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生權
評講課絕不是在學生做過一遍的基礎上,師生將其內容重復推演一遍。在“關鍵能力”“為學而教”越來越成為教學共識的背景下,如何讓高三閱讀評講課這一常態(tài)課型發(fā)揮其最大教學效益,筆者認為以下三個任務不可或缺。
一、重構新問題——在學情視角下優(yōu)化內容
以學定教,順學而教,其前提條件是進行充分的學情探測。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組合無疑要以此為起點,充分重視高三學生閱讀理解參差不齊的狀況。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必須深入研究學生的現(xiàn)狀,關注學生閱讀障礙和問題。課堂上要不斷確認哪些內容是學生自己能夠解決的,哪些內容必須是教師啟發(fā)或提供背景材料才能解決的。在此基礎上,引發(fā)新的學習,將學習活動導向深入,用滿足“學習需要”來改善“學習狀態(tài)”。
例如約翰·斯坦貝克的《早餐》小說閱讀題,我先作評練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如下結論:學生存在知識盲點,小說的雙線結構不明白;習慣有問題,閱讀文本粗疏,圈畫不到位;審題不到位,歸納概括能力欠佳。通過以上的研判和分析,我優(yōu)化了教學內容:1.從環(huán)境、情節(jié)、人物、主題四個方面著手,走進文本,聚焦文章重點;2.提煉角度,分條概括,由表及里,由實到虛,探究主題;3.補充倒敘知識:先交代故事結局或某些關鍵性情節(jié),再倒轉回去具體敘述故事始末的敘述方法,它的效果是造成懸念,引人入勝。接著鏈接魯迅作品《一件小事》《祝?!分械牡箶ⅲv解其所起的作用,推出小說《藥》《智取生辰綱》中明、暗兩條線索的研習。
這一教學過程遵循如下教學思路:發(fā)現(xiàn)困惑——收集問題——擬定構想——尋求解答。具體而言,批閱學生練習,從得分情況分析出得分的正確率和失誤率;收集、匯總、觀察學生表述的失誤處;從若干答案的呈現(xiàn),思索可能存在的問題,把范圍縮小到主要問題上,重新擬定解決問題的途徑。采用辨別法:發(fā)現(xiàn)小說知識領域不足的空隙或缺陷;尋覓學生各種理解信息中遺落的環(huán)節(jié);發(fā)現(xiàn)小說倒敘知識不解的部分。閱讀講評課教學內容的確定,從關注學習結果開始,走向學習起點,再到驅動教學狀態(tài),將不同層面的“學情”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衍生新情境——在過程中凸顯群文遷移
高三閱讀評講課,教師要根據(jù)學生閱讀理解的實情,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一種恰當?shù)慕虒W情境和氛圍,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喚起豐富的情感體驗,感受文本附著的具象,緣事明情。因單篇閱讀的經(jīng)驗很難遷移成為現(xiàn)實需要的閱讀能力,閱讀評講課需多篇聯(lián)動,在過程中凸顯遷移效能,發(fā)展思維,提高閱讀技能。
講評梅堯臣的《小村》題目:“這首詩描繪了小村怎樣的景象?請簡要概括。”我先讓學生陳說解題思路,然后呈現(xiàn)以前做過的舊題,接下來一起歸納形象,全面梳理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尋找形象題的特點。最后探究“澄江如練,遠山橫翠,一段風煙如畫”描寫景物的特點。
很顯然,以上立足于學生思維的遷移訓練,綜合運用了歸納法、對比法。讓學生說解題思路,其實指向的是對閱讀理解的檢測,也是學法的指導。呈現(xiàn)類似的舊題,目的在于喚醒學生相關的智力背景、歸納詩歌的知識。梅堯臣的《小村》和向子諲的《鵲橋仙》設題均涉及景物,但是二者有不同之處:一則為具象的景,一則為抽象的景。同時,我有意識地啟發(fā)學生注意題目的應變——景象和景物的特點是有聯(lián)系的。在講評中沒有就題論題,而是借題發(fā)揮,將原題變形。對知識點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提問,從某一原題衍生出許多新題目。
還有一種類比法在平時的教學中較常見。教師要針對問題,在此基礎上衍生新情境。例如講評《小說人物形象——心理描寫》時,我先請同學揣摩描寫安娜死前心理活動的詞語,然后呈現(xiàn)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接下來研習探究“如何準確而全面地找出刻畫人物心理的詞句”,歸納心理描寫的知識:刻畫人物心理的方法,即內心獨白法、動作、語言、神態(tài)表現(xiàn)法、環(huán)境襯托法、幻覺折射法;準確揣摩人物心理的方法,聯(lián)系上下文語境,進行揣摩。最后當堂訓練:快速閱讀《窮人》這篇小說,完成后面題目:
1.第一小節(jié)中作者通過什么方法來刻畫人物心理的,刻畫出了人物什么心理?
2.第九小節(jié)中劃線句子體現(xiàn)了女主人公怎樣復雜的心理?
以上衍生的情景,通過群文閱讀使知識的運用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
三、運用思維支架——在調適中設置思維梯度
語文課堂教學常見的活動少不了聽、說、讀、寫,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立體化地歷練思維,進行審美鑒賞,閱讀講評課也不例外。從問題擺渡到答案是一個逐步生成的過程,教師要精心設置思維能力的梯度,做好思維基礎的鋪墊、思維深度的提升和思維廣度的拓展。
例如講評《憶夏志清》論述類閱讀題:如何理解文章結尾處“批評的真誠甚至偏見”?
活動1:“請你診斷”。運用引用論證,直接引用他人的話,論證了夏志清偉大的成就和不羈的個性;引用名人對夏志清的評價,使文章更有說服力。
活動2:“取長補短”。文中引用的話都出自與夏志清有交集的人,從他們對夏志清的評價表現(xiàn)夏志清坦率、機智、樂觀等精神品質;引用劉紹銘的話說明夏志清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成就之高、見識之遠;引用朱崇科的話從側面表現(xiàn)夏志清的坦率機智、幽默風趣;引用王德威的話,表現(xiàn)夏志清坦然、樂觀、幽默、豁達;多處引用使文章生動且貼近實際。
活動3:“現(xiàn)場校正答案”。反思參考答案的不足。
以上教學綜合運用了變異法,即演示事物的動態(tài)本質,提供各種選擇、修正及替代的機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線條清晰:呈現(xiàn)思考的問題——充分思考——分享、修改——分享新的主意——選擇問題解決的方法。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因為閱讀文本的難度、師生認識水平的差異、學生興趣的不同,課堂呈現(xiàn)的風貌與教師預設的不一定匹配。我們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意志、專注程度、智力應變和對問題聚焦的意識,善于巡視學生言說狀態(tài),捕捉生成問題的機會,重新尋找課堂推進的支點,從學生學得不夠充分的地方打開缺口,讓教學從粗疏走向精細,從而提升講評課的綜合效益。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江陰市教師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