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端文
文君:那是我小時候,常坐在父親肩頭,父親是那登天的梯,父親是那拉車的牛……
阿呆: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你愛吃的三鮮餡兒有人給你包,你委屈的淚花有人給你擦……
陸老師:你們倆怎么開上演唱會了?
阿呆:還不是因為這期的作文題目——寫寫父母對自己的愛(見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五”)。這道作文題看起來容易,可一落筆我就被難住了。
文君:是呀,選擇什么事例呢?那種我發(fā)燒爸爸(媽媽)連夜冒雨送我去醫(yī)院的老套素材,肯定是不能用的。愁得我們倆只好從歌詞里找靈感啦!
陸老師:哈哈,你們倆這是病急亂投醫(yī),還是聽老師給你們分析一下吧!爸爸媽媽是我們最親近的人,親子閱讀、假期旅行、耐心開導我們戰(zhàn)勝挫折、積極鼓勵我們面對挑戰(zhàn)……這些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小事中,飽含著父母對我們的愛。
文君:我好像有點兒頭緒了,我的媽媽特別愛嘮叨,她的口頭禪是“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讓人省心呢?”我可不可以以這句口頭禪為線索串聯起幾個素材,展現媽媽對我的關愛呢?
陸老師:當然可以啦,這個思路太棒了!一句口頭禪,一個親昵的小動作,一個堅持數年的習慣……爸爸媽媽的“愛”就蘊藏其中。在記敘它們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運用語言、動作、心理描寫刻畫細節(jié),將爸爸媽媽的“愛”充分展現出來。
阿呆:為了將爸爸媽媽對我的關愛寫得更加細膩生動,您再教我個寫作小技巧吧?
陸老師:好吧,我們可以采用側面烘托的寫作手法,通過描寫周圍人物的言談舉止,從側面展現爸爸媽媽對“我”的關愛。俗話說,“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文君:老師,聽了您的指導,我對這次習作更有信心了,謝謝您!
例文
舌尖上的記憶
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實驗小學三年級 江伯禹
雖說我屬豬,但我與豬的身材有天壤之別。我沒有豬那滾圓滾圓的身材,更缺少豬那有啥吃啥的好胃口。
我打小就特挑食,媽媽為此動足了腦筋,下夠了功夫,不僅經常跟鄰居、朋友交流廚藝,還跟著電視學做菜,變著法兒給我改善伙食,可十有八九,我都是“一看、二聞、三搖頭”,急得她直嘆氣。飯桌上,妹妹總是如餓虎撲食一般大口大口地吞咽飯菜;我呢,剛吃幾口就沒了胃口。外婆、媽媽夾到我碗里的菜越堆越高,如同一座小山;我卻越吃越慢,像吃藥一樣痛苦。幾乎每頓飯都是全家人都吃完了,只剩我還在“孤軍奮戰(zhàn)”。
媽媽不甘心,這不,她又祭出了大招兒——“下廚房”做菜軟件,聽說那里面有花樣繁多的做菜秘籍。這下,媽媽忙得更起勁了:周末,送我去輔導班后,就直奔菜市場,貨比三家,挑選無污染的新鮮食材。
回到家,她就一頭扎進了廚房:摘呀、泡呀、洗呀、切呀……廚房儼然成了她的“戰(zhàn)場”。好幾次放學回家,媽媽太專注烹飪,全然不知我已進門了。看著灶臺前那個忙碌的背影,我的心頭總是熱乎乎、甜滋滋的。餐桌上多出了一道道新花樣:糖醋排骨,又酸又甜,還補鈣:香煎臭鱖魚,鮮美的味道讓我差點兒把自己的舌頭也吞進肚;山藥筒骨湯,口味清淡,健脾又開胃……營養(yǎng)美味的“愛心菜肴”喲,讓我的味蕾漸漸蘇醒,飯量也增加了。
我的味蕾,細細品嘗著美食的爽滑酥嫩;我的心,也細細享受著母愛的香濃悠長。無論時光怎樣流逝,無論將來我身處何方,這舌尖上的記憶都會跟隨著我,一輩子!
文君:習作開篇生動有趣,通過“我”與屬相“豬”的對比,著力渲染“我”挑食的毛病。
阿呆:小作者通過媽媽的“直嘆氣”等細節(jié)描寫,以及和妹妹吃相的對比,進一步從多角度渲染“我”的挑食,為下文做足了鋪墊。
陸老師:小作者筆鋒一轉,一段段細節(jié)描寫,寫出了舌尖上濃濃的母愛,從挑選食材,到“一道道新花樣”的美食,先抑后揚的手法,使主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完美體現。
文君:結尾畫龍點睛,從舌尖到心間,母愛始終相隨,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