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鶯 陳晨 杜良敏
(武漢區(qū)域氣候中心,武漢 430074)
長江上游五大流域分別為岷沱江流域、嘉陵江流域、烏江流域、宜賓到重慶區(qū)間流域、重慶到宜昌區(qū)間流域,其分布在四川、貴州、湖北及重慶境內(nèi),地形、地貌十分復雜。受上游復雜地形、地貌的影響,流域強降水常造成長江干流水位猛漲、流量加大,在長江高水位的情況下,還可能形成致洪暴雨。此外,該流域強降水具有明顯的區(qū)域性特征,且降水強度大、過程多。國內(nèi)學者先后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有些著重于研究流域面雨量方法,如畢寶貴等和方慈安等[1-2];有些著重于面雨量時空分布特征,如王仁喬等研究了上游六大流域強降水面雨量特征,指出強降水面雨量出現(xiàn)頻次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和年際變化特征;于大峰提出了長江上游流域干濕季節(jié)轉換指標和計算方法,認為夏季風由東南向西北推進緩慢,冬季風由北向南推進迅速;高琦等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流域強降水面雨量等級分布差異較大、極值分布差異明顯,重慶至萬縣、萬縣至宜昌兩個流域月極大值明顯大于其他流域[3-5]。有些對長江流域出現(xiàn)的強降水過程展開了分析,如施望芝等客觀分析了116次強降水的500 hPa環(huán)流形勢場和700 hPa天氣系統(tǒng),并歸納出六大流域不同季節(jié)強降水的天氣模型及天氣系統(tǒng);張萍萍等對30次長江上游與洞庭湖洪水遭遇過程進行了分析,建立了5類天氣學概念模型[6-7]。這些研究都是基于氣象基本觀測事實展開“計算方法—時空分布—成因機理”的一系列研究,對不同空間、不同時間尺度降水開展分析,并建立了相關天氣模型。本文將針對長江流域水文氣象預報服務需求,著手于水庫調(diào)度所關注的強降水發(fā)生時間,重點開展長江上游五大流域之一——嘉陵江首末場強降水時間特征分析及預測方法研究。
采用的資料有:1961—2017年共55年嘉陵江49個氣象站點逐日(20時至次日20時)雨量實況資料,中國氣象局130項氣候系統(tǒng)監(jiān)測指數(shù)集。所選站點基本均勻分布(圖1)。
圖1 長江上游嘉陵江49個代表氣象站空間分布Fig. 1 Locations of 49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Jialing River
面雨量的計算方法:基于逐日雨量資料,采用算術平均法,分別計算出嘉陵江的面雨量。
采用百分位法定義長江上游嘉陵江強降水的閾值。具體做法為:基于連續(xù)兩天平均面雨量,將面雨量按升序排列,取排序后降水序列的第95個百分位值定義為強降水閾值。計算得到嘉陵江強降水閾值為24.5 mm。當各流域面雨量超過各自對應的閾值時,記為一次強降水過程。根據(jù)強降水過程計算方法,統(tǒng)計歷史上強降水過程。選取每年的第一場強降水過程發(fā)生首日為首場強降水時間,最后一場強降水過程發(fā)生首日為末場強降水時間。
采用逐步回歸方法實現(xiàn)首末場強降水時間預測。具體做法:基于嘉陵江首末場強降水時間歷史序列和相應時段的130項氣候系統(tǒng)監(jiān)測指數(shù),利用逐步回歸方法,建立首末場強降水時間的回歸方程。將預報年份的氣候系統(tǒng)監(jiān)測指數(shù)代入回歸方程,得到首末場強降水時間的預測結論。
根據(jù)定義,計算得到長江上游嘉陵江首場強降水時間歷史序列。從歷史平均來看(表1),嘉陵江首場強降水開始日發(fā)生在5月6日,末場強降水開始日發(fā)生在9月26日。首場強降水最早發(fā)生在4月2日(1973年),最晚發(fā)生在6月19日(2009年),兩者時間可相差78 d;末場強降水最早發(fā)生在7月1日(1997年),最晚發(fā)生在11月18日(1961年),兩者時間可相差119 d。利用功率譜方法提取首末場強降水時間逐年序列的顯著周期,結果顯示:嘉陵江首場強降水同時具有年際和年代際尺度周期,表現(xiàn)為準2 a和11~18 a周期;末場強降水具有顯著的年代際尺度周期,分別為7~11、7~12和8~14 a周期。
表1 長江上游嘉陵江首末場強降水時間統(tǒng)計表Table 1 Climatic date of the first and last heavy rainfall in the Jialing River of upper Yangtze River
根據(jù)三峽水庫服務需求,制作嘉陵江首場強降水時間預測產(chǎn)品的時間為同年的3月,制作嘉陵江末場強降水時間預測產(chǎn)品的時間為同年的8月。為了盡可能地囊括影響因子,采用提前一年的氣候系統(tǒng)監(jiān)測指數(shù),即上一年9月至當年提前1個月的指數(shù)集,進行首末場強降水預測。利用1961—2005年首末場強降水時間序列與相應時段的氣候系統(tǒng)監(jiān)測指數(shù)建立逐步回歸方程,2006—2017年做獨立樣本檢驗。
圖2 給出了首末場強降水時間的擬合和獨立樣本檢驗情況。從擬合情況看,首場、末場均是有42個指數(shù)進入了逐步回歸方程。擬合結果顯示,首場和末場強降水時間回歸值與觀測值之間幾乎完全擬合,兩者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高達1.0;統(tǒng)計檢驗表明回歸方程是顯著的,通過0.00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獨立樣本檢驗顯示,首場強降水時間預測值與實況值的相關系數(shù)為0.56,通過0.0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從符號一致率看,正確率為66.7%,表明12年內(nèi)有8年的趨勢預報是正確的;末場強降水時間預測值與實況值的相關系數(shù)較首場有所下降,為0.4,未通過0.05顯著性水平檢驗,從符號一致率看,正確率為66.7%,同樣的也是12年內(nèi)有8年的趨勢預報正確。
圖2 嘉陵江首場(a)、末場(b)強降水時間的多元線性回歸曲線(藍線)、獨立樣本檢驗(紅線:預測值,黑線:實況值)Fig. 2 Variations of the first (a) and last (b) heavy rainfall date (blue line) and independent sample test results(red line∶ forecasting values, black line∶ observations)
基于長江上游嘉陵江氣象站點雨量資料和中國氣象局130項氣候系統(tǒng)監(jiān)測指數(shù)集,利用功率譜和逐步回歸方法,開展了嘉陵江首末場強降水時間特征分析及預測方法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1)嘉陵江首末場強降水時間具有顯著的年際差異。首場強降水時間最早和最晚可相差兩個月以上(78 d),末場強降水時間最早和最晚甚至可相差3個月以上(119 d)。
2)首末場強降水時間周期特征顯著。嘉陵江首場強降水同時具有年際和年代際尺度周期,表現(xiàn)為準2 a和11~18 a周期;末場強降水具有顯著的年代際尺度周期,分別為7~11、7~12和8~14 a周期。
3)基于氣候系統(tǒng)監(jiān)測指數(shù)建立的首末場強降水時間逐步回歸方程模擬效果好,復相關系數(shù)均通過了0.001顯著性水平檢驗。2006—2017年獨立樣本檢驗結果顯示:首場強降水開始時間預測值與實況值相關系數(shù)通過了0.05顯著性水平檢驗;首場和末場預測距平符號一致率均為66.7%。
本文的預測方法研究僅初步利用中國氣象局下發(fā)的指數(shù)集建立回歸模型。從結果可以看出,本研究成果對于嘉陵江首場、末場強降水時間趨勢預測,有一定的預報技巧。在實際業(yè)務中,還需結合延伸期預報來一并做出最終結論。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8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