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安
摘要:本文對S700K提速道岔的工電聯(lián)合整治進行探討,工電聯(lián)整作為現(xiàn)場工區(qū)重要的一項維護內容,需要我們不斷加強學習,保證工電結合部設備安全穩(wěn)定。
關鍵詞:S700K提速道岔;工電聯(lián)整;
0 引言
外鎖閉道岔是保證鐵路安全運輸的提速設備,與傳統(tǒng)內鎖閉道岔相比較,外鎖閉道岔具有維修方便,安全系數高等特點。
1、工電聯(lián)整的原則
通過調查論證,摸索出工電聯(lián)整的原則是“先測量,后整治,先工務,再電務,后復查”。通過聯(lián)整,使道岔各部幾何尺寸達到維修標準,確保提速道岔狀態(tài)良好。
2、工電聯(lián)整的測量方法及標準
2.1道岔幾何尺寸的測量方法及驗收標準
(1)在基本軌后部刨切點處測量,斥力尖軌非工作邊與基本軌工作邊的最小距離不小于63mm.(2)在基本軌前部刨切點處測量,兩基本軌的標準軌距1435±1mm.(3)在道岔中部測量標準軌距1435+3-2mm.(4)在尖軌跟端測量標準軌距1435+3-2mm.
2.2道岔內軌距的測量方法及驗收標準
對應各牽引點鎖閉桿中心線兩基本軌內側間距±0mm。
2.3道岔方正的測量及驗收標準
(1)對應鎖閉框固定螺栓中心垂直線與另一端鎖閉框固定螺栓中心間的距離不大于10m。(2)對應直尖軌尖端,方尺另一端與曲尖軌尖端間的距離不大于10mm,道岔兩尖軌尖端相錯量≤20mm。(3)動作桿、動作連接桿、鎖閉桿在一直線上,兩端相差不大于5mm。
2.4道岔尖軌翹頭的測量及驗收標準
密貼尖軌上斜面與基本軌下顎間應有3-5mm間隙。
2.5道岔肥邊位置檢查及驗收標準
密貼位置肥邊不大于1mm。
2.6空吊板的測量及驗收標準
滑床板與尖軌底部間隙應不大于1mm,不得連續(xù)有三塊及以上空吊板。
2.7滑床板狀態(tài)檢查及驗收標準
滑床板應平直,無斷裂、開焊,缺失現(xiàn)象,磨耗深度小于3mm。
2.8頂鐵狀態(tài)檢查及驗收標準
頂鐵齊全,作用良好:0mm<頂鐵頂端與尖軌(心軌)軌腰間隙≤1mm,且同側間隙應均勻。
2.9道岔滾輪的檢查測量及驗收標準
(1)密貼狀態(tài)下密貼尖軌不壓接輥輪,1mm≤尖軌軌底與輥輪間隙<2mm。(2)斥離狀態(tài)下,1mm≤斥離尖軌軌底與滑床板間隙<3mm。
2.10道岔三道縫隙檢查測量及驗收標準
(1)檢查軌距調整塊外側與擋肩之間縫隙。(2)檢查軌距調整塊內側與基本軌底部外邊沿及滑床板內卡槽與基本軌底部內邊沿之間的縫隙。
2.11滑床板安裝狀態(tài)檢查及驗收標準
滑床板兩端固定螺栓齊全、緊固,作用良好,無缺失、松動、折斷現(xiàn)象。
2.12橡膠墊狀態(tài)檢查及驗收標準
道岔減震橡膠墊及長橡膠墊應完整無腐蝕、破裂缺失現(xiàn)象,作用良好。
2.13道岔岔枕方正測量及驗收標準
(1)安裝轉轍器的岔枕兩端應平行,兩枕木中心距離為650mm。(2)安裝轉轍設備的岔枕兩端應平行,前枕木中心至鎖閉桿中心線為350mm。
2.14道岔桿件方正測量及驗收標準
(1)安裝偏移量≤10mm;轉轍機外殼邊緣與基本軌直線距離偏差≤5mm。(2)桿件兩端水平相差≤10mm。
2.15桿件連接銷檢查及驗收標準
各連接桿連接銷磨耗礦動<1mm,表示連接桿連接銷磨耗曠動<0.5mm。
2.16道岔密貼狀態(tài)檢查及驗收標準
尖軌第一牽引點處與基本軌的縫隙<0.5mm,其余部位間隙<2mm。
2.17道岔開程測量檢查及驗收標準
各類型道岔任意牽引點處定反位開程偏差≤2mm。
3工電聯(lián)合整治
3.1道岔鋼枕、灰枕不方正,道床不實
存在問題:道岔鋼枕、灰枕不方正問題普遍存在,因鋼枕的設計寬度340mm,與鄰枕的凈距控制在260-280mm之間,加之鋼枕的底部摩擦力小,不易保持,特別是夏季尖軌爬行嚴重時,造成表示桿吊鐵與鋼枕滑床板相碰,存在問題反彈情況,是工電結合部整治上的頑疾。
整治方法:進行道岔鋼枕整治和方正搗固。整治時,先注意克服工務尖軌爬行,然后對鋼枕方正加固后進行防滑處理,一般工務用拉板條與前后灰枕固定。
3.2尖軌、基本軌爬行
存在問題:由于受氣溫變化等外界影響,工務基本軌、尖軌爬行,影響道岔方正,造成各牽引點鎖鉤反別嚴重,鎖閉框無調整余量,致使道岔不鎖閉或不解鎖。通過檢查發(fā)現(xiàn)工務尖軌、基本軌爬行嚴重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大部分爬行量都在30mm以上,遠遠大于5mm的要求。
測量方法:以鎖閉框螺栓為基準點,用方尺卡在直基本軌上,找準本側基準點,測量另一側基準點,所測量的數值即為存在的偏差。
整治方法:工務進行道岔拉方,電務部門配合道岔整治后調試(電務標準是:兩側基本軌上鎖閉框的安裝孔前后偏差不得大于5mm)。
3.3道岔開程大,斥離軌鎖鉤凹槽與鎖閉桿凸臺間有縫隙,即“虛鉤”
存在問題:主要發(fā)生在工務道岔曲尖軌第二牽引點上,由于曲尖軌出廠運輸過程中或放置不當,安裝及使用過程中,尖軌受傷造成曲度幾何尺寸不達標,道岔開程變大,斥離軌鎖鉤凹槽與鎖閉桿凸臺間有縫隙??稍斐闪熊囃ㄟ^道岔后,轉轍機內檢測斥離軌的檢測桿(大缺口)發(fā)生變化卡缺口。
檢查辦法:測量“虛鉤”處尖軌開程是否超標,可以直接觀察第二牽引點鎖閉桿凸臺與鎖鉤凹槽間是否有縫隙,間隙越大說明虛構越嚴重。
整治方法:首先測量“虛鉤”處尖軌開程是否超標。如一是道岔開程在上限,看與另一側開程是否有偏差,鎖閉量是否標準,然后確定調整鎖閉桿;二是道岔開程大,在不大于85mm之內,可聯(lián)系工務對曲尖軌根部兩側軌距調整塊進行調整,使尖軌在根部的開程就開始減小,這樣可調整到標準范圍內(經過多次檢查發(fā)現(xiàn)一般直基本軌與曲尖軌根部之間軌距調整塊用的大塊,外側用的小塊,這樣解決可使尖軌根部向內調整10mm以上,第二牽引點可調3-5mm);三是道岔開程85mm至100mm之間,這種情況下,要聯(lián)系工務部門對道岔開程大進行確認,填寫工、電聯(lián)合整治道岔通知單,由工務部門確定整冶方法、日期,對道岔曲尖軌進行調整曲度,或更換曲尖軌,電務部門配合道岔整治后調試。應急處理時,在保證鎖閉量標準的前提下適當讓開程有偏差,以保證大缺口的正常使用。
3.4基本軌橫移
存在問題:道岔轉轍牽引處工務基本軌軌距調整塊使用小或不起作用,使基本軌與扣件固定站螺栓有間隙(1-2mm);滑床板固定螺栓松動或失效(工務30mm螺絲)。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發(fā)生基本軌位移,缺口易發(fā)生變化,有時發(fā)生卡缺口故障。
檢查方法:一是看靜態(tài)時各牽引點工務基本軌扣件、軌距調整塊、滑床板固定螺栓是否松動;二是看列車通過時,滑床板固定螺栓是否上下竄動,車過后基本軌橫移多少,缺口變化有多少。
整治方法:配合工務對存在問題逐一解決。
3.5工務道岔宏觀不密貼
存在問題:工務道岔順向直股時(雙機道岔),道岔第二牽引點直尖軌與曲基本軌之間有3-5mm間隙,造成道岔宏觀不密。電務調整密貼時在鎖閉鐵處加調整片調整,雖然能使密貼調整到基本宏觀密,但使轉轍機阻力過大,直尖軌出現(xiàn)彎曲,密貼力過大,有時易發(fā)生反位接車后,道岔返回定位時道岔卡阻不能鎖閉的故障。
檢查方法:如發(fā)現(xiàn)這種問題主要進行道岔幾何尺寸的測量,先把直基本軌與曲基本軌內軌距測量,一般測得數據為1510mm左右(電務的安裝標準為1505mm)。
整治方法:先把道岔扳至反位(道岔反位必須宏觀密貼),然后請工務部門對第二牽引點軌距進行測量,改曲基本軌,達到要求后電務配合調整道岔密貼。如以上整治辦法未達到效果時,建議工務更換硬彎尖軌。
3.6工務道岔尖軌掉板
存在問題:工務道岔尖軌掉板現(xiàn)象十分普遍,掉板嚴重時,道岔轉換阻力過大,造成道岔尖軌反背不能鎖閉。
檢查方法:分靜態(tài)和動態(tài)時觀察統(tǒng)計定反位掉板數量,針對連續(xù)三塊以上滑床板掉板的,重點解決。
解決方法:聯(lián)系工務確認,在搗固道床無效的情況下,可以對單獨對過高岔枕進行下落,也可以將該處的滑床板絕緣膠墊更換為薄型,經過壓道后繼續(xù)調整二至三次,如個別滑床板掉板問題仍存在,需聯(lián)系工務更換拱腰尖軌。
3.7尖軌翹頭
存在問題:一種情況是尖軌根部焊接時,豎截面不平行,造成底大上小,越往尖端方向越翹頭;另一種情況是某個岔枕或滑床板過高,將尖軌尖端墊起,尖端密貼時,不能順利進入基本軌刨切面內。
檢查方法:轉換過程中觀察尖軌尖端解鎖后是否上翹,密貼時是否有密貼困難的現(xiàn)象;密貼后觀察尖軌尖端與基本軌軌頂底部是否有一至二毫米的間隙。
解決方法:聯(lián)系工務進行確認,有必要時進行脫桿檢查,對焊接工藝不良造成的翹頭,工務要重新焊接,電務配合調試;對第二種情況要求工務進行落枕或調整滑床板解決。
3.8心軌不密貼
存在問題:工務道岔翼軌與心軌底部相碰,造成心軌與翼軌不密貼,使心一4mm失效。
解決方法:建議工務拆掉翼軌對心軌底部進行打磨克服。
3.9道岔“三道縫”
“三道縫”是指基本軌軌底邊與滑床臺邊有縫隙;基本軌外側軌顎及軌底上部與軌撐接觸部分有縫隙;軌撐尾端與滑床板擋肩有縫隙。
存在問題:道岔三道縫病害的存在,使列車通過時或試驗4mm時,不能阻止基本軌橫移,壓不住、頂不死,造成道岔方向不良、軌距變化、4mm失效、表示缺口變化。
解決方法:聯(lián)系工務部門做好道岔“三道縫”的處理,有效保證道岔框架結構的穩(wěn)定。例如:更換或調整軌距調整塊;滑床板卡槽與基本軌縫隙間加裝軌調片等。