中的神秘生物,并在航海日志里將其描述為“一種有著巨大長角的大魚”。
這種長角的大魚,就是一角鯨。
盡管一角鯨16世紀(jì)才被發(fā)現(xiàn),18世紀(jì)才被命名,但這個時間的數(shù)百年以前,這種神奇的生物就已在歐洲大陸上魅影重重。
早在中世紀(jì),維京人就在北大西洋里獵殺到一種頭上長角的“海洋獨角獸”,并切下它們的長角,以數(shù)倍于黃金的價格銷售給歐洲的王公貴族。那時的歐洲,迷信盛行,一角鯨的角被認(rèn)定為傳說中獨角獸的獸角。在歐洲神話中,獨角獸象征著高貴、高傲、純潔,它的角可以消除百病,治傷療毒。于是,貴族們千方百計地搜羅“獨角獸的獸角”,鏤成高腳酒杯、茶杯和碗,希望在遇到有毒的食物時,它能讓毒物“泛起黑沫,毒性盡去”。因此,無論是王室還是教廷,都把一角鯨的鯨牙視作至寶。
當(dāng)年歐洲人對“獨角獸獸角”的狂熱追求,超出了現(xiàn)在人們的理解。因為長年供不應(yīng)求,一角鯨鯨牙的價格居高不下,留下了很多為它一擲千金的傳說: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五世送給法國兩根一角鯨鯨牙,用來支付相當(dāng)于今天100多萬美元的債務(wù);哈布斯堡王朝用重金求得一根一角鯨的長牙,制成象征至高皇權(quán)的權(quán)杖;俄國暴君伊萬則用鯨牙作拐杖,彰顯自己的皇帝身份;英國王室也曾花費一萬英鎊購買一根“獨角獸獸角”,制成酒杯,作為王權(quán)的象征。
對“獨角獸獸角”追求最狂熱的,是丹麥國王弗里德利三世,他畢生致力于搜集獨角獸獸角,甚至用“獨角獸獸角”制成了一個寶座(腿、扶手和底座都用一角鯨鯨牙制成)。直到今天,這個寶座還會出現(xiàn)在丹麥國王的加冕典禮上。
最終,17世紀(jì)的啟蒙運動揭穿了“獨角獸獸角”的種種騙局,丹麥學(xué)者奧勒·瓦姆用大量證據(jù)證實了所謂的“獨角獸獸角”,其實是一角鯨的長牙。但遺憾的是,強大的慣性思維仍持續(xù)影響了歐洲一百多年,一角鯨的鯨牙依舊被當(dāng)作藥物,磨碎之后用于增強心臟功能和治療癲癇。甚至到18世紀(jì),這種珍貴但毫無作用的粉末還赫然名列在不列顛特效藥一覽表上。
再后來,隨著科學(xué)的普及,人們對“獨角獸獸角”的需求驟然下降,但是對一角鯨本身的興趣卻更加高漲:它們?yōu)槭裁磿L出“獨角”?這個長長的“獨角”對一角鯨來說有什么作用?這些疑問,讓人們對一角鯨更加好奇。
褪去神秘色彩后,一角鯨的鯨牙不再有十倍于黃金的身價,但人們對它的用途卻越發(fā)好奇。畢竟成年一角鯨體長也不過4~5米,但卻能長出一根兩三米長的鯨牙,顯眼之余,也有些累贅——人們不止一次發(fā)現(xiàn),一角鯨的長牙常因撞擊、破冰或其他原因而折斷。
通過對一角鯨長期跟蹤觀測,人們對一角鯨的鯨牙有了初步的認(rèn)識:在生物分類上,鯨被分為須鯨和齒鯨,一角鯨就是齒鯨亞目下的一種。在它漫長的進化生涯中,一角鯨口中絕大部分牙齒都已經(jīng)退化消失,但獨特的是,雄性一角鯨上顎左側(cè)的牙,不僅沒有退化,還會在幼年時頂出唇外,繼續(xù)生長,直到長成一根螺旋形長牙。牙齒長度約2~3米,重約10公斤。極少數(shù)雄一角鯨右側(cè)的牙齒也會突出唇外,形成罕見的“雙角”。而雌性一般不會長牙,或是長出短于雄性的長牙。
如此長的牙齒,顯然不能用來咀嚼進食。人們曾經(jīng)猜測,一角鯨的長牙是用來捕食、破冰、爭斗和防御的武器,但這種猜測很快被否定:一角鯨口中沒有發(fā)育良好的牙齒,在捕獵時通常會選擇靠近獵物,然后用力將獵物整個吸入口中吞下;群居的雄性一角鯨雖然常常把長牙碰在一起,卻不是用來打斗,相反,這種碰觸是它們的一種交流方式。,
經(jīng)過研究推測,一角鯨的長牙可能是一種感覺器官。因為它們的長牙不像大象那樣彎曲,而是天生筆直,上面還有螺旋花紋,繞著同一個軸心向左旋轉(zhuǎn),外層沒有耐磨的琺瑯質(zhì)(多數(shù)哺乳動物牙齒都有),而連接牙髓神經(jīng)的牙骨質(zhì)直接裸露在表面。長牙上的密集神經(jīng)系統(tǒng),可以幫助一角鯨探測海水的溫度、壓力、運動和污染程度,收集在北極地區(qū)冰冷海水里生存下來的重要信息。但這并不是一角鯨生存的必要條件,因為若長牙的作用如此重要,那沒有長牙的雌性,又靠什么生存下來的呢?
因此,長牙的主要作用被認(rèn)為是一角鯨的視覺展示物,它最重要的功能是吸引雌性,以及確立自己在種群中的地位,與鹿角、孔雀尾巴等類似。與一角鯨接觸最多的因紐特人證實了這一點:他們在長年累月的觀察中發(fā)現(xiàn),長牙更長更粗的雄性一角鯨通常是鯨群的領(lǐng)導(dǎo),也擁有與更多雌性交配的權(quán)利。
因為頭上那支長長的牙,一角鯨又被稱作獨角鯨、長槍鯨,主要在加拿大北部、俄羅斯和格陵蘭西部的峽灣和島嶼周邊活動。一角鯨的身體呈圓柱形,幼年時皮膚為棕色,成年以后變?yōu)榛野咨?,并散布?xì)密的深色斑紋。這種蒼白而斑駁的體色,讓浮上水面呼吸的一角鯨遠(yuǎn)遠(yuǎn)看去像是溺亡的水手,故而在當(dāng)?shù)厝苏Z言中,一角鯨又被稱作“浮尸鯨”。
一角鯨是群居動物,4~20只不等,有些是同性別,有些則雌雄同群。有意思的是,它們常常好幾個群體一起出游,形成數(shù)百頭乃至數(shù)千頭的龐大團隊。一角鯨個體之間的溝通靠聲音,比如發(fā)出滴答聲、尖叫聲,或是口哨來溝通和導(dǎo)航。
大概是因為喜歡吃住在深海的大比目魚,獨角鯨擅長深海潛水。一次潛水時間可長達(dá)7~20分鐘,見于記載的最深記錄大約是1800米。
北極圈漫長寒冷的冬季,一角鯨最為活躍。這個時候,它們優(yōu)哉游哉地躲在冰層下,享用著深海美食大比目魚。對不同季節(jié)死去的一角鯨的解剖結(jié)果證明,這種有趣的生物其實很挑食。夏季,他們在海洋各層深度覓食,主要吃北極鱈魚,吃得極少;而冬季,它們則大量捕食棲息在海底的大比目魚。
冬季也是一角鯨繁殖的季節(jié)。在北極圈零下51攝氏度的漫長極夜里,一角鯨與伴侶在吃夠大比目魚后,潛到冰穴里交配,妊娠期持續(xù)約15個月,哺乳期長達(dá)20個月,每胎只產(chǎn)一只。初生的小一角鯨身長能達(dá)到1.5米,體重可達(dá)80公斤。出生后就可以游動,4~7歲左右達(dá)到性成熟,最長壽命約50年。
一角鯨的天敵有虎鯨、海象、北極熊,甚至還有逆戟鯨。不過,它們在生物圈里最大的敵人還是人類。格陵蘭島上的居民們擅長利用一角鯨身體的每個部位:鯨脂做成油燈燃料,肌腱做靴子和衣服,牙齒則被做成冰刀、帳篷支架和魚又,或是漂白后整支出售,雕刻成各式各樣的工藝品。鯨魚肉是當(dāng)?shù)厝硕局饕澄镏?,一角鯨身上某個被當(dāng)?shù)厝朔Q作“Manak”的部位,據(jù)說品嘗起來味道像榛子,是因紐特人的傳統(tǒng)美味。
目前為止,存活的一角鯨數(shù)量大約有8萬頭,屬于近危動物。除了天敵和人類,一角鯨的生存環(huán)境還面臨著自然氣候的嚴(yán)峻挑戰(zhàn)。長年在冰層中生活的一角鯨,如果在海灣中逗留太久,浮冰蔓延、冰塊中的縫隙縮小,就會被困在冰塊之中,甚至被鋒利的冰塊割傷;如果氣溫驟降,海面突然大面積結(jié)冰,那么深潛在水下的一角鯨也可能會因為無法浮出水面窒息而死。重要的是,全球變暖,海冰減少,縮小了一角鯨的生存空間,令它們在不久的將來面臨著滅絕的危險。意識到問題所在,格陵蘭島開始實施對一角鯨的限獵政策,寄希望于減少每年的捕殺量,以讓這個傳奇的物種更好地繁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