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花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的生活、工作與學習中隨處可見互聯(lián)網與計算機的身影,與此同時,信息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也提高了對人才質量的需求,現(xiàn)代化的專業(yè)人才必須要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高職院校的學校教學作為我國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力量,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文章主要闡述了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現(xiàn)狀,并且就如何實現(xiàn)該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展開討論。
【關鍵詞】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025-01
隨著互聯(lián)網信息化不斷發(fā)展,計算機得到了越來越普遍的應用,社會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yè)生的計算機素質要求也在不斷提升,這也給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也凸顯出了諸多問題。為適應新時期教學需求,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一、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發(fā)展現(xiàn)狀
1.計算機教學缺乏主體性、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目前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仍保留著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擔任著“指揮者”的角色,不管是理論學習還是技術操作都以教師的親身示范為主,學生被迫接受教師所灌輸?shù)睦碚撝R,通過觀看教師操作掌握應用要領,沒有更多自身體驗的機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忽略了課堂主體的學習需求,導致同學們對計算機應用基礎的學習興趣度逐漸降低。缺乏積極性的計算機學習,其最終的課堂教學效果自然不佳。長此以往,學生的計算機學習態(tài)度發(fā)生改變,缺乏學習熱情與學習動力的計算機課堂充斥著玩手機、睡覺等現(xiàn)象,這不利于高職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
2.新型知識教學涉及較少。
具體來講,就現(xiàn)狀來看,高職計算機專業(yè)學生基礎差異性較大,受到學生生源、城鄉(xiāng)差別、地域差別、興趣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學生計算機基礎應用水平差別大,不同基礎學生的學習需求也不盡相同,這也給教師教學帶來了一定難度。教學實踐中,部分基礎差的學生通常難以對課程產生興趣,認為學習內容較多,學習難度較大。其次,教學內容較為滯后,沒有針對計算機互聯(lián)網發(fā)展進行相對應調整,新型知識教學涉及較少;課程設置上也沒有與新時期計算機專業(yè)教學需求相適應。二、新時期高職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對策
1.微課模式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1)微課模式設計模型。
根據(jù)微課模式的特征和設計原則,可以將這種教學模式分為課前準備階段、課堂授課階段和課后復習階段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課前預習→微課、案例、教案→疑難問題,第二階段:課堂→提問、知識點講解、重難點→自主學習:實踐(參考微課資源、個別輔導、提交作業(yè)),第三階段:課后復習→習題、重難點復習→解答疑難(微課資源)
(2)微課設計和制作。
根據(jù)選定的內容進行了微課制作,時長均控制在10分鐘以內,微課把選定的教學內容由課件、視頻拍攝、操作表述出來,讓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時做到有針對性的學習,加深對重難點和關鍵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3)課前預習。
學生根據(jù)授課進度安排,于課前進行針對性的預習,了解知識內容與前后聯(lián)系,疏理學習線索、弄清重點難點,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增強理解。
(4)課堂教學過程。
在學生使用微課預習之后,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個初步了解,在課堂上加以強化。講課之前先對學生預習情況做個了解,采用提問和課堂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對重要的概念加深理解。
(5)課后復習。
課后復習主要是讓學生查找自己的薄弱點,布置有針對性的習題讓學生完成,如果還沒有理解和掌握的可以借助微課資源再自主學習。
2. 積極開展實踐教學。
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模式,引導同學們逐步掌握必要的計算機應用技術。例如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等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是當前諸多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完成相關的練習操作。在上課之前,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明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好本節(jié)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同學們了解本節(jié)課將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在完成理論部分的講解之后,教師通過提出教學任務,組織同學們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在教學任務的驅動下,各小組通過領取任務、分析任務、團隊分工等進行合作探究,以此來完成教師提出的教學任務。任務驅動教學法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操作,還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知識、操作以及情感方面的能力。在鞏固自身理論知識和提高自身實踐操作能力的基礎上,提高了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實現(xiàn)了通過學習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
3.組織和實施教學內容。
展開以工作任務為基礎的項目化課程教學,其主要的工作任務就是構建出良好的教學情境,始終圍繞著具體的工作任務,從而展開學習。設計良好的情境可以更加真實的知識,同時利用良好的情境設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學習“利用Word制作一份內容豐富的冰雪旅游周報”這一內容的時候,可以進行以下的教學設計:引入情境當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各種形式的課件展示方式和漂亮的簡報,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這個方面的內容的實用性特點。利用課件展示出具體的教學目標,從而明確教學的具體的內容和目的。利用任務驅動的方式,實現(xiàn)自主探究。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利用課件展示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主要利用的教學方法就是自主探究和精彩點撥兩種。讓學生首先學習書本上的具體的步驟,隨后自己去動手實踐。實施具體的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提出自己發(fā)展的新知識或者存在的問題,教師需要針對學生遇到的問題給予講解,并且鼓勵學生利用資料查詢和合作學習等方式自己去解決發(fā)現(xiàn)的問題。
4.“智慧課堂”模式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的實踐。
“智慧課堂”是伴隨著互聯(lián)網、云、移動終端等一系列新技術和新設備應運而生的一種新的課堂模式?!爸腔壅n堂”要求課程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基于互聯(lián)網的教學平臺,教學平臺可以自主研發(fā),也可以借助第三方開發(fā)的平臺。
(1)課前主動預習。
在上課前,高職計算機教師需要在課前將本節(jié)課所需要學習的知識點利用智慧課堂系統(tǒng)傳輸?shù)綄W生個人終端中,這樣學生就能在個人終端中了解這節(jié)課程的教學重點,并在課下練習和查找資料中為掌握好這節(jié)課程內容奠定堅實的基礎,以此來不斷提高自身的計算機學習水平。
(2)創(chuàng)設情境。
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建出一個與本課知識點相關的情境,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這節(jié)課程的主要任務,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防止由于學生事先知道所要完成的場景而對學習失去了興趣,降低教學效果。
(3)小組交流。
在任課教師向學生布置完此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后,可引導學生討論這節(jié)課程的任務,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來討論和研究這節(jié)課程,對自身怎樣完成這節(jié)課程的學習任務做一個總體的規(guī)劃,并與其他小組同學互相交流,在互相交流和共享下讓學生對完成這節(jié)課情境任務的方法進行總結,這樣學生在對完成學習任務有著詳細的計劃后,便會按照計劃進行學習,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
綜上所述,人才培養(yǎng)應緊跟時代發(fā)展潮流,培養(yǎng)符合社會發(fā)展需求的專業(yè)人才。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促使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不斷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以實現(xiàn)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計算機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學校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專業(yè)課程,才能促進高職生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煥俊. 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分析[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6(03):46-47.
[2]李曉紅. 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校本課程實施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
[3]李春秋. 高職學院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研究與改革[J].河南科技,2013(07):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