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慧
摘要:文章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分析武術在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所表現出的文化特征:有銳意進取的一面,又有點到為止的儒家中庸思想;還有務實的本質等是具有高度開放性與包容性的傳統(tǒng)文化代表,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與碰撞過程中容易適應且被接受,有助于“一帶一路”沿線人民民心相通的實現。
關鍵詞:“一帶一路” 武術文化 民心相通
“一帶一路”戰(zhàn)略提出不到五年的時間,而絲綢之路的故事可追溯至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這次至今為人稱道的西行勾勒出絲綢之路的初始輪廓,這條通往中亞、西亞的商貿之路,曾一度是中原人民通往廣闊西部的夢想。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絲綢之路是我國政治經略、經濟貿易、文化交融的晴雨表:國家強盛、經濟繁榮、政治開明時,絲綢之路隨之興盛繁忙,并進一步促進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反之則凋敝蕭條。
兩千多年以來,佛教隨著商隊的駝鈴聲傳到中國,并在此生根發(fā)芽,形成世界佛教體系中重要的一支;儒家學說從中原腹地經由文人志士在群雄逐鹿的年代帶到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上,讓那里從此有了屬于自己的根脈;古希臘雕刻人像的文化與藝術穿過連綿的山脈以及茫茫的沙漠來到中國境內,造就了現在驚艷世界的敦煌莫高窟。古代絲綢之路見證了世界精神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發(fā)展與傳承,如今“一帶一路”戰(zhàn)略是古絲綢之路的繼承與發(fā)展。
1“民心相通”的內涵與武術文化的交融點
“一帶一路”是借助古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提出的著眼于經濟合作,以“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政策溝通、民心相通”為目的的國家戰(zhàn)略。經濟的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會、文化、民心等領域的通力合作,正所謂“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因此“民心相通”被視為五通的基礎。民心相通要增進我國與沿線國家之間的相互了解,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好感,結下友誼的果實,最后形成互利共贏的意識,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夙愿。
歷史上路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就是由沿線各國人民共同開拓而成的,是亞非拉各國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是連接不同地域與不同文明的紐帶。
中國武術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和精粹,凸顯出的“公平正義”“點到為止”“包容兼蓄”的俠義精神,有著以“和、合”的核心境界和目標追求的中庸思想,具有其他中國文化代表,如中醫(yī)、書法、茶、瓷器等所不具備的尚武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武”的一面和“血性”的一面,而且這種“武”,并非原始社會那種殘酷、野蠻的“武”,而是一種柔而不弱、剛柔相濟的君子精神;這種精神,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國際環(huán)境中,與沿線國家人民進行文化溝通、拉近民心的距離、形成良好的友誼具有重要作用。
2武術文化中“民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儒家思想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是儒、佛、道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是核心,它涉及到文化、世道、人心的方方面面,對武術的影響也就可想而知了??鬃映鮿?chuàng)儒家學派以“仁”為思想基礎,重視“禮”,“禮”是激發(fā)和表達人類的感情,引導人們形成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的社會制度和倫理道德;而“仁”是包括了從德的最高觀念到一般的道德規(guī)范的范疇,是一切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的總稱。
儒家學說的核心“仁”和“禮”使儒學具有重視氣節(jié)、操守的傳統(tǒng),曾一度作為鼓舞人們自覺維護正義、忠于民族國家的精神力量。
因此,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希望國家成為禮儀之邦,講究精神的高尚、人格的完善、言行的文雅,并且做到待人彬彬有禮、相互謙讓,這些都有助于武術文化擺脫野蠻的習性,由一項征戰(zhàn)殺伐的技擊術,上升為一門藝術、一種文化、一項修為、一條完善自己的道路。武術融攝儒家思想而形成的自強不息、求真務實的精神在“一帶一路”新的歷史條件下,將鼓舞人們不畏艱難曲折,朝著理想境界邁進。武術文化中貴和持中、正道直行的品質,對于社會秩序的和諧安定有著積極的意義。
3武術文化中道家思想的浪漫氣質
中國人固然務實,但也有其浪漫的一面,這便是道教文化所賦予的最具中國特色的崇尚自然的田野風生活藝術。
道教文化主張重返自然,充滿了原始崇拜的質樸與淳樸,它使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頭,常隱藏有內心的浮浪特性和愛好浮浪生活的癖性。這種崇尚自由的灑脫的思想是中國人感情上的救濟,同時也教會武術人以“無為、無待、復歸無極”的思維方式去看待技擊技術。
林語堂將道教總結為“中國人想揭露自然界秘密的一種嘗試”,因此它在學術方面包含了醫(yī)藥、生理學、星相術,以及基于陰陽五行學說的宇宙學等,甚至包括拳術的訓練理論與方法,進而形成了武術流派中獨樹一幟的“武當派”,顯示出道教之于武術影響之深遠。道家的思想人格是順應自然、修性養(yǎng)生、超邁逍遙的,其思維方式是“內傾式”的,引導人克制欲望、凈化心靈,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這種內傾式的、浪漫化的人生觀熏陶出了武術藝術化、生活化的一面,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因此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fā)展,“一帶一路”倡議下,武術文化中充滿了崇尚自然、返璞歸真的文化理念,可以讓人們在緊張紛爭的生活中平抑內心的躁動,尋找靈魂的港灣,是人們在逆境挫敗中的精神撫慰,并給予生活的勇氣。
4武術文化中包含的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佛教思想
佛教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土生土長的儒學和道教文化不同,它是由域外民族傳入的,作為中國哲學文化的一部分,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對包括武術在內的中國藝術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種影響鐫刻在武術中形成了武術流派中具有鮮明特色的“少林派”。
在佛教隨緣而安、與世無爭的思想熏陶下,武術人有著“以慈悲為懷”的善良的普世價值觀,形成了武術文化中獨特的審美文化:超脫、瀟灑的精神世界,恬淡、和諧的自由心境。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歷史記載表明少林寺歷來便與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古代的少林僧兵是國家武裝力量的一部分,有明顯的政治意義,改革開放以來,在國際交流中仍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自1989年恢復少林武僧團,多次出國訪問,其精湛的表演讓世界人民稱奇,方丈釋永信被各國領導人接見,可以說,武術和佛教使人們克服了語言與價值觀念的障礙,在某種意義上扮演了中國文化使者的角色,成為一個沒有國籍限制、沒有心理障礙的政治法寶。盡管頂禮膜拜的時代早已遠去,但不朽的文化精神賦予了佛教哲學一種接近永恒的氣質,讓現代人依然能感受到超然物外的沉靜與智慧。
無論是儒家的誠意正心、格物致和、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還是道家的少私寡欲、修道積德,佛家的超塵脫俗、去惡從善,都以道德實踐為第一要義。在這些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古代文論、畫論、武論均寓物論道,把道德實踐提高到至高地位,極大地促進了人們重情操、講修養(yǎng)的自覺性,造就了中國人圓融、和平、知足的德性,同時讓武術這一充滿技擊性的暴戾項目增加了不少的人文氣息與君子氣度,這種獨特的文化氣質與“民心相通”的內涵是相通的,與“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是相符的。
5結論
絲綢之路從無到有的開通始于一個帝國的開拓,曾灑下過無數先輩的血汗,譜寫過金戈鐵馬的生動歲月,這是中華民族“血性”的印記;日后行走在這條通道上的東西方學者、僧人攜帶著古老的典籍和經書穿越群山峻林以及漫漫黃沙,讓思想和信念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穿梭,這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積淀與延伸。武術一方面體現了中華民族“武”的一面,而其濃厚的人文氣息又展現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本質特征,這是“文”的一面,在當下全球化謀求和平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中,通過武術這一具有高度開放性與包容性的文化載體,在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加強人民往來,增進互相了解和傳統(tǒng)友誼顯得尤其重要。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人心的溝通才能帶動政策的溝通,政策的溝通才能帶動基礎設施的溝通,因此,民心相通是“助推劑”,更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基礎和長久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