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教學是推進整本書閱讀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設計專題并布置相應的閱讀任務對教師而言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本文以《吶喊》專題教學任務設計為例,嘗試運用圖表作為推進專題教學的支架,借助支架幫助學生完成一系列的閱讀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加深作品的理解,學會用聯(lián)系的觀點分析作品,并運用寫作的形式完成對作品的賞析。學生經(jīng)歷系列的思維培養(yǎng)過程,逐步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專題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種嘗試,和單篇教學相比在促進生成、提高效率、發(fā)展個性等方面具有較為明顯的優(yōu)勢。尤其在整本書的閱讀中,專題教學成為推動整本書閱讀不可缺少的一種教學方法,專題教學可以根據(jù)學生學習的需要,適時形成必要的學習內(nèi)容,體現(xiàn)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教學。
專題教學的角度可以由教師根據(jù)整本書的教學內(nèi)容、特點及學情預先設計,但更好的專題教學角度應該源于學生在整本書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有的學生可能通過直覺、靈感這類方式,提出閱讀問題;也有的學生會通過比較、分類等方式提出問題,教師收集這些問題后,把問題分類,根據(jù)問題的分類進一步明確專題角度,并依據(jù)研究專題的不同把學生分組。個別學生的專題角度如果與其他學生沒有交集,也列出來,詢問其他學生是否感興趣參與,如果沒有其他人參與,鼓勵學生獨立完成專題研究,老師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
教師收集學生的問題之后,第一步要進行初步篩選:對整本書的閱讀教學而言,哪些問題是非常有價值的,這些問題要保留;第二步,教師對篩選后的問題進行整合分類;第三步提煉歸納整本書3-5個專題角度,教師要對這些專題的進行修改和完善,必要時教師可以直接提供研習的專題。在專題教學的起步階段,專題的切口越小越好,學生的分析越具體越深入越好。例如,《吶喊》可以有以下研習專題:
1.人物視角:《吶喊》中的“小人物”(“婦女”“知識分子”“動物”“孩子”“看客”……)形象初探(至少要運用兩個篇目的素材)
2.環(huán)境視角:從《吶喊》中的“夜色”描寫及作用
3.物象視角:從“辮子”看中國人的奴性意識;從《吶喊》中的“藥”看魯迅之責任
4.手法視角:《吶喊》中的象征手法的運用
5.敘述視角:《吶喊》敘事方式與敘事視角探究(第一人稱、狂人視角、日記體等)
……
這些專題角度都很好,但學生從何處下手進行研讀呢?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支架,幫助學生走進專題,圍繞一個角度通過梳理篩選相應內(nèi)容,縱向深入分析解讀文本,再通過橫向比較聯(lián)系歸納,就初步完成了從這個角度對文本的深度解讀。
學生在借助支架完成相應的任務后再布置其他的閱讀任務,相關聯(lián)的一組任務的完成,實際上就是學生從一個視角全面解讀、理解、鑒賞和評價作品的過程。我們以《吶喊》的兩個小專題來看看實際的操作過程。
專題一——《吶喊》中夜色的描寫及其作用
任務1:根據(jù)表格,梳理《吶喊》中有關夜色的描寫
這一任務目的是打破單篇的界限,圍繞夜色描寫,把相關篇目整合在一起,通過具體分析、深入闡釋,體會不同作品中夜色的特點及對人物、情節(jié)、主題等方面的具體作用,培養(yǎng)的重點指向?qū)W生結合語境的分析能力。
任務2:歸納夜色描寫的作用(100左右)
用100字歸納概括夜色描寫的作用,體會作者在環(huán)境描寫時作者獨特匠心,領悟小說環(huán)境描寫對其他相關要素的重要作用。培養(yǎng)的重點在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任務3: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題目“談談《吶喊》中夜色的描寫及其作用”
這項任務指向?qū)W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圍繞夜色描寫,將作用進行分類以構建行文框架;將任務一種表格內(nèi)容轉換為文章論證和闡釋內(nèi)容,用以證明觀點;運用語言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用文章的形式呈現(xiàn)……這對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的提升大有好處。
專題二:關于《吶喊》中的小人物
任務1:根據(jù)表格,梳理《吶喊》中有關小人物的相關內(nèi)容(至少涉及兩個篇目)
這一任務,圍繞小人物的內(nèi)容梳理和分析展開,在梳理的過程中再次感受不同人物鮮明的個性特點,通過人物的言談舉止、肖像心理的分析闡釋,領悟作者賦予這些人物的特質(zhì)和內(nèi)涵,明確作者塑造每一人物的價值和意義。
任務2:歸納這些人物的共性和個性(100字左右)
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后,會通過兩個或更多的小人物,勾勒出在那樣一個時代和社會背景下小人物的群像,透過這些人物進一步理解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作者的寫作用意;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人物的不同個性,能夠欣賞不同人物的精魂,體會作者塑造人物方面高超的寫作技巧。
任務3: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話題“談談《吶喊》中的小人物”。要求:文中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物,寫作角度不限,圍繞選定角度進行寫作,題目自擬(選定角度在題目中要有所體現(xiàn))。
這項任務指向?qū)W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圍繞人物塑造,可以將人物歸類,對人物群像進行分析;也可以在從群像分析社會環(huán)境;還可以比較人物差異,分析差異的原因;還可以著眼作者的創(chuàng)作技巧,談人物鮮明的個性特點,及相同或不同的創(chuàng)作技巧。
專題教學中任務1都運用了表格式形式,為任務2、任務3奠定闡釋和論證的基礎。在表格完成之后,學生經(jīng)歷篩選信息,結合內(nèi)容深入分析,從一個角度對多篇作品有整體的感知和認識的過程。任務2、3是通過寫作,完成整合比較、系統(tǒng)分析、鑒賞創(chuàng)新的思維過程。
梳理一下整個專題學習的流程:確定專題角度、選取相關內(nèi)容、分析具體作用、呈現(xiàn)思維框架、進行作品賞析;與上述流程相對應的能力為:聚合能力、收集整理能力、理解闡釋分析能力、歸納概括能力、綜合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由此可見,這樣的專題任務對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是有幫助的。
在實際教學中利用專題教學,學生能夠集中時間和精力進行有效的研習。學生自主研讀的時間增加,特別是專題研習能夠選擇其中一點,對全書重要作品進行比較和綜合,這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有時是單篇教學中難以達成的。特別是在幾個專題完成之后,學生對作品的賞析能力有所提升。
專題教學的每一項任務,都需要學生認真完成。每個專題的任務1,都可以搭建支架——利用圖表對文本進行梳理,教師對圖表的設計體現(xiàn)著對文本的理解,也體現(xiàn)著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意圖。圖表支架改變了原有的純文本形式,簡潔清晰,深受所教授的理科班學生的歡迎。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針對任務要求,較為輕松地將篩選、分析寫在圖表中。當圖表完成后,學生在圖表中就會梳理、總結和歸納,這個過程是總結的過程,也是發(fā)現(xiàn)的過程。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不僅充滿成功的喜悅,也為后面的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細想一下,后面的寫作任務,需要的論據(jù)支撐、需要的闡釋和分析,就來自于這些并不起眼的圖表。從某種意義上說,圖表還給了學生論點確立、行文思路的引導。圖表任務的完成,是把書讀“薄”:一篇篇繁復的文本簡化為一張簡約的圖表,從不同角度闡釋作品,每個角度清晰明了;圖表任務的完成,是把書讀“厚”:小小的一個片段需要從語句出發(fā),深入揣摩和分析,親近文字、走進作品、讀懂作者、讀出自己;所有圖表完成,對作品的理解清晰、全面、立體。特別是圖表教學穿插在專題教學之中,對學生篩選信息、分析整合、提煉概括、理解論證等語文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較為清晰的感受到??梢赃@樣說,圖表就是學生達成這一目標的支架。好的支架,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升綜合能力。
專題教學中帶領學生經(jīng)歷過查找資料,歸類分析、撰寫文章的過程,學生作品表明學生已經(jīng)初步建立了聯(lián)系的觀點,初步嘗試進行整體而系統(tǒng)的思考,能夠從不同角度對作品進行解讀和評價,學生對作品的解讀也較為深刻。
專題教學就是從專題入手,研究一個“點”在作品中如何表達的、為什么這樣表達、這樣的表達其意義和價值在哪里,其實專題教學無非是讓學生從某一個點出發(fā),去解讀賞析作品,經(jīng)過學生學習和內(nèi)化,外顯為自己創(chuàng)作出來的文章。
專題教學對教師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設計哪些專題,專題和作品的關系是怎樣的?專題與專題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專題與學生核心素養(yǎng)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如何組織學生進行研習,如何進行評價和總結……這些都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
劉艷,北京市中關村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