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永鋒
近幾年的高考作文試題,要求聚焦親身經歷、寫出切身體會的題目漸多。這既是對語文教學(作文教學)本意的回歸,也是對“寫真實”“寫具體”等要求的強力引導和有效落實。先請大家閱讀一道高考作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語文學習關系到一個人的終身發(fā)展,社會整體的語文素養(yǎng)關系到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自信。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主要有三條途徑: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
請根據(jù)材料,從自己語文學習的體會出發(fā),比較上述三條途徑,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這是2016年全國新課標Ⅱ卷作文試題,只要認真審題就會發(fā)現(xiàn),試題不但給出了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三條途徑,還給出了作文提示和有關要求。其中作文提示非常明晰:“根據(jù)材料,從自己語文學習的體會出發(fā),比較上述三條途徑,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薄@就明確告訴我們:作文立意的“根據(jù)”是所給材料;作文選材的“出發(fā)點”是自己的體會,而非他人經驗;“比較”時“三條途徑”可以都選,也可以“三選二”“三選一”,但不能另起爐灶;行文過程中必須以闡述看法和理由為重點,把“為什么”“怎么做”等問題談深談透。
當年,這道作文試題曾被許多媒體及眾多考生視為“最難寫”“最燒腦”的一道試題。有關媒體與眾多考生之所以覺得該試題“難寫”“燒腦”,應該不在于作文的立意,也不在于“比較”,更不在于闡述看法和理由,而在于對“自己語文學習的體會”的概括、總結與提煉——或因只學不看、只學不想而沒有“體會”,或因淺嘗輒止而很少“體會”,“體會”或無或少,“出發(fā)點”自然也就既縹緲又很難把握了,于是選材成為難事,“寫什么”的問題難以解決,不是“難寫”是什么?不是“燒腦”是什么?
那么,該如何破解此類問題呢?
一是要養(yǎng)成未雨綢繆、勤于觀察的習慣。千萬不要等到走進考場見到題目之后才后悔沒有進行全面觀察、認真觀察,作為一名當代青年,不但要主動走出書齋,積極投身于火熱的現(xiàn)實生活火中去,還要對身邊涌現(xiàn)出的新人新事新氣象新觀點新變化等能夠做到及時發(fā)現(xiàn)、全面了解,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心人”。
二是要養(yǎng)成邊看邊想、有效積累的習慣。觀察時不能“走馬觀花”,既要仔細、認真,準確把握事物的細枝末節(jié),又要邊觀察邊思考,弄清事物本質內涵,弄清所以然。對于觀察所得,還需及時予以分類,并根據(jù)自己的偏好和實際需要進行有效積累,讓自己擁有大量的真實的“一手”素材。
切記:沒有親身經歷,就不會有切身體會;只有聚焦親身經歷,才會寫出切身體會——這,既是寫真實的需要,也是寫具體的需要。
【名家示范】
草是怎樣一點點綠的
肖復興
住在芝加哥的時候,樓后緊挨著一個叫尼考斯的街心公園,四月份了,卻還是一片枯枯的,沒有一點顏色。因為天天從公園穿過,到芝加哥大學去,公園成了我新結識的朋友,它的草地、樹叢、山坡、網(wǎng)球場,還有一個小小的植物園,都成為我每天的必經之地,它們一點一滴的變化,都逃不過我的眼睛,好奇心讓我觀察著它們的變化,像看著一個孩子從爬到走到滿地跑一天天長大。
最先讓我驚喜的是,有一天清早,我忽然看到公園的草地突然綠了,雖然只是毛茸茸的一層鵝黃色的淺綠,卻像事先約好了一樣,突然從公園的四面八方一起向我跑來。前一天的夜里剛剛下了一場春雨,如絲似縷的春雨是叫醒它們的信使。
我看著它們一天天變綠,漸漸鋪成了茵茵的地毯。蒲公英都夾雜在它們草葉間漸漸冒出了小黃花骨朵。但樹都還沒有任何動靜,還是在風中搖動著枯澀的枝條,任草地上的草旺綠旺綠聚攏著濃郁的人氣,真是夠沉得住氣的。一直快到了五一節(jié),才見網(wǎng)球場后面的一片桃花探出了粉紅色的小花,沒幾天,公園邊上的一排排梨花也不甘示弱地開出了小白花。然后,看著它們的花蕾一天天綻放飽滿,緋紅色的云一樣,月白色的霧一樣,飄落在公園的半空中了。尼考斯公園一下子煥然一新,春意盎然起來。
然后,金色的連翹花也開了,紫色的丁香花也開了,每一朵,每一簇,我都能看得出來它們的變化。變化最快的是連翹,昨天才看見枝條上冒出幾星小黃花,今天就看見花朵綴滿枝條懸瀉下滿地的黃金。變化最慢的是一種我叫不上名字的樹,很高,開出的花米粒一般,很小,總也見它長不大。近處看,幾乎看不到它們,遠遠地望,一片朦朦朧朧的玫瑰紅,在風中搖曳,如同姑娘頭上透明的紗巾。這種樹,在芝加哥大學的圖書館前的甬道旁鋪鋪展展的一大片,那玫瑰紅便顯得分外有陣勢,仿佛咱們的安塞腰鼓一樣騰起的遮天蔽日的云霧,映得校園彌漫在玫瑰色的霧靄之中。
再有變化慢的是樹的葉子,幾乎所有的花都開了,樹的葉子還沒有長出來,無論是櫸樹、梧桐,還是樸樹或加拿大楊。一直到芝加哥大學教學樓的墻上的爬山虎都綠了,尼考斯公園草地間的蒲公英的小黃花都落了,長出傘狀的蓬松而毛茸茸的種子,它們才很不情愿地長出了樹葉。我看見它們一點點冒出小芽,一天天長大,把滿樹染綠,在風中搖響颯颯的回聲。
我知道,這時候才是芝加哥的春天真正地到來了。我才發(fā)現(xiàn),這是我平生頭一次從頭到尾看到了春天一步步地向我走來的全過程。像看一場大戲,開場鑼鼓是草地上的草,定場詩是公園里的花,壓軸戲是一樹樹參天而清新的綠葉。
我忽然想起在北大荒插隊的時候,因為那時常常要打夜班脫谷或收大豆、收小麥,在甩手無邊的田野上,坐在馱滿麥子和豆莢的馬車上回生產隊的時候,能夠看到夜色是怎樣退去,魚肚白是怎樣露出在遙遠的地平線上,晨曦又是怎樣一點點染紅天空,最后,太陽是怎樣跳上半空中。生平第一次從頭到尾看到天是怎樣亮的,就是在北大荒?;氐奖本┲?,我再也沒有看到這樣天亮的全過程了。
同樣,在北京,我也從來沒有看過草是怎樣一點點綠,花是怎樣一點點開,樹葉是怎樣一點點長出來,春天是怎樣一步步走來的全過程。也許,不該怪罪我們的城市,也不該怪罪人生的匆忙,是我們自己把自己的眼睛和心磨得粗糙和麻木,在物質至上的社會里,我們顧及的東西太多,便錯過了仔細感受春天到來的全過程。只因為清風朗月不用一文錢,便徒讓我們感嘆良辰美景奈何天了!
(選自《新民晚報》)
【點 評】
雖然知道草木枯榮、花開花謝,知道日出日落、四季輪回,但對于草是怎樣一點點綠的、花是怎樣一點點開的、樹葉是怎樣一點點長出來的、春天是怎樣一步步走來的……人們卻很少察覺、很少感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呢?有人說這是城市化帶來的悲劇,因為城市化的確使人們遠離了自然;也有人說這是生活壓力加大的直接結果,因為要生存,所以才奔波,才匆忙。上述說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最根本的原因卻不在這里。那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作者通過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因為人們的欲望與所求已經變得太多、太多,于是“自己把自己的眼睛和心磨得粗糙和麻木”了!人們不能只是生活在物質世界里,人生也不應該只是為了追求某些“結果”,要適當?shù)刎S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并投放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專門用于探尋和體驗“過程”的美好。
肖復興,中國著名作家,他不但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更十分善于追求豐富的精神生活,并投放時間和精力去探尋和體驗過程的美好。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他的勤于觀察、認真觀察,就不會有筆下異彩紛呈的各色景物與事物,沒有他的用心體驗、深入思考、多方比較、合理想象,就不會有筆下既有廣度又有內涵的多彩生活!
【佳作演示】
抓住了課堂就抓住了根本
一考生
我不否認課外大量閱讀的積極意義,也不否認社會生活實踐的實際價值,但作為一名中學生,我更看好課堂有效教學對于促進人們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巨大作用,我認為,抓住了課堂也就抓住了根本。
走進校門之前,我們還是些目不識丁的玩童,面對嶄新的語文課本,我們既不認識“a、o、e”,也認不出“圓、角、分”,但通過老師有效的課堂教學,我們不但記住了它們的形狀,還記住了它們的發(fā)音、它們的含義。漸漸地,我們不但愛上了漢字,還懂得了“自大多一點兒念作‘臭”、“人倚木頭念作‘休”,我們認識的漢字的數(shù)量也由十幾個、幾十個,慢慢積累到幾百個、上千個、幾千個!忽然有一天,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能夠獨立閱讀小人書了,能夠獨立閱讀童話故事了,心里那個高興啊!我們覺得自己似乎長出了一雙翅膀,正躊躇滿志要飛向遠方。
雖然早就聽學哥學姐們說過“作文難”,但當我們在課堂上跟著老師從“用詞造句”“連詞成段”開始,一步步地試著“用自己喜歡的語言來反映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以后才慢慢發(fā)現(xiàn),我們的用詞越來越準確,我們的表達越來越流暢,我們的句式越來越規(guī)范、多樣,我們的段落越來越多充實、具體……我們學會了觀察事物,學會了比較分析,學會了寫信、記日記,學會了用文字來表情達意……雖然一切都來得毫無征兆,雖然還不能斷定那就是“作文”,但我們的確學會了寫人敘事描景狀物,學會了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當“作品”被老師作為“范文”朗讀給全班同學聽的時候,我們會臉發(fā)燒、眼發(fā)亮,心跳得那個快、那個狂。
因為抓住了課堂,我們開始有了牽掛與惦念;因為抓住了課堂,我們了解到了世界之奇妙、宇宙之浩瀚;因為抓住了課堂,我們學會了關懷和愛;因為抓住了課堂,我們懂得了什么是普渡眾生、先憂后樂、家國情懷,懂得了作為一名當代青年的責任和使命。
我不是心中只有幾本教科書的“應試蟲”,更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專讀圣賢書”的書呆子,我只想以自己的體會告訴大家:抓住課堂才是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根本,因為認真書寫、認真傾聽、文明發(fā)言、用普通話朗讀等好習慣都是在課堂上培養(yǎng)出來的。好習慣彰顯高素養(yǎng)!
【點 評】
這是一篇高考一等文,文章的突出特點有三:
1.角度獨特,立意深刻。考生避開了大眾化的“綜合”角度,大膽選擇了“課堂有效教學”這一角度來展開論述,并特意聲明這是“作為一名中學生”的角度,如此選擇很高明、很獨特;文章沒有空洞說理,而是圍繞著“課堂有效教學是如何提升人們語文素養(yǎng)的”這一問題談體會、談感受、談看法,將議論引向縱深。
2.聚焦自身,說服力強。為了達到更好的論證效果,考生從三個層面展開論證,第二自然段是知識能力層面,第三自然段是過程方法層面,第四自然段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層面;三個層面所列舉的“事實”與“道理”,不是來自名人軼事、歷史典故,而是聚焦于自身的經歷與體驗、感悟與體會,雖然說的是“我們”如何如何,但“我們”之中顯然有“我”的存在,如此擺事實講道理,不但“事實”更真實、更可信,“道理”也更加令人信服。
3.語言流暢,極具文采。這是一個語文素養(yǎng)較高、語言功底很不錯的考生,他不但具有較豐富的語文積累,還具有較強的平實說理、形象說理及概括敘述、具體敘述的能力,字里行間透著文采、透著文氣、透著性情。
[作者通聯(lián):黑龍江富裕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