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斌 青木 李珍
“普特會”本月將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如果說上個月的“金特會”讓新加坡聲名大噪,“普特會”已經(jīng)讓赫爾辛基受到更多關注。新加坡和赫爾辛基都稱得上是“國際盛事之都”,實際上,它們不僅主辦重要的高峰會晤,也是諸多國際會議的舉辦地。類似城市還有不少,歐洲在這方面有深厚的傳統(tǒng),而亞洲的日本和中國正在追趕。
新加坡一盤海南雞飯與一場國家公關
日前,新加坡修正了它用于“金特會”的花費數(shù)字,由原先的2000萬元新幣(1新幣約合4.9元人民幣)降為1630萬元新幣。這場峰會被認為奠定了新加坡“國際盛事中心”的地位,但峰會花銷卻一直是議論焦點。
“金特會”前后,在社交媒體上,新加坡網(wǎng)民對政府不乏抱怨聲。有人埋怨一些地方被劃為“特別活動區(qū)”帶給他們不便;有人責怪政府,認為為別國的峰會承擔費用是浪費資源;有的說,新加坡被選中不是因為它是“最佳選擇”,而是沒有其他更適合的地方。還有人抱怨舉辦成本太高,歡迎兩位個性特殊的領導人不是榮譽,而是麻煩。
新加坡高層以及輿論注意到了這股情緒?!堵?lián)合早報》稱,一些國家想承辦卻沒有機會,新加坡人應該自豪而不是抱怨??偫砝铒@龍也解釋說:“如果凡事以價格來計算,我們可能會錯過真正重要的東西?!?/p>
辦這場峰會究竟值不值?在更多人看來:值。在新加坡工作的孟加拉國人哈希姆對記者調侃說:“花一兩千萬就成功賺到世界眼球,要是在全球打廣告,這些錢怎么夠?”
即便算經(jīng)濟賬,新加坡也不虧。據(jù)新加坡方面估算,2000多名國際媒體代表及蜂擁而來的游客,平均停留3.5天,貢獻的收入就超過2000萬元新幣。何況新加坡的酒店業(yè)借機大出風頭,不僅是作為會場的酒店和美朝領導人入住的酒店,其他在“猜測名單”上的酒店也被國際媒體頻頻曝光。
有當?shù)厥袌鰻I銷專家稱,新加坡“賺得”的公眾口碑和曝光機會價值1.5億元新幣(是所花費用的9.2倍)。香港《信報》的一篇文章稱,新加坡舉辦國際重要會議的能力,包括交通、衛(wèi)生、安全、服務、通信乃至維穩(wěn)等,這次都得到全球肯定,如此“國際盛事中心”的地位,是競爭對手如迪拜、多哈、香港、上海等無論花多少錢,都不能取代的。路透社也稱,這是一次成功的“國家公關”,峰會前夜,金正恩散步的照片在社交網(wǎng)絡瘋傳,美國人開始詢問:“新加坡在哪里?”“這個東南亞小國—下子成了谷歌上被搜索最多的詞?!?/p>
歐洲“國際會議城市”何其多
名氣更大、舉辦國際會議最多的其實是歐洲城市。根據(jù)國際大會及會議協(xié)會(ICCA)最新公布的數(shù)據(jù),2017年,巴塞羅那是舉辦國際協(xié)會會議數(shù)量最多的城市(195個),接下來依次是巴黎、維也納、柏林、倫敦、新加坡等。按國別則是美國第一,德國、英國、西班牙、意大利、法國、日本,中國緊隨其后。
德國經(jīng)濟研究所會議經(jīng)濟專家馬茲勒爾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歐美國家舉辦國際會議最多,首要原因是它們舉辦各種會議已經(jīng)有近千年歷史,比如德國城市萊比錫舉辦國際會議已有850多年的歷史。其次,國際組織總部大多設在歐美城市,因為西方在政治、經(jīng)濟和科學領域占據(jù)主導地位。
馬茲勒爾說,歐美城市基礎設施良好也是原因,比如發(fā)達的交通網(wǎng)絡,多樣的展館和會議場所,像德國共有6000多個活動場所可以用于會議、集會。
會議多,也帶來許多問題,尤其是這些城市較小,大多數(shù)人口不到100萬。家住法蘭克福的克勞斯對記者表示,每年來參加國際會議和展會的人是法蘭克福人口的幾倍,有些會議期間,堵車嚴重,人滿為患。一些地方出現(xiàn)“對國際會議說不”組織。
在歐洲,維也納是舉辦國際會議的名城,“普特會”最初據(jù)傳要在這里舉行。維也納的國際會議通常有兩類:學術會議和政治經(jīng)濟類會議。大大小小的學術會議難以計數(shù),從世界各地趕來的參會者給當?shù)貛聿簧偕虣C以及就業(yè),同時對民眾生活的負面影響很小。
大型國際會議有所不同,出于安保壓力,當局要部署大量警力。重要人物到來,部分路段需要封鎖。此外,維也納國際機構多,國際會議多,由此出現(xiàn)的外交車輛違規(guī)問題讓當?shù)刈顬轭^痛。值得一提的是,奧地利總理庫爾茨在擔任外長時就運作將伊核談判拉到維也納,以提高維也納乃至奧地利的國際影響力。在過去一年多的談判過程中,維也納的確時不時成為國際焦點。但奧民眾總體對此不太關心,當?shù)孛襟w也不把這些當作主要報道方向,原因很簡單:維也納只是主辦地,而非主角。
馬茲勒爾說,盡管一些國際會議尤其是政治性會議常引發(fā)抗議,畢竟只占一小部分,更多的是經(jīng)濟、科技等領域的國際會議。歐美對舉辦國際會議早有共識,即把它看作推動經(jīng)濟、提升城市和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
亞洲日本擔心被中國趕超
根據(jù)ICCA的統(tǒng)計,2017年日本舉辦國際會議的數(shù)量在亞洲居首。其實不止2017年,過去8年日本在該領域一直領先。
與此同時,日本一直緊盯中國帶來的競爭。日本《產(chǎn)經(jīng)新聞》6月12日稱,中國舉辦國際會議的數(shù)量正逐漸追上日本,未來隨著中國在國際上愈發(fā)活躍,相信會有更多國際會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召開。
其實,不僅是北京、上海,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參與到國際會議的舉辦中,廈門、杭州、青島等都因舉辦大型國際會議而聞名。
7月1日,在外交學院主辦的“城市與國際秩序”學術研討會上,社科院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任琳表示,中國城市參與國際事務具有更多主動性,自身有一定訴求。相比之下,一些歐美城市如日內瓦、達沃斯等,更多是基于戰(zhàn)后形成的中立國、第三方身份,發(fā)展成國際事務協(xié)調者角色。
任琳認為,對很多中國城市來說,還沒有全方位向世界開放認知它的窗口,所以城市舉辦國際會議算的可能是一筆中長期而不是短期的賬。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張鵬看來,城市通過承辦國際會議,最明顯的作用就是提高知名度。他對記者說,城市通常會根據(jù)自己的財力、年度工作計劃等決定是否主動舉辦一些國際會議,也有一些會議主要是服務國家外交大局,屬于“任務型”主場外交活動。
張鵬認為,雖然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但不一定直接帶來舉辦的國際會議越來越多的結果。
目前,各類城市舉辦國際會議增多的情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城市對外經(jīng)濟社會交往增多,通信技術越來越發(fā)達以及交通更加便利。他說,中央政府對于國際會議的管理比較嚴格,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財政部2015年印發(fā)《在華舉辦國際會議經(jīng)費管理辦法》,對國際會議的審批、預算等均有嚴格規(guī)定。
一位不具名的外交領域專家告訴記者,對于非北京、上海這樣具備豐富經(jīng)驗的城市而言,主辦、承辦一場國際會議的壓力非常大,尤其是會議級別較高時。他說,剛剛舉辦上合峰會的青島此前沒有承辦過如此高規(guī)格的會議,因此前期對外事干部進行了大量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