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雄
(陽新縣中醫(yī)院心血管內科 湖北 黃石 435200)
冠心病是臨床發(fā)病率較高的心血管病之一,冠脈粥樣硬化是誘發(fā)該病的主要原因。近幾年,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冠心病逐漸成為了臨床研究的熱點。中醫(yī)學研究認為冠心病屬“胸痹”范疇,臨床辨治應以溫陽理氣、逐瘀通絡為主要原則[1]。本研究中使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合溫膽湯配合常規(guī)西藥進行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將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接診的80例冠心病患者納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經常規(guī)影像學檢查確診,入選前4周內無其他方案治療史;排除合并其他急慢性疾病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為50~74歲,平均年齡為(60.26±6.85)歲,病程6個月~5年,平均(3.02±0.85)年;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為50~74歲,平均年齡為(60.31±6.78)歲,病程6個月~5年,平均(3.03±0.88)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兩組患者入院后即按照《心血管內科疾病診療指南(第3版)》[2]給予常規(guī)冠心病基礎治療,包括貝那普利(1片/次,1次/d,口服)、拜阿司匹林(200mg/次,1次/d,口服)、硝酸酯類藥物(1片/次,最多3次,舌下含服)等。
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合溫膽湯:當歸15g、瓜蔞30g、陳皮15g、丹參30g、清半夏9g、茯苓15g、薤白10g、枳實9g、竹茹9g,1劑/d,水煎服。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治療前后血漿粘度及纖維蛋白原水平變化情況、用藥期間不良反應情況。
治療效果評價依據:顯效:心絞痛發(fā)作頻率下降≥80%或不發(fā)作,心電圖完全或基本恢復正常;有效:心絞痛發(fā)作頻率下降≥50%,心電圖明顯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效果;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19.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血漿粘度及纖維蛋白原為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漿粘度及纖維蛋白原水平均顯著低于同組治療前,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漿粘度及纖維蛋白原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漿粘度及纖維蛋白原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漿粘度及纖維蛋白原水平對比[±s]
分組 血漿黏度(mPa?s)纖維蛋白原(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0)2.38±0.45 1.44±0.18 4.42±0.68 2.45±0.33對照組(n=40)2.36±0.41 1.92±0.27 4.39±0.66 3.22±0.38 t 0.281 16.865 0.279 14.757 P 0.715 0.003 0.742 0.004
兩組患者用藥期間均未出現(xiàn)過敏、肝腎功能異常、胃腸道反應等不良情況,也無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發(fā)生。
祖國醫(yī)學認為冠心病應屬“胸痹”范疇,主要病機為寒凝、痰阻、氣滯、血瘀所致心脈痹阻,不通則痛,臨床辨治應選擇溫陽散寒、行氣活血、豁痰降逆之方劑[3]。本研究中所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合溫膽湯中瓜蔞、薤白、半夏可化痰開胸、通陽散結,當歸、丹參等活血祛瘀,枳實、竹茹等清熱化痰。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也證實了瓜蔞薤白半夏湯合溫膽湯對冠心病標本兼治的臨床優(yōu)勢。
冠心病主要因冠脈粥樣硬化所致,有效穩(wěn)定粥樣硬化斑塊、控制血液流變學水平是防范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關鍵[4]。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漿粘度及纖維蛋白原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顯示瓜蔞薤白半夏湯合溫膽湯在改善患者血液粘稠度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另外,兩組患者用藥期間均未出現(xiàn)過敏、肝腎功能異常、胃腸道反應等不良情況,也無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發(fā)生,可見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安全性良好。
總之,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冠心病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血液粘稠度,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